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敲一塊磚回去,只是眼光

有人說文言文在社會上派不上大用場,可是它特殊的美學,一旦結合新鮮的手法,卻仍受到大眾瘋狂迷戀信奉。不只是武俠小說家、歷史劇作家花心思提煉,余光中、楊牧……等當代詩人也重視古典的滋養,余光中〈夢李白〉、洛夫〈唐詩解構〉系列作品、楊牧〈蘆葦地帶〉(運用詩經〈蒹葭〉改寫)……,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流行歌曲裡也不難看到古典元素的融入,流行天王周杰倫的「御用」作詞家方文山便是知名的好手,不少歌曲受到跨年齡層的廣泛喜愛,當我們聽到:「天青色等煙雲,而我在等你」、「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的詞,搭配新潮動人的曲調,再配合唯美的MV播送,不少人都不禁被它特殊的韻味吸引了。

 

這麼多人「仿前朝的飄逸」,仿了什麼,又改了什麼?為什麼要偷天換日,為我所用?怎麼樣仿,怎樣用,才能看到它帶給我們寫作上的效果?

 

集名家之句改寫〈古詩十九首〉

我多想望你打開葉窗的扉子

像睜眼的星子閃出天堂的光

難得,夜這般清靜

我們

似乎聽見

你的驚呼 我的回顧 和片刻的愀然無語

iit-19-728

(周O誼集句〈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改寫的應用可以放在相同或不同載體,不同載體包括圖文轉化、文白改寫、文類改寫,兩種東西存在跨距,改寫便是兩種力量的交會拉扯,熟悉與不熟悉的東西的二重奏(詳後文)。粗魯地解構了原作品的精彩,可以達到破壞的目的,破壞的用意其一是挖掘,挖掘一定要破壞,但是挖出經典中對你產生吸引力的那一部份,例如一首杜甫的詩,我們必須整首都懂,但是最有感覺的部分,可能是當中的一部份,是故,我們便把「阻礙」當作「過濾器」,其二是重組,用自己的節奏偏好、情理探究、審美趣味進行第二次創作。

 

「改寫改編」是文言翻譯的昇華,是思想與感情創造設計的訓練,在高中國文課程中,古文給予了中學生或多或少無法抹滅的壓力和痛苦,也激發同學做了不少令人驚豔的嘗試。很有趣的,有些人和文言文因為考試的制度結了怨,但在創作中找到和解。

 

漂向北方  王力宏.黃明智 改寫/海山高中 李O洋

范進相公  夢所求的名

心中不滅的魂魄  存多少陰德

范諱進中舉 全村都來沾喜

手上沉重的母雞 孕育著生機

 

丈人說他在家鄉倒了一點運 嫁女山窮水盡

丈人說他找尋一個館 養活家人才是正經

丈人失控了情緒  癩蛤蟆想吃天鵝屁

范進為了夢想 為了駁反 為證明自己

 

他來到省城裡  懷著遺珠之璧

擁擠的人群裡  堆滿追夢者都來自外地

他埋頭考著鄉試  懷抱著多少憧憬

往返在省城家鄉道路  內心盼著中舉

忍著悲(不聽也不想  不去回頭望的空想)

掩著傷(扛下了夢想  要毅然決然去飛翔)

回頭看(卸下了重擔  不管過去多恐慌)

著夢想(就算再悲慘  不堪也不能投降)

家人們(再見了過往 眺望最耀眼的方向)

在家鄉(一片聲鑼響 敲鑼打鼓著的分享)

這歡慶(氣氛太狂妄 不散都分不出希望)

太渺茫

得了范相公 夢所求的名

朝思暮想的身分 終名符其實

得了范相公 家人不必掛心

肩上沉重的壓力 卸下了過往

也是最後夢想 夢所求的天堂

丈人太愚太逼人  他說不喜歡

母親太仁太和善  他還不能忘

一路上一雙又一雙 斜視輕藐的眼光

他經常將思想閉關 強迫接受這不體諒

走著路途迷茫 意志力在搖晃

失意的人啊偶爾迷路在那複雜小巷

咀嚼意志消沉手中留著一絲希望

用力地突破著 內心裡的抵抗

就像那丈人辱罵隨著時光 誰又能支持著我一起成長

我站在城牆頂端仔細想 祈求神明允我希望

我站在市集中心 拉嗓門叫賣著雞

看著鄰人起鬨 跟夢想 總會背離

或許我根本不該有夢想 早就該放棄

丈人給了清醒的一擊 最痛心最徹底

這裡是悲劇的中心 連空想都遙不可及

這裡是痛苦的地獄 但卻還是逼不得已

多少人認不清現實的差距 從此銷聲匿跡

多少人迷失了自我 留下一段悲慘回憶

漂向北方1

 

如果跟你說,這是一個國文連續兩個學期不及格的學生寫的,你有什麼想法呢?

 

所謂的經典並非限於文言經典,甚至衡諸歷史發展,古代的文學發展很多次進化,都是向民間取經,我們讀的詩經甚至原本就是民歌,漢魏古詩,是受到民歌樂府的影響而來,宋詞呢,本來是晚唐五代當時的流行歌曲,一開始都是一些情歌小詞,這些創造,又沉澱出新的精品。既然經歷時空淘洗,距離感隨之而來,包括臺灣文學,也不會因為我們是臺灣人比較沒有隔閡,創作時的歷史背景,作者個人的性情,都不一定是每一個讀者容易感受的。

 

傳統有傳統的特殊美感,但是在時空地域的阻隔下,不改不行,同學不要覺得自己在學經典,而是應該想,我既然來經典裡面,我有沒有跟老師學到我要怎麼把這些東西帶一點走,在寫作上,如果你覺得老師沒有教你怎麼用,那你一定要努力地去思考這件事,不然浪費三年國文課。

8-61

 

 

石壕吏之後?請以第一人稱的劫後餘生者的角度,撰寫一篇文章。

當時戰況對我軍不利,我接到命令徵集更多士兵,從年輕稚嫰的臉龐到準備安養天年的老人,通通來者不拒,一個個喚人拖向槍林彈雨的血獄。這些年,那可能善於耕作的黝黑胳膊,已經深埋在某個礫土和殘破的屋瓦堆中,那善於話當年的壯漢,抖動著的鬍鬚,已染成鮮紅,與雜草糾結成一團。身為一個加害人,害得許多家庭分崩離析,讓許多年輕人的前途一片陰影,而我卻仍安然無恙地滴血不染。

一具具僵硬的軀體排列在地,憑著微弱的記憶想辨認每個人的臉,但掀開白布所見的大部分是鮮血和殘敗,被認出的,在名字旁打上叉,沒有人認的,也終將化為塵土,我是閻王的使者,引領他們走向死亡的下一程。過程中,我認出了那個對我痛哭,求我放過他丈夫的老婦人,那年那天,我甩開男人的手,把她拉向戰場。

輕敲那扇熟悉的門,我有些害怕,那個留下來的老翁,是否能承擔後來接二連三的折磨?(游O嵐)

 

 

我只是一個連姓氏都不會被任何人記下的老女人。我的愛太小,只能用短短的餘生去愛的我家人,窮我不怕,日子會比較平靜,柴火還是一樣的柴火,這一天,我歸鄉了。

獨自走在返鄉的道路上,距離石壕村只剩幾里路,我才意識到自己頻頻停下來整理身上泛著異味的破襖,我一定是不希望自己看起來像一個從戰線回來的炊煮婦,而是家裡的一個媽。

到達石壕村時已是深夜,改變無多的小村讓我湧起錯覺,說不定我是今天才要離開家裡,推著我趕路的官吏大人,等一下就會到來,從樹上驚起的夜烏會劃過月光消失在夜的另一端,這叫聲和寒夜裡的犬吠,是在送我還是歡迎我歸鄉?

