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的功能】

美術老師寫給同學的一封信:

在一般人的眼中,美術並不讓人覺得重要。如果你向父母親表達想當畫家的意願,相信九成九以上的父母會向後跳一步,倒抽一口氣,然後緩緩向前,以堅決的口氣告訴你:「不准!」畫家在這個社會裡並不是一份受人尊重的職業,站在現實的立場,沒有幾個專職畫家是能賺大錢的。也難怪連老師要選擇就讀美術系之時,我爸爸也是極力反對,我想,反對的理由,為的也就是將來出路的問題。

和所有的工作一樣,只要不夠努力,都無法持續下去,更別說什麼出路的問題了。空有一身武藝,卻少了與人相處與合作的智能,要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相信也並不容易。美術其實是一個很寬的領域,除了專業畫家以外,舉凡平面設計,工業設計,櫥窗設計,廣告設計,室內設計,包裝設計,服裝設計,電視電影中的美術設計,甚至是建築,美術專長的教學活動,都與美術息息相關,只要有心,願意精益求精,以美術出身的底子,要走這些行業都不是問題,甚至能表現的更突出,成功的關見,仍是之前所談過,邁向成功的不二法門,態度問題。

這麼長久以來,美術的發展不曾間斷,美術教育也一直被列為基礎教育的一環,相信必有其重要之處。說美術能陶冶人心,培養人文的修為,就一個十多歲的國中生而言,聽起來太沈重,或許站在調劑繁重的課業壓力上,對你們而言,還能發揮一點功能,但是,對於藝術教育所要達成的目標,所有的美術老師們都在默默的努力。

不難發現,站在社會高階層的一群,都懂得欣賞畫展,或是聆聽古典音樂的音樂會,是附庸風雅嗎?也許,但不可能有那麼多附庸風雅的人,那為什麼他們會懂得欣賞這種型態的藝術呢?流行歌與動漫畫不是更直接且吸引人嗎?其實,原因就在這裡。藝術是細膩的,迂迴的,須要思考與感知的,相較於直觀的大眾藝術,有很大的不同,舉個例子來說,一個完全沒有包裝,與一個經過數層又仔細包裝的禮物,哪一個禮物會讓你有獲得的快感與成就感?我猜,在拆開層層包裝的過程中,你才正享受著拆包裝的成就感與接下來要迎接的驚喜,我想你的答案會是這一個吧!其實,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也是如此啊!藝術家將其要傳達的心情,透過這些藝術的形式,像是一層又一層的包裝紙,而觀眾也在拆開這一層層包裝與最後感受到藝術家要傳達的情緒的過程中,得到情感的滿足,這種情感上滿足,就像是看了一部悲傷的電影,或是聽了一首愉快的歌曲所得到的感受,不都是喜悅的,但卻是滿足。

這是一個大數法則,社經地位高,通常也懂得欣賞藝術,這樣的族群,在一般人的眼中,是屬於高層次、高水準的一群。但即使我們並不是出生於高社經地位的家庭,在內心的部分我們仍然可以做一個高層次的族群,學習欣賞藝術,領略藝術中所傳遞的美感,享受細膩的情感滿足。

不懂得欣賞藝術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在生命中少了一項可以輕鬆享受的事物。或許有人因為體質的緣故,天生就不能吃某些東西,那真的是無緣享受,但是對於藝術而言,沒有一個人是天生被拒絕的,隔絕的只是自己而已。懂得欣賞藝術的人,心比一般人更為細膩而柔軟,也因為思考的更仔細,對完成的加倍執著,也讓這樣的人躍升於社會頂尖的位置,所以就邏輯上而言,不是因為攀上了高社經地位,所以才開始欣賞藝術,這叫做附庸風雅;而是本來就是一個懂得欣賞藝術的人,因著這樣的個性特質,而慢慢躍升為高社經地位的族群。不相信可以問問辜振甫,高清愿,或是嚴長壽,看是不是他們本來就是一個懂得欣賞藝術的人?打賭,答案是肯定的。

回到藝術可以陶冶性情的這個議題,這樣說,總該能稍稍說服你了吧?藝術家因著對情感表現上的執著,對人性的關注,個性上不會是個粗魯而暴戾的人。這點當然也與性格上被藝術陶冶有很大的關係。在歐洲國家,總瀰漫著一股強烈的藝術與人文氣息,也許雖然只是個農夫,卻能拉著一手好琴,大多數的人都懂得古典音樂,我們也不難看出這樣的國家與非歐系國家的不同,是不是全都由藝術造成的?老師不敢肯定,但相信藝術一定佔了相當的比重,造就了這樣的社會氛圍。

不期待每個人都變成偉大的藝術家(因為如果真是這樣,那也是一種麻煩),但期待每一個人都是懂得欣賞藝術,心思細膩而柔軟的鑑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