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面對新的命題趨勢,不能不知道的三個心理建設
107會考剛剛落幕,最受到關切的話題之一仍是寫作測驗。本年寫作測驗受到的正面評價不少,Taco老師隨機的調查果然也收到不少正面意見,林沛君老師由試題演變的角度觀測近幾年的命題動向,指出國中會考寫作測驗近年有擴大格局的企圖,並對此抱持支持的態度:「以往題目多半著重於生活經驗的分享與感受的抒發,從去年開始朝向說明對社會、文化的看法,並表述個人立場,我認為這有助引導國中生鍛練論述能力。」
Envy Tsai老師進一步:「我覺得好發揮」,「選定一個方向,能談得滿深入。」本次會考題能夠得到「好發揮」的評價,與試題材選擇貼近生活有關,不少老師都特別提出這個特色,不過涂丰婷老師也說:「但要對生活具有主動覺察能力的孩子,才能寫出動人之處。」
換言之,題材雖然親切有感,但從能力指標來看,「思辯能力」和「個人覺察」,會是最大的關鍵。Pamina Wu老師也覺得今年題型可以看出學生的思辯能力:「生活且自由的題目,能看出學生的體察及用心,不僅是寫作力,還有思辨能力。」Anita Lin 老師也強調:「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世代特色自己創造。好寫,且能夠篩選出優劣。」
從這些聲音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重要的訊息,其一,國文老師對於生活化的題材很肯定,但第二層來說,教師們對於同學們是否能夠好好的回應,還在認真的評估,正面來說叫作——這是很有鑑別度的題目,換另一種說法,也可以說——其實不好寫。除了國文老師之外,中學生自己對於題目的覺察能力也許尚不足夠,但是,這些關於試題的特質與取向的話題,也值得學生族群直接參與,一起在教學現場認真地討論:生活化的題材,一定是利多嗎?我要怎麼掌握?此外,所謂的自我覺察的題型要注意些什麼?自我覺察的能力,究竟又該怎麼表現,才能精彩地傳達給我們的讀者知道?
沒有不生活化的題目,只有不生活化的頭腦
我們先思考一下「生活化」的範疇在哪裡。要掌握「生活化」,不如理解什麼「不是」生活化。所謂「生活化」的相反是:抽象的理論,或是:名為「經典」但可能陳舊的題材。那些題材看似不夠生活化,但並非沒有討論的價值,如105大學學測,曾以林語堂先生的〈論幽默〉為引導語,討論老莊與孔孟之間似乎有人不夠幽默,或是103學測以錢穆〈談品味〉為素材,希望同學探討「旅行」的「觀光(一般品味)」與「清賞(高尚品味)」之間的差異,都是很值得省思論述的題目。重點來了,這兩個題目,真的很「不」生活化嗎?其實「幽默」(林語堂所謂的幽默,在該題的閱讀素材裡可以看得出來,指的是在困境中還能幽默以對)和「旅行」,哪個不是生活化的主題?如果這兩個題目改成:「那次令人難忘的幽默」、「不一樣的旅行」,豈不儼然就是一個國中會考考題。
所以其實寫作題目從來都無法遠離生活,差別只是引導語本身夠不夠生活化,造成我們觀感上的差異,有時候引導語是「不夠生活化的典故」和「理論申述」,有時候引導語本身「已經幫同學預設好一個生活化的取材」,再讓同學寫作,很多考生對於前者的恐懼,不是它夠不夠生活化的問題,而是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們如果仔細玩味,就會發現大部分經典或是理論還都是由生活出發,即便哪一天國中教育會考竟然使用了「不夠生活化的典故」和「理論申述」作為引導語,同學還是應該放心誠懇地用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和回應。文學起於人性,起於生活,這是亙古至理。題型再新,不易其旨。
正眼看他人,低眉觀自心
所以真正的問題在於題目的主題意識是否是學生可以掌握的。今年的主題意識是世代的覺察。自我的覺察很難嗎?蘇軾有詩云:「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很多時候我們身在其間,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特色,總是要等到不年輕了,再回頭看年輕,才知道年輕就是那麼一回事。請中學生自我覺察,不如請它回頭看看自己的國小時代,或是問問老師眼中的他們是怎樣的形象還比較容易,這是「旁觀者清」的道理。為什麼旁觀者才看得清?誠如畫家畫風景時,總是會往後站個幾步,往後站為什麼反而看得清楚,並不是因為畫家有遠視,而是因為:遠看時,篩選掉許多不要的訊息,比較抓得到自己要表現的光影在哪裡。