我來到熟悉的家,站在人煙杳滅的廢屋前,在這沒有戰火的後方,忍不住聲淚俱下。

我國勝利了。(翁O涵)

 

 

已經三天,從長安到這邊,我累壞了三匹馬,再趕過兩個山頭,那令我魂牽夢縈的故地,就將重現在我眼前,我按捺住心下的激動,看著即將西下的夕陽,找了一間客棧住下,剛踏進店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一瞬間,我攏聚了不少視線,大概,我很狼狽。

十年了,離開家已經十年。我數著星星想知道它們是否如十年前一樣明亮可見,或是已被戰爭帶來的塵土蒙蔽光芒。車輪的聲響伴隨那些士兵的交談聲,顯得格外刺耳。他們一一分享自己的故事,思念、雀躍、悲傷,各種表情浮現在他們臉上。「換你了!」我不是沒有故事,但仍舊看著星星,只怕一講,眼淚奪眶而出。

當年,母親親自送走我們兄弟三人,我知道她忍著淚水含笑和我們揮手道別,是怕這一別就是永遠,所以轉身後我不敢再回頭,卻一路想著從前種種,始終壓抑不了。(鄭O筠、許O昕、符O)

 

 

我從東方走來,在夕暮,沿著裂石雜遝的小徑,每一步,巍巍顫顫地像枯葉一般隨時倒下,映在眼前澄黃的敗藤老樹,在下一秒炸開,不屬於它的色彩散落一地,充斥著烽火交天的渾沌,令人窒息的硝煙瀰漫,迅速在我眼前排列組合起來,轟的一聲,大炮再次擦過腳邊,而我在荒蕪殘破中,找不到掩護……

當我清醒過來,拿出行囊中最重最沉的布袋,開始數,一、二、三……二十六,一大排的書信啊,我真的能找到他們的歸宿完成交代嗎?簌簌地熱淚滑過我髒亂的面容,明明是日夜輾轉的歸途,卻如此不真實而遙遠起來。(簡O絢)

 

註:特別要說子涵同學那一篇,把老婦歷盡滄桑從烽煙戰火中返鄉,卻發現自己的犧牲仍換來家破人亡,是很犀利的寫法,初看時不是容易看出,但是看懂之後,實令人萬分心酸。第二、三段,極力描述環境還是舊環境,自己還是一個媽的「不變」,到第四段家人全部離散成為廢墟的「毀滅」,對比強烈,賺走讀者不少同情的淚光,把戰爭中生命的無常,露骨地表現出來。

 

如果我是教餐飲的老師,有機會帶同學到米其林五星餐廳藍帶主廚的廚房重地,或是超越時空,到宮廷御膳房一訪,一定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同學若不好好取經,實在是太不智了,例如流程控管、菜餚設計、食材……,除非我們也要開一個米其林五星餐廳,也要進宮廷御膳房,否則那樣的經驗,再好,絕對無法照搬,我們需要的不是別的,而是獨到的眼光,知道敲下一塊磚都有好用之處。

 

本文僅就詩與歌的改寫為例,蕭蕭老師〈李白在東區〉、〈魏徵在立法院〉等「跨越時空」技巧教學規畫,新奇有趣,其他依據各家選文搭配的相關寫作,不一而足,推薦參考。

082901 082902

霸王別姬主題曲:當愛已成往事 李宗盛

身騎白馬 徐佳瑩

 

 

還有人這樣學寫作—-談古文與寫作

 

 

 

 

我以前認為「狂狷」[1]這個詞彙是用來形容性情極端的文人,都是對理念堅持,但偏激或潔身自好。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裡,卻透過游坦之口說過一句名言:「不要過分放縱你的情人。否則她會非常狂狷,而對你不理不睬。」使用「狂狷」一詞來形容被寵壞後的情人,越來越驕縱,變得太情緒化,任性使氣,可能會對你有太激烈狂暴的反應,有時候突然又對你狷介起來。愛情裡的學問,和孔子待人處事的體會,原來可以相互參看!如果還要看看金大師怎麼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唯有德者居之」、「解其倒懸」、「弔民伐罪」、「殘民以逞」、「白骨為墟」、「血流成河」這些硬梆梆的成語拿來寫成一百字的白話短文,翻翻《神雕俠侶》,郭靖就會告訴我們,在武俠小說裡,這些詞彙曾一口氣出現在他慷慨激昂的對白裡[2]

 

有人說文言文在社會上派不上大用場,可是它特殊的美學,一旦結合新鮮的手法,卻仍受到大眾瘋狂迷戀信奉。不只是武俠小說家、歷史劇作家花心思提煉,余光中、楊牧……等當代詩人也重視古典的滋養,余光中〈夢李白〉、洛夫〈唐詩解構〉系列作品、楊牧〈蘆葦地帶〉(運用詩經〈蒹葭〉改寫)……,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流行歌曲裡也不難看到古典元素的融入,流行天王周杰倫的「御用」作詞家方文山便是知名的好手,不少歌曲受到跨年齡層的廣泛喜愛,當我們聽到:「天青色等煙雲,而我在等你」、「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的詞,搭配新潮動人的曲調,再配合唯美的MV播送,不少人都不禁被它特殊的韻味吸引了。

 

這麼多人「仿前朝的飄逸」,仿了什麼,又改了什麼?為什麼要偷天換日,為我所用?怎麼樣仿,怎樣用,才能看到它帶給我們寫作上的效果?

 

 

文言特質與美學套路

 

有一天,我的學生陳佳均在下課後追出教室:「老師,您可以幫我看一下這個嗎?」她的筆跡稜角分明,寫的是一長篇的文言文,一看之下,還是一篇有模有樣的「賦」(全文引錄如附註[3]),後來在上《儒林外史》的課程時,我進行了一些思辨課程,也問她要不要針對課本裡的素材,創作一些詩詞共襄盛舉又相映成趣,後來不只她寫了,連她在網路社群上認識的好友,都陪她一起寫了。該名同學針對吳敬梓的生平寫詞,來表達吳敬梓一生的淒涼[4]──

 

憶當年官宦繁榮,如今家道難起,莫論痴狂,香墨蘸筆,盡揭儒林歌泣!又誰知,兩袖清風,獨對朝夕?(內湖高中 黃筱娟)

 

文言文是極凝練的形式,醉心於文言文的創作實在是很酷的一件事,相關網路社群裡的出入人口不論有多少,各年齡層都有。文言文特別能夠展現漢語的形式美,包括用字的精巧性、意象使用的習慣性、尤其是對襯的美學,即便只是廟宇裡或長或短的對聯,都能夠讓人鑑賞它特殊的風味。

 

在戲曲的傳統舞台後方的大幕(出將入相中間的一大塊布幔),戲班稱呼它「守舊」,劇團現在還是流傳這樣的說法,當代的新式布景上大部分都經過專家設計,每個劇團都不同,也常因重要的戲碼特別量身定做。之所以稱傳統的大幕「守舊」,一般認為可能是對照新式的布景下產生的。已經有新的,為什麼要守著舊?在白話文的時代,而且越來越重視內容的思潮下,鑽研文言的路,創作閱讀,守的又是什麼舊?

