民報新聞傳送門:http://www.peoplenews.tw/news/08f8236b-9ea5-4c25-b271-a8c72bea6962
(全文如下)
今年(5/29)第二十屆同志驕傲大遊行(gay pride parade),於巴西第一大城聖保羅隆重登場,包括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變性人及雙性人(LGBTTI),紛紛現身於街頭,並在遊行中提出明確訴求,呼籲巴西政府修改法令,能讓公民選擇身分證上的性別欄位,合法地宣稱自己的性別認同。從這次的活動訴求中能明顯發現,性/別議題早已不再限縮於所謂男女兩性的扁平差異,而是進一步關注性別的多元流動(fluidity),並嘗試透過運動,影響作為性別政治中重要體制內玩家的「國家」,透過法律賦予人們選擇自己性別認同的權利。
反觀臺灣近日的新聞,輔仁大學女舍門禁時間的管制問題,引發了社會上的熱烈討論。一群輔大學生組成了一支名為「輔大灰姑娘」的社團,透過各種宣傳、聯署活動,要求校方廢除女生宿舍宵禁制度,而後校方於校務會議當中,允諾將於下學期修改相關規定。然而,不只是輔大,許多學校對於男女宿舍門禁時間的管制,同樣存在制度性的性別歧視問題,顯見性/別意識的發展,在當前的社會當中,仍然存在性別不平等的狀況。故本文考察臺灣性別教育的發展,從而反思在現行的教育體制當中,對於性別意識的理解之路,目前究竟走到了哪裡,以及可以持續努力的方向為何。
臺灣的性別教育發展源自於1990年代後期,當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會主張將性別議題加入教改的理念,1997年教育部正式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隔年教育部進一步將「兩性教育」列為九年一貫重大議題,並於2001年訂定課程綱要,正式實施。接著,2004年政府公布施行「性別平等教育法」,並依此法將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規劃並推動全國性的性別平等教育。之後,教育部更於2006年將兩性教育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並陸續修訂課程綱要,以符合當前性別發展的潮流。
臺灣政府在這短短的二十年內,陸續公布並修正了一系列關於性別的法案與性別教育課程綱要,並且成立相關專職單位以作為性別平等的發展與推動,這在民主社會當中是相當重要的里程碑。
然而,仔細端詳目前現有的性別教育課綱,其內容則有待進一步討論的空間。以九年一貫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綱要為例,裡頭的分段能力指標強調「性別特質」、「性別角色」、「性別差異」等明確概念,並以脈絡化的、關係性的討論性別之社會建構,但對於「酷兒」(queer),如跨性別、裝扮、雙性、變性等概念探討,卻是相對缺乏。另外,性別議題融入領域課程當中的實作,同樣乏善可陳,即便性別平等教育法第十四條當中,明訂「國民中小學除應將性別平等教育融入課程外,每學期應實施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至少四小時」,但能夠具體落實此政策的學校及教師,所占比例到底又有多少,成效如何,則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畢竟,現場教師在其專門領域的長期訓練當中,對於性別教育相關課程的學習經驗,大多數是相當缺乏的,因此在教材教法的設計上,或是在學科課程當中融入性別議題的具體落實上,時常於表面打轉,而難以深化。
可以想像的是,部分教師對於性/別概念的理解,其智識土壤其實相當貧瘠,致使部分教師仍然依照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貶抑不同性別氣質的學生,或是無法積極而正向的處理學生同儕間的性別玩笑,使得性別麻煩越滾越大,造成部分學生身心理層次的負面影響。另外,不少教師對於性別的理解,依舊停留於扁平化的兩性架構之內,即便這些教師意識到性別平等的重要性,並嘗試在課程當中融入性別議題的討論,但仍時常聚焦在「兩性差異」而非「性/別」的概念。例如,實際在課堂當中觀察,有些教師對於「多元成家法案」持著保守反動的態度,認為同性婚姻將會破壞、瓦解「神聖的」婚姻體制,進而在課堂當中以假裝理性的方式,灌輸學生同性婚姻對當前社會「可能」產生的問題,如亂倫、性病,甚至認為是導致「少子女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這些保守反動的修辭當中,錯誤的觀念得以藉由教育繼續向下蔓延,對於性別平等的發展,便是一種阻礙。因此,性別教育絕不能只是淪為教條式的口號宣稱,而必須持續保持良好與平等的溝通空間,並且被積極理解與實踐。
政府已經從巨觀的法律層面當中著手進行改革,至於該如何進一步深化,這不只是政府的課題,學校教育首當其衝,勢必得承擔起這個不能避免的責任。那麼,以教育層面而論,無論是作為中介的學校,其各式政策對於性別議題的敏感度(例如輔大女舍門禁時間管制),或是做為課程設計與實踐者的教師,其性別意識的增能(無論是從師資培育到就職後的研習課程)等,都是該被認真對待與重視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