我有個朋友要他唸幼稚園的孩子幫忙擦一下桌子,沒有想到小朋友對著抹布滿眼框閃著淚光哽咽地說,「可是,」——
「可是我還這麼小。」說完用小手揩揩小臉上的眼淚。
家長聽到這句話忍不住笑了出來,如果小朋友不是因為學舌跟阿公阿嬤學來了這句話,而是自己說出來的,那她的「自我覺察能力」十分優異。家長之所以笑,就是因為「我還這麼小」是一句其實由大人眼中看到的而產生的形容,而並非小小孩自己會對自己做下的斷語。
「我還這麼年輕……」
「我好動漫……」
「我好果凍……」
這些,都是從「我們」眼中看到的結論。所謂的「我們」,是指命題者或是老師、成人,我們早早遠離10-20那個世代,回頭觀看他們,強烈感受到他們真的很「直播」很「困惑」很「果凍」……
我們必須誠懇地說,請學生寫自己的世代,並沒有比較好寫。Taco並不是希望換個題目,而是希望我們能夠深入意識到學生應考上的困擾,這樣會比較清楚要如何在內容方面提醒同學,我們希望看到同學比較能夠自我覺察,以便應付其他自我覺察類的題目,回歸到寫作教學的素養面,而不只是教他這一題可以用哪些題材寫而已。
那麼,所謂的自我覺察怎麼來的?「自我覺察」是深刻地體會自己的特質或自己世代的文化,而「自我」的覺察多半來自檢視別人,從真的看到別人,所以懂得自己,因為真的懂得別的族群,所以對自己的族群更加珍惜,因為有機會聽聽別人是怎麼看我們的,所以有機會知道自己是誰,換言之,我們身在其間,明明看不清楚自己,如果想要寫出深刻動人的自我覺察,我們需要的是:一面好的鏡子。
所謂「以人為鏡」、「以史為鏡」……透過這些鏡子對照出一兩個與他們不同的地方。像是老師的族群似乎很實際;阿嬤的族群,總是話很多很沒有重點;畢業的學長姊口中的母校當年似乎很了不起;書裡面的世代總是充滿的戰亂與不幸……,我們從這些訊號中感受到自己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自己又在這個時代裡展現怎麼樣的世代特質。
10-20這個世代從小被鼓吹追夢,這呼應了他們的時代背景,Taco老師或是我的父母的那個年代,會比較務實,也對追夢有很多遺憾,因為他們的環境沒有現在這麼好;我們覺得阿嬤的族群話很多,那對應出同學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到我們很難忍受別人講話沒有立馬講到我們要聽的重點,可是,阿嬤不懂什麼是疏離感,反而在這個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在3C串連起來的人際關係裡,感情來得越來越快,去得也快,畢業典禮不再是淚水婆娑的時刻,雖然大家不再朝夕相處了很捨不得,卻比過去容易再聯繫,ig或臉書讓我們知道同學們十年後的今天吃什麼玩什麼,「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這種事情要花點心思才辦得到。畢業後大家還是很近很近,只是同學們更覺得這個世界與虛擬的世界沒有差異,都是圖象串連起來的存在……
「面對未來,我需要具備的能力」(103首屆會考),考了「未來」;「從傳統習俗中,我看見」(106會考),考了「過去」;「我們這個世代」(107會考),考了「現在」。看看別的世代,或是試著從別的世代的角度審視自己,是回應未來的寫作命題一定要做到的。誠如題目所說,這個世代很直播很果凍,「換位思考」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能力,卻也是特別欠缺的素養。
總而言之,看看近幾年的題目,很多老師都感覺到「換位思考」的素養建構很重要,這端賴我們持續推動「有效閱讀」和「人際相處」的相關教學活動。
發散式的題型,閃電式的聚焦
如果我們把今年三大考的寫作題擺在一起,會發現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107學測(第一題之一):網路省去記憶負擔更有創意?網路使我們記性更差?