 

這些耽溺於古典美學的心靈,令我想到在夕陽下糊著油紙傘的臉孔、鑽研刺繡工夫的師傅、高唱老戲的好嗓子、和寫了一手好字的書法名家……他們讓我們看到古老的技藝,還活生生的在我們面前重現。過去的老藝人們,想要堅持傳統,大部分是因為捨不得一個時代式微而執著,可是年輕人呢?他們恐怕不是為了什麼繼絕學的使命感來寫古典詩詞的,而是一份單純的心思,單純地因為那當中的古典美而狂熱、著迷。

 

文言美 特點 舉例 思考訓練
用字的精巧 用字講究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春風又綠江南岸
意象的習慣

每個季節有固定植物代表

古典意境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對襯的美學 句中對偶;鄰句對偶;段落對襯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崇山峻嶺,茂林脩竹

名豈名章著,官應老病休

岳陽樓記:雨悲/晴喜

相似聯想[5](山→林)

接近聯想(林→竹)

對比聯想(著→休)

 

古典的美學沒有對與錯,它可以被改革、忽視,但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否定它的美。傳統音樂被「改良」,原來的韻味就不純粹;古代戲曲劇團大幕很簡樸、道具也很簡單(一桌二椅)、舞臺動作也不如話劇那麼寫實,異曲同工指出中國傳統戲劇的疏離特質。大幕到了近代被「改良」,設計得風格強烈、華麗精巧,量身訂作,但是原來的疏離想像空間就隨之消失,同樣的,文言文可以「改良」成更流暢而動人的白話,比較能說明我們的心境,但是文言的美就會淡化。

 

文言巧對與思考訓練

 

亞里斯多德將聯想分為對比聯想、接近聯想、相似聯想三種──

 

  1. 相似聯想(聯想到與主題相似的事物):例如由犬聯想到頑固父親
  2. 接近聯想(聯想到與主題時間空間相近的事物):例如由山聯想到河、森林、湖泊
  3. 對比聯想(聯想到與主題相對的事物):例如由黑聯想到白,善聯想到惡。

 

亞里斯多德舉出的聯想理論,在西方甚至發展出一套聯想心理學。聯想怎麼練習?其實讀寫對語巧聯,未必不是一種有趣的聯想練習。因為對聯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利用相似、相近、對比等等技巧造成特殊的對稱的思考訓練。

 

 

落木蕭蕭

長江滾滾

 

由「山」字,聯想到「海」字,「山」、「海」相對,顏色字「白」、「黃」又設計在句子的開頭,形成「白日依山而盡」,「黃河入海而流」對襯的美感。由於漢語的特性,對聯的要求還有聲音上的對比(平仄相反)的要求,形成一種嚴密的規則,在歷來文學高手筆下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巧聯。

 

越是嚴謹的規則,越會形成一種束縛,但是如果把它做為一種思考訓練,卻變成了有趣的活動──

 

相似聯想:滄海月明有淚,藍田日暖生煙。(玉)

接近聯想:失樓臺,迷津渡,銀河迢迢暗度。(霧)

對比聯想:螘新焙酒,泥小火爐。(紅)

 

巧聯妙對這一種文字遊戲,它之所以令人驚豔,乃是因為書寫者聯想能力的準確又快速地展現,如果有人想要提升自己良好的聯想能力,傳統的聯語設計,除了美感的價值之外,它也是聯想能力的基礎訓練。

 

不論你認為這是不是文化的傳承的一部分,為何不把它轉化為一種聯想能力的開發,以新時代的觀點視之。填寫一則小詩,造幾則排比,刺激一下我們僵化的腦袋如何?

 

 

▲「為導師寫一副對聯」活動,圖為海山高中(曾)祥麟老師與(林)福亮老師班級的對聯。

 

用反叛混雜拼貼來讀古文

 

多重文化元素,只會使我們的感知更加豐富敏銳,不會讓我們退步。如果文言文讓我們僵化退步,恐怕是因為我們只重視吸收,不重視活用。為了增加同學閱讀古文的可能性,國文老師或多或少會運用一些解構的方案,把古文拆解、改寫,讓文本教學與寫作課程起一點相輔相成的作用。

 

如果想善用文言文中的一些詞彙,記誦絕對是有效的手段。沒有人能夠阻止你背詩背古文。但是想玩一玩發揮創造,還有更積極的方案。

 

創意古文教學的目的大致有以下三點:

 

  1. 檢視同學對原典的理解:藉由改寫,瞭解同學對原文的理解是否正確而深刻,是最傳統最基本的創意文言教學目的。
  2. 激盪更多對原典的理解層次:藉由改寫,找到不同視角,重新品讀原典的意涵。
  3. 學習或借用原典的素材與手法:學習運用原典的詞彙、意境,去結合不同文學類型,增加書寫的內涵與趣味,也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

 

用文言幫助他們進化寫作能力?有同學一開始抱持著保留的態度,他們說:他們印象中的文言文就是──

 

  • 看不懂,看了沒感覺:從〈師說〉開始就沒有好印象
  • 要背很多東西:每一課都是
  • 覺得考試的題目沒有什麼意義:例如考誰跟誰是不是師生關係,還有考一些書的創作年代先後,考這些到底要做什麼?

 

既然有人不喜歡陳舊語言的爬梳,我換個方式問他們──

 

有人認為:新手的加入是商品創新的關鍵,你是否認同?為什麼?

 

如果你是認同的,我想請教:如果是食物的口味或是插花的技巧,新手可以創新,是嗎?如果是汽車的設計改良,新手也可以創新嗎?對於一個不願意因循舊體,有想法,欲創造的人而言,對於固有知識應該採取什麼態度?

 

如果你是反對的,我想請教:有人說:學完固有知識,耗去的心力就不知多少了,這樣的效率太差了。你的想法呢?

 

我們從專家的理論,再切入這個話題──

 

美國的托馬斯.阿諾德博士(Thomas Arnold)將「既定的觀念」稱為「人類思考的障礙」[6],既定的觀念是我們已經知道的情感或事物,它們會形成創造時的妨害,其中一類是「感覺障礙」,我們會容易注意到自己原本就喜歡的東西。

 

日本創造學專家高橋誠以電車為例,說明此一概念:在嘈雜的電車裡,如果去錄音,會聽到一堆零亂的聲音,但坐在電車上,人們仍然可以忽略其他噪音與友人進行交談(筆者按:同樣的道理,上課的時候,有同學在台下竊竊私語,音量很小,卻聽得很清楚,完全聽不到台上的老師用麥克風大聲在叫他),這是「感覺阻礙」作用,幫我們過濾掉一部份訊息的結果。

 

另一類是「知識障礙」,高氏又以創造電腦文字處理器一事為例,當初創造文字處理器的,並不是打字機業者,正因為打字機業者太熟悉打字機械的知識,他習得的知識反而形成了「知識障礙」,使他無法創造思考,如果要創造新的東西,因此,高橋誠說:「生手直率的特質是重要的」。

 

感覺障礙 知識障礙
反面意義 原本就喜愛的干擾我們創發的思路 習得的知識形成創發的障礙
正面意義 喜愛的東西引導我們的感受 生手直率的特質是重要的

 

這個理論可以說明為什麼學生的改寫常常讓老師驚豔,甚至大嘆「實在超出預期」「我也恐怕寫不出來」。除了學生個別的創作天份製造了好的成果之外,因為老師們對於文本實在太熟悉了,對於「人物」、「思想感情」、「關鍵意象」都瞭若指掌,相反的,生手的直觀遮蔽了部份訊息,讓其中一些訊息先跳出來,產生了不同的輕重明暗的配置。如果是考白話翻譯,絕對是老師比較強,但是昇華過的改寫訓練,卻不盡然。

 

改寫的應用可以放在相同或不同載體,不同載體包括圖文轉化、文白改寫、文類改寫,兩種東西存在跨距,改寫便是兩種力量的交會拉扯,熟悉與不熟悉的東西的二重奏(詳後文),粗魯地解構了原作品的精彩,可以達到破壞的目的,破壞的用意其一是挖掘,挖掘一定要破壞,但是挖出經典中對你產生吸引力的那一部份,例如一首杜甫的詩,我們必須整首都懂,但是最有感覺的部分,可能是當中的一部份,是故,我們便把「阻礙」當作「過濾器」,其二是重組,用自己的節奏偏好、情理探究、審美趣味進行第二次創作。

 

我在研究所期間研究的是古典戲劇在當代的處境,也觸碰到跨時代改編的主題,我歸納出的特點有以下幾項,雖是以傳統戲劇的改編為觀察對象,也可以提供同學改編時的參考──

 

情節結構

加強情節轉折的力度

爬梳原作的情與理

人物塑造

添加筆墨

宛轉抒情

探索人物性格的發展層次

審美意趣

通俗趣味的融入[7]

華美、批判兩種意識的強調

 

「改寫改編」是文言翻譯的昇華,是思想與感情創造設計的訓練,在高中國文課程中,古文給予了中學生或多或少無法抹滅的壓力和痛苦,也激發同學做了不少令人驚豔的嘗試。很有趣的,有些人和文言文因為考試的制度結了怨,但在創作中找到和解。

 

以下舉「雙軌」、「變型」和「延伸」三個詩或歌的教學活動作為例子,經典的價值,在同學左右逢源,觸類旁通,運用自己微妙的「新手優勢」,鑽研東西方古往今來的各種文字礦源,為自己發電的結果,這些成果,也讓我們重新審視文本的美學元素。

 

雙軌式

 

新舊詩對譯,是兩種不同美感的詩語言,聚焦同一主題的華麗嘗試。

 

寫作引導:洛夫〈唐詩解構〉閱讀

 

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

 

解構新作:

 

剛拿起筆想寫點什麼

窗外的桂花香

把靈感全熏跑了

他閒閒地負手階前

 

這般月色

還有一些些,一點點……

 

月亮從空山竄出

嚇得眾鳥撲翅驚飛

呱呱大叫

把春澗中的靜

全都吵醒

而他仍在等待

靜靜地

等待,及至

月,悄悄降落在稿紙上

把光填滿每個空格

 

以下用表格的方式重新排列洛夫的作品,更容易讓我們對照閱讀──

 

鳥鳴澗
王維 洛夫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剛拿起筆想寫點什麼

窗外的桂花香

把靈感全熏跑了

他閒閒地負手階前

 

這般月色

還有一些些,一點點……

 

月亮從空山竄出

嚇得眾鳥撲翅驚飛

呱呱大叫

把春澗中的靜

全都吵醒

而他仍在等待

靜靜地

等待,及至

月,悄悄降落在稿紙上

把光填滿每個空格

 

閱讀討論:

  1. 閱讀討論:
    1. 原詩在視覺聽覺上有何表現?
    2. 新作的意象汲引有哪些?有哪些?(參考答案:桂花、月、鳥、春澗/負手(閒)、稿紙、月光)
    3. 情感上的改動有多少?事實交代的增添筆墨有哪些?(參考答案:借用發揮了原詩的閒靜與高雅/在稿紙前寫作)
    4. 試比較兩詩在結構安排、寫作手法上有何異同?(參考答案:王維的原作,在嗅覺和聽覺上都細膩地點到。洛夫的作品以「月」和「寫作」貫串全文)

 

寫作要求:

結合〈古詩十九首〉,教師在上課時還是用白話「文」翻譯,但是請同學回家後,仿效古人的做法──「集句」──從海量的新詩詩集中,以摘錄隻字片語的方式,用名家的句子拼貼重現古詩的意境。

 

寫作情形:

同學根據關鍵意象,找到了許多類似主題的作品,大玩拼貼。以周同學為例,他選擇〈迢迢牽牛星〉為主題,像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一句,說了牛郎織女無法見面的孤單,同學則以「不得語」為關鍵詞,找到余光中〈星之葬〉來對譯。余光中先生原詩是以「賞螢」為主題,描寫賞螢者突然看到螢火蟲的感受:「你的驚呼/我的回顧/和片刻的愀然無語」[8],同學以這幾句重新詮釋了牛郎織女七夕重逢的夜晚,內心的感受。

 

古詩十九首 現代詩對讀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我多想望你打開葉窗的扉子[9]

像睜眼的星子閃出天堂的光

難得,夜這般清靜[10]

我們

似乎聽見

你的驚呼 我的回顧 和片刻的愀然無語(周祐誼)

 

除了余光中的〈星之葬〉,同學也借了鄭愁予的〈琴心〉、徐志摩的〈難得〉和來對譯,形成了特殊的效果。原詩為一首靜態、憂傷的詩,在同學的移植之後,句句都是動態:「你」打開窗扉、睜眼、發出驚呼,而我驀然回顧,「我多想望」和「似乎」兩詞中強調這一些都是相思成疾的人極度的想念,但都不能成真。

 

我們不妨抛開原詩再讀一次同學的成品──

 

我多想望你打開葉窗的扉子

像睜眼的星子閃出天堂的光

難得,夜這般清靜

我們

似乎聽見

你的驚呼 我的回顧 和片刻的愀然無語

(周祐誼集句〈迢迢牽牛星〉)

 

你是否得到不同的感動?

 

寫作要點:讀古詩+找到核心意象(如:星/夜/無語)+讀現代詩+聯結相關可能。

 

學習重點:提取意象、文白詩作主題閱讀

 

變型式

 

針對經典教材改編成詩歌、散文、白話極短篇。

 

寫作引導:

 

閱讀《儒林外史》〈范進中舉〉一課後,運用閱讀策略整理角色/對話/態度/心境,再讓同學聽歌,改寫歌詞。熟悉的節奏和旋律,再帶領同學重新感受文中人物。

 

一、回答問題

  • 范進中舉前,總共有幾個人物上場?
  • 他們對范進中舉這件事,各自的反映是什麼?
  • 胡屠戶在范進考中童試時,對他說了什麼話?這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 范進又對胡屠戶說了什麼,他的態度是如何?這表現出范進是個怎樣的人?