107統測:做了,做完,做對,做好
107會考:我們這個世代
其實「網路」的入侵,以及「做事的態度」都可以說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其中一個面向。會考的寫作題竟然是最發散(發揮空間最大)的,誠如Envy Tsai老師告訴我們:「選定一個方向,能談得滿深入。」如果題目已經限定了題材,就成了一種限制,考生只能談「網路」,只能談「做事態度」,相反的,讓同學們自己選定方向,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主客觀因素去發揮,題目雖大,在一定的時間中,學生由一個切入點下筆,還是能夠寫作首尾具足的作品。
但是,什麼方向都可以寫,無形中也增加了聚焦的時間。
Taco好有一比,如果請大家發表對「任一種」台灣小吃的看法,你可能還要思考一下,如果請大家發表對「臭豆腐」的看法,大家可能更快七嘴八舌起來。
為什麼?因為我們要花時間抓「台灣小吃」的具體方向,我要談多少種?我是要談哪幾個?從哪個談起?
陳芳明〈掌中地圖〉的文字,最近也被拿出來討論:「我那個時代的苦悶,是因為找不到任何的出路。現在這個社會的苦悶,則是因為出路太多,不知如何去選擇。」這句話不只說出了世代的特質,也不小心言中會考題一直以來的命題美學:讓大家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但是要自己設定副題目。
▲107統測寫作測驗試題。有些題目雖然有圖,只是一道加了插圖的傳統題目。審題時仍以文字部份為主。
因此,會考的題目可能會一下讓人想到一大堆好像都不錯的答案,考生要「當機立斷」,捨棄某些材料,進入要採取的方向。要做到「當機立斷」,除了心理素質的建構,當然有一個部份是跟良好的「審題策略」、「立意策略」有關。題目窄,關鍵的是論點是否有力;題目寬,別讓自己敗在三心二意上。
貳、由三大步驟看今年會考應對
一、(含)圖表的寫作題目怎麼審題
黃韻萍老師特別向Taco老師提醒,今年的題目與去年都有圖表化的趨勢。有圖有文的題目,審題立意上要注意什麼呢?
1.檢索客觀訊息
以本題而言,107會考試題雖然看起來有圖象,基本上是一個視覺性的文本題,唯一的圖表解讀為下方的年齡數線,至於六個圓框中的文字(「我們這個直播世代」……等),其實是題目的舉例,與分行書寫的排版沒有不同;主要的引導語為「每個世代都有其關注的事物、困擾的問題~經驗,感受或想法」共99字(不含標點)。看題目的第一步是:不要遺漏客觀的訊息。
(1)圖表的客觀訊息為「世代」定義:
- 依圖示可知文中的世代不只是12-15歲而可以包括10-20歲的世代
- 依圖示可知本題世代定義為十年一個世代
(2)文字的客觀訊息為「世代特質」等:「世代特質」可以指「關注」的『事物』,「困擾」的『問題』,「未來的『想像』」,「刻板印象」、「真實觀察」等,都是閱讀題目時可以特別留意的語詞。
2.連結特定議題
每一位考生看到的圖表和文字皆相同,但詮釋的意涵可以連結至不同層次甚至是不同方向,大學學測已經出現真正的圖表圖片題,同學必須掌握一個柱狀圖、折線圖或圖片的重點訊息,並提出圖表背後的現象,或圖片暗示象徵的情境(104學測Danan漫畫)。會考寫作測驗目前仍以文字題為主,但仍需玩味題目中所透露的隱藏性訊息。以本題而言,在範例中針對所謂的「世代特質」舉出多個例子,其實包括:接受訊息方式上的特色(直播/動漫)、生涯發展上的特色(對未來困惑)、內在情感的特色(困惑/動漫)、人際互動的特色(自由)、人物氣質上的特色(果凍)。用字則包括名詞、形容詞或一個句子,可見同學可能必須透過歸納出一個形容詞或是用比喻的方式來呈現自己對於世代的詮釋。