 

二、寫作要求

請改寫王力宏和黃明智唱的〈漂向遠方〉的歌詞,表現〈范進中舉〉首段中范進的心境,包括他中舉前的處境,與赴鄉試的決心,對功名割捨不下的想法。

 

習作舉隅:

 

〈漂向北方〉范進中舉版  原作詞/改寫/李秉洋

 

范進相公  夢所求的名

心中不滅的魂魄  存多少陰德

范諱進中舉 全村都來沾喜

手上沉重的母雞 孕育著生機

 

丈人說他在家鄉倒了一點運 嫁女山窮水盡

丈人說他找尋一個館 養活家人才是正經

丈人失控了情緒  癩蛤蟆想吃天鵝屁

范進為了夢想為了駁反為證明自己

 

他來到省城裡  懷著遺珠之璧

擁擠的人群裡  堆滿追夢者都來自外地

他埋頭考著鄉試  懷抱著多少憧憬

往返在省城家鄉道路  內心盼著中舉

忍著悲(不聽也不想  不去回頭望的空想)

掩著傷(扛下了夢想  要毅然決然去飛翔)

回頭看(卸下了重擔  不管過去多恐慌)

著夢想(就算再悲慘  不堪也不能投降)

家人們(再見了過往 眺望最耀眼的方向)

在家鄉(一片聲鑼響 敲鑼打鼓著的分享)

這歡慶(氣氛太狂妄 不散都分不出希望)

太渺茫

得了范相公 夢所求的名

朝思暮想的身分 終名符其實

得了范相公 家人不必掛心

肩上沉重的壓力 卸下了過往

也是最後夢想 夢所求的天堂

丈人太愚太逼人  他說不喜歡

母親太仁太和善  他還不能忘

一路上一雙又一雙 斜視輕藐的眼光

他經常將思想閉關 強迫接受這不體諒

走著路途迷茫 意志力在搖晃

失意的人啊偶爾迷路在那複雜小巷

咀嚼意志消沉手中留著一絲希望

用力地突破著 內心裡的抵抗

就像那丈人辱罵隨著時光 誰又能支持著我一起成長

我站在城牆頂端仔細想 祈求神明允我希望

我站在市集中心 拉嗓門叫賣著雞

看著鄰人起鬨 跟夢想 總會背離

或許我根本不該有夢想 早就該放棄

丈人給了清醒的一擊 最痛心最徹底

這裡是悲劇的中心 連空想都遙不可及

這裡是痛苦的地獄 但卻還是逼不得已

多少人認不清現實的差距 從此銷聲匿跡

多少人迷失了自我 留下一段悲慘回憶

 

成果檢視:用一個在大城市中求生存的小人物的坎坷悲辛,來重寫范進的心情,特別看到范進身為考生的壓力與甘苦。

 

寫作模式:選事理情豐沛的歌詞+選事理情豐沛的文本+押韻的堅持+關鍵語詞的活用

 

學習要點:化用故事融入自己耳熟能詳的音樂及文字美學,體驗經典改編的不同風情。

 

延伸式

 

大考的樣卷裡,有一題叫做「20年後的同學會」,希望考生揣想還沒有經歷的成熟或滄桑,生動地去思維、撰寫。這樣的題型,學生除了要運用到情、景寫作的技巧,還必須創發一個情境,一如撰寫劇本般,設計一個小故事。104年的學測,以Dacan的創意漫畫為題,也要求同學從一個低頭的古人,去「設想一個情境,並提出你的感受……」。

 

以圖象或短文出發,引導沒有相關經驗的人,能夠寫出生動的作品,對同學來說,是汲取與延伸提練的總體檢。

 

閱讀引導:

運用晟景出版社《遇見他們的故事》裡的最後一回,歐陽宜璋老師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的作品(白話)與杜甫〈石壕吏〉(文言)雙重引導,所進行的書寫命題──

 

請試著以"石壕吏"的劫後餘生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出某人回鄉的情境[11]

 

心境引導:

 

請同學想像戰場,還有關於憂傷的字眼。有人類的地方,就永遠無法避免無知、愚昩、爭奪與不幸,生命正在大量消失,我們與劊子手,常常看著同一個月亮。

 

如果把閱讀也視為一種訪談,這樣的題型問的是:你能幫他說出他的故事嗎?

 

這個閱讀可以是文言也可以是白話,當代的國文教學究竟要多少文白比例,已經歷經幾次論辨,但是提筆寫作的時候,只要好的作品,我們就能呼吸到氧氣,不論是西方的作品,或是古代的文本,穿越時空阻隔,找到對話與養分。(文言白話根本不是問題)

 

寫作要點:理解文本之人情事+情境構築

 

寫作提醒:情境構築四大要素

 

  1. 什麼關鍵事件,發生在什麼關鍵時間:就像當年杜甫集中火力描寫了"有吏夜捉人"這一個關鍵事件,你應該抓住一個關鍵去談,所有延伸的情節,要圍繞著它設計。(春天返鄉?冬天返鄉?白天?夜晚?什麼時候?)
  2. 運用時間的對照形成段落層次
  3. 大悲大喜,一定要善用意象:用過多形容詞,我們沒有身歷其境,只會覺得看得很尷尬,相反地,用象用景,能把我們帶到你的世界
  4. 挖掘聽覺摹寫,觸覺摹寫,巧為帶領。

 

佳作舉隅:

 

當時戰況對我軍不利,我接到命令徵集更多士兵,從年輕稚嫰的臉龐到準備安養天年的老人,通通來者不拒,一個個喚人拖向槍林彈雨的血獄。這些年,那可能善於耕作的黝黑胳膊,已經深埋在某個礫土和殘破的屋瓦堆中,那善於話當年的壯漢,抖動著的鬍鬚,已染成鮮紅,與雜草糾結成一團。身為一個加害人,害得許多家庭分崩離析,讓許多年輕人的前途一片陰影,而我卻仍安然無恙地滴血不染。

一具具僵硬的軀體排列在地,憑著微弱的記憶想辨認每個人的臉,但掀開白布所見的大部分是鮮血和殘敗,被認出的,在名字旁打上叉,沒有人認的,也終將化為塵土,我是閻王的使者,引領他們走向死亡的下一程。過程中,我認出了那個對我痛哭,求我放過他丈夫的老婦人,那年那天,我甩開男人的手,把她拉向戰場。

輕敲那扇熟悉的門,我有些害怕,那個留下來的老翁,是否能承擔後來接二連三的折磨?(游晴嵐)

 

 

我只是一個連姓氏都不會被任何人記下的老女人。我的愛太小,只能用短短的餘生去愛的我家人,窮我不怕,日子會比較平靜,柴火還是一樣的柴火,這一天,我歸鄉了。

獨自走在返鄉的道路上,距離石壕村只剩幾里路,我才意識到自己頻頻停下來整理身上泛著異味的破襖,我一定是不希望自己看起來像一個從戰線回來的炊煮婦,而是家裡的一個媽。

到達石壕村時已是深夜,改變無多的小村讓我湧起錯覺,說不定我是今天才要離開家裡,推著我趕路的官吏大人,等一下就會到來,從樹上驚起的夜烏會劃過月光消失在夜的另一端,這叫聲和寒夜裡的犬吠,是在送我還是歡迎我歸鄉?

我來到熟悉的家,站在人煙杳滅的廢屋前,在這沒有戰火的後方,忍不住聲淚俱下。

我國勝利了。(翁子涵)

 

 

已經三天,從長安到這邊,我累壞了三匹馬,再趕過兩個山頭,那令我魂牽夢縈的故地,就將重現在我眼前,我按捺住心下的激動,看著即將西下的夕陽,找了一間客棧住下,剛踏進店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一瞬間,我攏聚了不少視線,大概,我很狼狽。

十年了,離開家已經十年。我數著星星想知道它們是否如十年前一樣明亮可見,或是已被戰爭帶來的塵土蒙蔽光芒。車輪的聲響伴隨那些士兵的交談聲,顯得格外刺耳。他們一一分享自己的故事,思念、雀躍、悲傷,各種表情浮現在他們臉上。「換你了!」我不是沒有故事,但仍舊看著星星,只怕一講,眼淚奪眶而出。

當年,母親親自送走我們兄弟三人,我知道她忍著淚水含笑和我們揮手道別,是怕這一別就是永遠,所以轉身後我不敢再回頭,卻一路想著從前種種,始終壓抑不了。(鄭曉筠、許渝昕、符琳)

 

 

我從東方走來,在夕暮,沿著裂石雜遝的小徑,每一步,巍巍顫顫地像枯葉一般隨時倒下,映在眼前澄黃的敗藤老樹,在下一秒炸開,不屬於它的色彩散落一地,充斥著烽火交天的渾沌,令人窒息的硝煙瀰漫,迅速在我眼前排列組合起來,轟的一聲,大炮再次擦過腳邊,而我在荒蕪殘破中,找不到掩護……

當我清醒過來,拿出行囊中最重最沉的布袋,開始數,一、二、三……二十六,一大排的書信啊,我真的能找到他們的歸宿完成交代嗎?簌簌地熱淚滑過我髒亂的面容,明明是日夜輾轉的歸途,卻如此不真實而遙遠起來。(簡珮絢)

 

成果檢視:這一次同學表現良好,設計合乎邏輯,又自然動人,提練原作的張力方面,也有突出表現。特別要說子涵同學這一篇,把老婦歷盡滄桑從烽煙戰火中返鄉,卻發現自己的犧牲仍換來家破人亡,是很犀利的寫法。初看時不是容易看出,但是看懂之後,實令人萬分心酸。第二、三段,極力描述環境還是舊環境,自己還是一個媽的「不變」,到第四段家人全部離散成為廢墟的「毀滅」,對比強烈,賺走讀者不少同情的淚光,把戰爭中生命的無常,露骨地表現出來。

 

 

結語

 

很多專家都憂心這個世代的青年學子語言程度下滑得很厲害,也有不少人歸因於大環境的改變,因為傳播方式日新月異,使同學對文學無感,對文言文,更是加速地離心離德,近來新課綱的修定方向之一,便是要以更多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讓這個糾結得到某一方面的解套,卻也令不少國文老師憂心,這種情況只會雪上加霜。

 

如果我是教餐飲的老師,有機會帶同學到米其林五星餐廳藍帶主廚的廚房重地,或是超越時空,到宮廷御膳房一訪,一定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同學若不好好取經,實在是太不智了,例如流程控管、菜餚設計、食材……,除非我們也要開一個米其林五星餐廳,也要進宮廷御膳房,否則那樣的經驗,再好,絕對無法照搬,問題在於借用者的眼光夠好。

 

所以,在時空地域的阻隔下,套一句我在碩士論文中的話,傳統有傳統的特殊美感,但是不改又不行,同學不要覺得自己在學經典,而是應該想,我既然來經典裡面,我有沒有跟老師學到我要怎麼把這些東西帶一點走,在寫作上,如果你覺得老師沒有教你怎麼用,那你一定要努力地去思考這件事,不然浪費三年國文課,你辛苦學了好東西。

 

所謂的經典並非限於文言經典,甚至衡諸歷史發展,古代的文學發展很多次進化,都是向民間取經,我們讀的詩經甚至原本就是民歌,漢魏古詩,是受到民歌樂府的影響而來,宋詞呢,本來是五代當時的流行歌曲,一開始都是一些情歌小詞,這些創造,又沉澱出新的精品。既然經歷時空淘洗,距離感隨之而來,即便是臺灣文學,也不會因為我們是臺灣人比較沒有隔閡,創作時的歷史背景,作者個人的性情,都不一定是每一個讀者容易感受的。

 

不要太快認定我們學的東西太遙遠,而辜負了寶藏,抄個傢伙,至少要敲一塊磚回去!

 

其他做法:

本文僅就詩與歌的改寫為例,蕭蕭老師〈李白在東區〉、〈魏徵在立法院〉等「跨越時空」技巧教學規畫,新奇有趣,其他依據各家選文搭配的相關寫作,不一而足,推薦參考。

 

推薦其他古文溶解好歌:

 

李宗盛、林憶蓮:霸王別姬主題曲〈往事不用再提〉

徐佳瑩〈身騎白馬〉

周杰倫〈蘭亭序〉

5600ec48ee8b1

 

 

[1] 狷,音「倦」。論語:「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指態度太過度激烈或是過於冰冷。

[2] 《天龍八部》第21回 〈襄陽鏖兵〉:法王等舉碗放到口邊,郭靖大袖一揮,勁風過去,嗆啷啷一陣響處,眾人的酒碗盡數摔在地下,跌得粉碎。郭靖大聲說道:「王爺,你說『民為貴』,真正半點不錯。你蒙古兵侵宋以來,殘民以逞,白骨為墟,血流成河。我大宋百姓家破人亡,不知有多少性命送在你蒙古兵刀箭之下,說什麼弔民伐罪,解民倒懸?」

[3] 全文引錄如下──

司徒氏老伯,重遊故地,嘆一夕變故,人道:「墨胥之禍,君王之咎。」又曰:「有耆老許氏,可問之。」遂引見,曰:「願聞其詳。」

許氏曰:「十載前,戎敗,遣使求盟。君聞之,招戎使怒斥之於廷。使不慍,似有言相告,王異之,令其言。」

使禮之,曰:「臣聞古有二國。富饒者,方千里。其境廣兮無窮極,眺望之而無垠,秋收穀兮無倉盛,萬民食而滿飧。地饒富兮如涓蜜,森鬱鬱而深邃,百花鬱兮遠清芳,孽燦燦而青翠。蒙陰陽之渥惠兮,百草繁而葳蕤,風湧動之輕拂兮,舉目形浪如帷。其東有山焉,崎嶇鬱律,百迴如腸,徐風律律,通泰體暢。日月昇落,交錯盈虧。其光離合,照影千仞,乍陽乍陰,煒偉昏昏。上達青雲,擎天之柱,下懷江湖,薈澤綠茵。其水面南,灌諸沃土。流水長兮萬裡遙,間外患而衛國,夾岸渚兮生兼葭,風行迅而婆娑。青冥遼兮浩漫漫,雲飛揚而鬱泱,天涵蓋兮俱佑安,民恬然而安康。於是神祇臨,百獸祥,倏邇之,倏遐之,性溫馴,不懼人。神靈之庇,藏金流銀,百姓闐然,社稷昌順。於是佐虎符,執旌旗,闢疆域以干城,立威信而流芳。奈王之傲妄,不復年即葬。」