一般而言,連結議題可以由下列幾個方向發想——
(1)沿用題幹所提示的概念
(2)關注不尋常或不合理之處:找到表格中的極值或轉折點,或找到圖片中與一般情形不同之處,例如孟克的「吶喊」裡扭曲的人像和空間,達利的「記憶的堅持」裡熔化的時鐘,這些不合理之處往往是作者寄寓創作目的反常合道之處。
(3)鎖定和我最有關係的方向:一張作文紙上,那張考卷的作者才是焦點,他曾做過說過看過想過的,敢秀,就是舞台。如:90後的世代,總有一天要接掌這個社會。店長、醫生、CEO都是我們這個世代,現在我身為一個班長,我就看到同學們的三個優點和三個缺點→(不能)負責任的世代
(4)兜攏我所能會聚出最亮或最豐富的素材:如:班上一群人喜歡跳舞+看過一部以習舞為主題的漫畫或電影小說傳記+放學回家路上看到練舞的學生+一句與習舞有關係的名言→舞動的世代;或如:姐姐曾想要整型+自拍的故事+美術課上老師進行了結合自拍與攝影構圖的課+醜女模仿范冰冰的滑稽照+幾句警語→美由自己定義的世代
(5)結合重大議題:如:美國中學生校園掃射→掃射世代(一有不滿就怪罪別人,把社會上的人都當成自己的服務生,不合己意就發作。)氣候異常→氣候暖化但人心冰冷的世代(在「有機」和「回收」的口號下長大,環境的破壞和保育同時交戰,去參觀有機農場N次,但同學都只想吃速食和待在冷氣房)
二、抛出問題找論點
(果凍)世代的議題,可以探討的面向很多,同學只需要找到其中一兩個迷思或觀點深入挖掘,即可以展現獨到的見解。
三、連結經驗或見聞
四、結構布局顯力道
五、錦上添花加修辭
運用意象語言虛實的變化,或特別的句法設計,提升文句的美感,強化文句的感染力。善用跨領域的詞彙是個容易取巧的方法,如在「口腹飲食」、「食品科學」、「物理特性」方面添加語言的設計感:
六、參考範文
這一件事,特別讓我體會到,我們是向天上的虹借了顏色,人間彩色的果凍精靈。
爸爸邀媽陪他去日本參加會議兼旅行,媽一直非常猶豫,因為段考在即,她掛心我們兩兄弟那個星期鐵定無視於考試怪獸的猙獰相逼,天天沉迷在電動遊戲的世界裡。媽知道我們兄弟的威名:連夜不睡,隔天早上都還能精神奕奕地去上學,甚至前一晚沒有盥洗,大不了出門前記得沖澡就解決了。那是年輕人才有的金色精力。
爸爸對我們熱衷電玩一直很豁達,他認為人類成長有是階段式發展,「總有一天他們會膩了。」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兩個極端,但與我和弟弟的內心世界都有各自的交錯。他們總是不能理解,在遊戲的戰場上,我們有事功與夢想,戰友和勳章,這些衝動和段考的結果令人興奮的程度難分軒輊。這是我們紅色的光芒。
「媽,您平時對我們的關心也夠累了,就算是我們搞砸了一次段考,能讓自己陪爸爸過個小蜜月,不也是一件很值得的事嗎?」並不是內心的渴望使我的口才變得這麼好,我懂得撒嬌的好處。一邊把頭髮梳理得線條迷人,一邊確認手機和充電器都放進書包,我一邊叮嚀爸不要幫我買任何東西,給我多一點零用錢讓我搞定這幾天的生活就可以了。「你們最了解我的。」打扮合宜、該說好話的時候說點好話,大部份的時候我們是討人喜歡的一個世代。長久以來,媽對我的甜言蜜語完全無動於衷,對她來說,這些是人工香料帶來的假象,乍聽合情入理,事實上經常過度使用,尤其是為了遂行我們邪惡的意志時。