王曰:「然。請益之。」

使曰:「唯唯。貧瘠者,遠富者甚矣。其境狹兮幾步盡,目望之而知涯。秋收窮兮時無餐,黎民餒而殍衙。地荒瘠兮戚黃沙,土荒荒而蒼茫,萬物燥兮絕生機,舉目見而絕望。集天地之災厄兮,草木焦渴而枯,無河渠之行經兮,花旱凋而肅穆。山嶽缺兮無以屏,腹背侵而受敵,既洞開兮斷末路,自強韌莫敵欺。江河繞之背棄兮,仰雪水而賴生,上蒼灼之寥雨兮,面饑黃而崢嶸。神裔之捐,無以為傷,君王之明,酒醴麴孼。於是召孫吳,禮伊皐,共榮枯,國漸盛。上下一心,百姓皆然。碁年,亡富。今王之傲,自比夜郎,夫我之盛,江山將殤。」王盛怒,殺,期年,戎滅之。(陳佳均.〈墨胥賦〉)

筆者曾詢問她這篇賦裡所謂的「墨胥」的意義──她由「一夢華胥」的「華胥」(語出《列子.黃帝》。華胥相傳為黃帝的一個夢境,後來稱幻夢為『一夢華胥』。),設計了「墨胥」這個不存在的世界,在文中,「墨胥」裡還有兩個小國家,一富一貧,富裕的國君很狂傲,貧窮的國君很有禮,結果有錢的國家的皇帝只享受了一年就死了,貧窮的國家上下一心,攻滅了有錢的國家。全文藉由一個耆老之口,把這個富有寓意的故事說出來,後來現實生活中的「王」聽了這個故事後大感不悅,把這個老人殺掉,一年之後,這個王被外族亡國。

[4] 在進行這一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科舉面面觀」的單元活動,帶領同學了解科舉歷史、狀元棄糟糠的真實性、科舉作弊的亂象、士子應考的辛酸、科舉題目的荒謬,也帶他們看看歷代的科舉進士,其實還不乏文天祥、紀曉嵐……等等氣象不凡、學識淵博者,請他們思考制度之害,害在何處。筆者以該活動參加聯合報第一屆翻轉U教師比賽,僥倖獲得首獎。《儒林外史》不正是在諷刺科舉之害,為什麼我反而在這一個課程裡,邀請這些孩子用老祖宗的文體來寫作,來緬懷文言文?我個人深覺文言白話只是形式的不同,抒情的能力各有擅場,剛好班上有人喜歡寫,我就讓其他同學也感受一下跨越不同的文體書寫後展現的不同面向。

[5]

[6] 日人高橋誠將它歸納為三大類,分別是「感覺障礙」、「知識障礙」和「情感障礙」,大家都覺得對的東西,自己也容易跟著判斷錯誤,這是「情感障礙」。

[7] 改編時各種的小搞笑,加英文,加台語,kuso屈原、kuso范進……等

[8] 原作全詩如下:「淺藍色的夜溢進窗來;夏斟的太滿/螢火蟲的小宮燈做着夢/夢見唐宮,夢見追逐的輕羅小扇/夢見另一個夏夜——一顆星的葬禮/夢見一閃光延伸與消滅/以及你的驚呼,我的回顧,和片刻的愀然無語。」

[9] 鄭愁予〈琴心〉:「我多想望妳打開百葉窗的扉子/像睜眼的星星閃出天堂的光/我多想望妳張起那一天音符的網/安我腳步,慰我憂傷/第一次我卸下鞍劍繫住馬/為妳:不是眼波,不是笑/只是叮噹的聲響/像酒,浸我相思/使蒼白了的又染綠/像風,蝕我記憶/使過往的春天都覆遍落葉

離別已裝滿行囊/我已不能流浪/我寧願依著影子像草垛/夜夜,夜夜/任妳把我生命,零星地/不經意地/織進網/我多想望啊/當暮色又吸進一天的雲彩……

[10] 徐志摩〈難得〉,難得夜這般的清凈,/難得,爐火這般的溫,/更是難得,無言的相對,/一雙寂寞的靈魂!/也不必籌營,也不必詳論,/更沒有虛矯,猜忌與嫌憎/只靜靜的坐對著一爐火,/只靜靜的默數遠巷的更。/喝一口白水,朋友,/滋潤你的乾裂的口唇;/你添上幾塊煤,朋友,/一爐的紅焰感念你的殷勤。/在冰冷的冬夜,朋友,/人們方始珍重難得的爐薪;/在這冰冷的世界,/方始凝結了少數同情的心!

[1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大意:杜甫投宿石壕村,遇見夜裡有差役來強徵兵,目標是家中的老翁,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向官吏表示,她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其中一個兒子剛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家裏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爲有小孫子在,媳婦也還在,她本人雖然年老力衰,但願意到河陽去應徵,爲部隊當個炊煮婦。(亞歷塞維奇引文甚長,不徵引於此)

其實我們有能力構築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情境—由閱讀戰爭到撰寫餘生

「雖然你們沒有戰爭的經驗,但是我們必須想像戰場,還有關於憂傷的字眼。」我臉上有一點點的歉意,但是繼續往下說:大考的樣卷裡,有一題叫做「20年後的同學會」,就希望你們能夠揣想還沒有經歷的成熟或滄桑,生動地去思維;而且,情與景的寫作,你們已經該到了進階、收割的階段。

最重要的是,有人類的地方,就永遠無法避免無知、愚昩、爭奪與不幸,生命正在大量消失,我們與劊子手,常常看著同一個月亮。

閱讀也是一種訪談,你能幫他說出他的故事嗎?

就在全台灣的國文教學界都在為了文白比例激情不已的時候,我們正在古文字裡,呼吸到氧氣,沒有一點時空阻隔。(文言白話根本不是問題,杜甫寫得好呀!)

我運用晟景出版社《遇見他們的故事》裡的最後一回,歐陽宜璋老師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的作品(白話)與杜甫〈石壕吏〉(文言)雙重引導,所進行的書寫命題──

請試著以"石壕吏"的劫後餘生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出某人回鄉的情境。

8-61

image image

 

情境構築三大要素

1.什麼關鍵事件,發生在什麼關鍵時間:就像當年杜甫集中火力描寫了"有吏夜捉人"這一個關鍵事件,你應該抓住一個關鍵去談。(有人交卷後,問我:老師您覺得春天返鄉比較好,還是設計在冬景?要設計在白天還是夜晚歸鄉?你們真的聽懂了)

2.大悲大喜,一定要善用意象:用過多形容詞,我們沒有身歷其境,只會覺得看得很尷尬,相反地,用象用景,能把我們帶到你的世界

3.挖掘聽覺摹寫,觸覺摹寫,巧為帶領。

 

 

 

當時戰況對我軍不利,我接到命令徵集更多士兵,從年輕稚嫰的臉龐到準備安養天年的老人,通通來者不拒,一個個喚人拖向槍林彈雨的血獄。這些年,那可能善於耕作的黝黑胳膊,已經深埋在某個礫土和殘破的屋瓦堆中,那善於話當年的壯漢,抖動著的鬍鬚,已染成鮮紅,與雜草糾結成一團。身為一個加害人,害得許多家庭分崩離析,讓許多年輕人的前途一片陰影,而我卻仍安然無恙地滴血不染。

一具具僵硬的軀體排列在地,憑著微弱的記憶想辨認每個人的臉,但掀開白布所見的大部分是鮮血和殘敗,被認出的,在名字旁打上叉,沒有人認的,也終將化為塵土,我是閻王那裡也有差事的,引領他們走向死亡的下一程。過程中,我認出了那個對我痛哭,求我放過他丈夫的老婦人,那年那天,我甩開男人的手,把她拉向戰場。

輕敲那扇熟悉的門,我有些害怕,那個留下來的老人,是否能承擔後來接二連三的折磨?(游晴嵐)

 

我只是一個連姓氏都不會被任何人記下的老女人。我的愛太小,只能用短短的餘生去愛的我家人,窮我不怕,日子會比較平靜,柴火還是一樣的柴火,這一天,我歸鄉了。

獨自走在返鄉的道路上,距離石壕村只剩幾里路,我才意識到自己頻頻停下來整理身上泛著異味的破襖,我一定是不希望自己看起來像一個從戰線回來的炊煮婦,而是家裡的一個媽。

到達石壕村時已是深夜,改變無多的小村讓我湧起錯覺,說不定我是今天才要離開家裡,推著我趕路的官吏大人,等一下就會到來,從樹上驚起的夜烏會劃過月光消失在夜的另一端,這叫聲和寒夜裡的犬吠,是在送我還是歡迎我歸鄉?

我來到熟悉的家,站在人煙杳滅的廢屋前,在這沒有戰火的後方,忍不住聲淚俱下。

我國勝利了。(翁子涵)

 

已經三天了,從長安到這邊,我累壞了三匹馬,再趕過兩個山頭,那令我魂牽夢縈的故地,就將重現在我眼前,我按捺住心下的激動,看著即將西下的夕陽,找了一間客棧住下,剛踏進店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一瞬間,我攏聚了不少視線,大概,我很狼狽。

十年了,離開家已經十年。我數著星星想知道它們是否如十年前一樣明亮可見,或是已被戰爭帶來的塵土蒙蔽光芒。車輪的聲響伴隨那些士兵的交談聲,顯得格外刺耳。他們一一分享自己的故事,思念、雀躍、悲傷,各種表情浮現在他們臉上。「換你了!」我不是沒有故事,但仍舊看著星星,只怕一講,眼淚奪眶而出。

當年,母親親自送走我們兄弟三人,我知道她忍著淚水含笑和我們揮手道別,是怕這一別就是永遠,所以轉身後我不敢再回頭,卻一路想著從前種種,再也壓抑不了。(鄭曉筠)(許渝昕)(符琳)

 

我從東方走來,在夕暮,沿著裂石雜遝的小徑,每一步,巍巍顫顫地像枯葉一般隨時倒下,映在眼前澄黃的敗藤老樹,在下一秒炸開,不屬於它的色彩散落一地,充斥著烽火交天的渾沌,令人窒息的硝煙瀰漫,迅速在我眼前排列組合起來,轟的一聲,大炮再次擦過腳邊,而我在荒蕪殘破中,找不到掩護……

當我清醒過來,拿出行囊中最重最沉的布袋,開始數,一、二、三……二十六,一大排的書信啊,我真的能找到他們的歸宿完成交代嗎?簌簌地熱淚滑過我髒亂的面容,明明是日夜輾轉的歸途,卻如此不真實而遙遠起來。(簡珮絢)

[1]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裏有差役來強徵兵。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應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老婦我家裏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爲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徵,還能夠爲部隊準備早餐。”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

國寫衝刺班:發明問題法

一篇好的論述,從審題已經開始。好的思考組織的能力,是否用在有意義的問題上,可以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因此,能不能看清楚「題目的關鍵」和「內在的難點」,已經決定了文章的價值。在訓練自己「解答疑難」的能力之前,不妨先訓練自己發現(發明)問題。

 

發明問題法

 

(一)研題式

A.分析題目的每一個成分:以「自勝者強」為例「自」、「勝」、「者」、「強」四個元素都可以發問。如:什麼是強?為什麼勝過自己比勝過別人還要強?

 

B.針對你提出來的「事實 fact」發問:打球的時候真的自勝者強?不是勝過對手比較強?當明星也是自勝者比較強?畫畫是自勝者最強?打仗時自勝者叫做強?有沒有相反的例子?這些例子是什麼情形?

 

題目 質疑舉例
為什麼勝過自己比勝過別人還要強?如果自己很弱,勝過自己就好?如果自己很強,還有人會想超過自己嗎?
誰能決定誰是贏家?

打球的時候真的自勝者強?(分數高的才比較強)

當明星也是自勝者比較強?(唱片賣得太差就沒有合約了)

畫畫是自勝者最強?(藝術的東西到底是否有強弱之分)

打仗時自勝者叫做強?(戰場上,成王敗寇,不由分說)

有沒有相反的例子,這些例子是什麼情形。

什麼是強?怎樣算是強?段考考贏某個人就是比他強?

 

(二)延伸式

 

 

增加相關條件,分析相關影響。

 

以「人間愉快」為例:(什麼是愉快?)什麼是假愉快,什麼是真愉快?自己愉快,還是找人一起愉快?誰是心目中人間愉快的代表?他一直很愉快,還是曾經不愉快?他自認為很愉快,還是別人也感受到他很愉快?他的愉快有沒有帶給別人不愉快?他的愉快有沒有帶給別人愉快?我的愉快有幾種,哪一種最重要?為什麼一定要愉快?

 

(三)實證式

 

著重因果邏輯,適合用於求解時事現象,提問的內容包括:找出現象的細節、分析變因、追究責任、判斷當事人出發點:動機?內情?苦衷?如果是我,我會怎麼想,怎麼做?

 

以「國際人才流動」為例:為什麼人才要流動?哪個國家有這種情形?哪些國家沒有?那些國家人才流動的原因是什麼?我國的現況如何?誰應該為這種流動負責?人才被外國挖角,為什麼該國願意提出更優渥的薪資?企業不用本國人,反而寧願用外國輸入的技術人員?政府又該從哪個環節檢討改進?在自由競爭的人才市場,我們該如何立足,才是明智又不失溫厚的選擇?誰該為本國的人才就業機會負責?政府立法保護本國人民的工作機會,是利國利民的善政,還是人民能力不足的遮羞布?

(四)比價式

 

貨比三家不吃虧,每個產品都很好,面對兩難困境,兩利相權,或兩害相權,我們到底要什麼。思考的內容包括:

  1. 質疑表面的優劣:優的有什麼缺點?劣的有什麼優點?真的是甲優乙劣嗎?
  2. 斟酌附加的價值
  3. 斟酌隱藏的代價
  4. 斟酌衍生的效應
  5. 是否有第三種方案?

 

以「π型人和I型人」(103統測)為例:

  • 精通七國語言真的有用嗎?什麼樣的工作需要精通多國語言?很多嗎?第二專長要花多少力氣可以精通?興趣算不算第二專長?
  • 學科是人類定義的,學問真的能分科嗎?有醫術的人經營不好醫病關係,是欠缺了什麼素養?手機進入了新時代,正是因為手機不再只是手機,它的娛樂效能為什麼那麼重要?

 

以「表面的善意」(106國寫預試題)為例:

買一雙捐一雙真的比較有意義嗎?如果要透過廠商捐助非洲難民,為什麼不透過慈善機構捐助?越來越多廠商以慈善作為訴求,代表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