當母親確定同行時,我們兄弟由衷感到放鬆,也覺得他們過度擔憂。不管那是否出於刻板印象還是部份我們的世代同胞展現的事實,我們都感覺大人的瑣碎干擾應該用更多的信任取代,我痛恨包覆在我們體外那一層大人自認為很薄很寬鬆的保護殼,事實上,我們這個世代,比大人認為的更有型,沒有那一層塑膠殼,也不會傾頹。
媽咪臨時申請了ig的帳號,好友只有個位數。我們決定讓她習慣我們兩個世代的差異只是常用的介面不同,把他們發的每一張照片按了愛心,再把遊戲玩家們的名言當作留言鼓勵母親:「別人不能替你開心,正因如此,才要積極行動。」也選在適當的時間上傳打遊戲的照片承認有時候我們並沒有太早睡,回應我們上述的留言。希望有一天他們真正了解,我和弟弟不屬於樸素原始的世代,我們的所有行動,與人工的產物必然要緊密地結合,就像果凍擁有果汁沒有的新驚喜,那些改造後特別強烈的色香味,就是我們的擁抱人工科技的世代美學。
(延伸閱讀:彭明輝部落格〈滑世代有什麼問題〉「愛的教育+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
肆、結語
前幾天在研習的場合遇到國中老師,老師反應考生在50分鐘當中完稿十分倉促緊迫,Taco在分析時也特別感受到,省思題特別需要足夠的邏輯推演過程,如果原本寫作速度就慢的同學,面對這種題型可能會感到更來不及。
不論是否最後能夠完稿,有幾個寫作應對常犯錯誤,也是日後表達上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還是同學們可以長期關注思考的——
一、運用材料太少
材料不必求多,但是很多同學材料明顯不足。長時間建構跨領域的有效閱讀,是這個世代很幸福的磨鍊,跨領域的有效閱讀比過去的閱讀型態活發有趣,只怕你不翻開,否則內容都很容易消化。
二、運用材料太死
「舉一反三」的能力是當前寫作題最重要的目的,用功的孩子該醒悟,不要只努力了一半,把書裡的東西都讀進去了,卻更讓我們看不到你自己的聲音。大方臭蓋兩句,學會擁護和批判,不只是為了應付寫作測驗,在生活上,也可以因此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三、舖陳能力不足
同學寫記敘文容易太晚切入重點,論說文卻容易太早講完答案。這兩個毛病如果能夠相互補足,就成了一個完美的狀態。論說文要分成幾個論點說,如果只有一個主論點,就不妨穿插情境刻畫。
四、語氣欠缺變化
很有靈感時也不要忘了抑揚頓挫,一篇好的文章像一首歌,每一句話都有自己的語氣,如果每一句的語氣都一致叫唸經。肯定、反問、比喻、說明,適時配合。每一首歌最令人期待的是進副歌時,因此,一篇文章也有層次性,留一些有力的話製造高潮。
五、沒有問題意識
一篇標準的四級分(B等第)的文章有幾個特點,其一是文句沒有質感,其二是內容沒有挖掘,好的文章指出問題並且看到答案,例如:做對到做好之間的差異在哪裡?如果可以做好,為什麼有人不願意把它做好?提出問題並嘗試加以解決,使文章富有理性的光輝。平時養成提問的習慣:
- 1. What 式:定義/關鍵人事物 是什麼
- When 式:何時開始?何時轉變?
- Why 式:為什麼有人會 ,為什麼有人不會 的原因
- How 式:個人評判—何者優,何者劣?何者如何美,如何醜?
個人建議—如何做,如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