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鐘看完《斜槓青年》–Taco書摘

以下的內容都是我親自的打字摘錄,不知道有沒有侵權。敬請告知。

儘管從生物的角度上,人類與非洲大猩猩的差異不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類擁有了獨特的心智。也因此對人類來說,僅僅生存、繁衍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有活下去的理由。德國哲學家尼采說:「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麼都能忍受。」

 

大自然並未賦予人類生命特殊的意義,人類對於生命的意義卻有股強烈的渴望。(p23-24)

 

當我們發自內心地想做一件事時,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我們去做,不是為了得到報酬或獎賞,而是在做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樂趣……例如我們喜歡打電動、運動,不是為了獲得獎賞,而是我們從中得到挑戰和成就感……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工作本身,而在於工作背後的動力。我們以為自己討厭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p29)

 

Google、Facebook、小米等公司都已將大部分的主動權交給了員工。這些公司有著非常扁平的組織架構,在這裡被管理的是專案,而不是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強大的自我驅動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的公司甚至賦予員工極大的創新空間,鼓勵公司內創業,只要你的想法被證明是有潛力的,就能向公司申請資金,自行組織團隊。(p30)

 

毫無疑問,人工智慧的發展必然將人類從枯燥的生產活動中解放。如果有一天智慧型機器人成為世界的主要生產者,那麼人類說不定將不再投入太多時間生產,只需扮演消費者的角色。若真是如此,那麼每個人將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我們不再只是工作的機器,而有可能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我們能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以及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人類的終極生活方式會是什麼呢?(p38)

 

對於沒有太多社會資源、名校學歷或豐富經驗,卻有熱情、實力、敢拚敢闖的普通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時代了。只要你有前瞻性的眼光,能把握時代的脈搏和趨勢、及時發現市場新的需要和機會,資源就會向你湧來。更振奮人心的是,這些現象在在表明,個人的成功將不再依附於企業才能獲得,而是由市場直接決定。(p46)

 

「人人都是自媒體」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資訊自由同時也意味著資訊氾濫,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內容生產過程有時不夠嚴謹,導玫偏頗的言論及假新聞氾濫,加上資訊過於分散而導玫了更嚴重的資訊不對稱結果。無論如何,媒體去中心化的趨勢是無法逆轉的,於是可以預見的是,資訊的氾濫將使優質的原創內容尤顯珍貴……最終能脫穎而出的,必定是那擁有原創能力、嚴格把關內容品質的專家和團隊。p48

 

調動他人之力來幫助自己完成任務,是最常見的槓桿工具。獲得這種權力的方式有兩種:雇傭或激勵。前者是一種管理,後者則意謂著領導。

我們經常將領導者和管理者混為一談,儘管領導力是成為優秀管理者的必要條件,但兩者之間並不能完全畫上等號,因為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有優秀的領導力;而一個擁有領導力的人也不一定處在管理者的位置。管理者擁有的管理和決策權須被更高權威所賦予,而領導者的權力則是因為其個人魅力受追隨者所賦予。p56

 

寓言中,僅僅依靠人生中很小的片段來判斷整個人生的價值是危險的,富翁與漁夫之間的差別在於,富翁擁有「選擇」的權利,也使得他的人生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最後,寓言也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財富創造的工程。公司的存在讓很多人合作,提高效率和產量,讓更多人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買魚,而這些額外的收入和利潤就是創造價值後的其中一個結果。p62

 

走向財務自由的過程,就是一個努力將主動收入和知識、技能資本化,然後通過這些資本獲得持續穩定且不斷增加的被動收入的過程。p73

 

消費者也越發成熟理性,他們開始對「免費」、「抽獎」和各種「勵志」產生免疫力,並願意為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付費。因此,即使一些庸俗手法能短暫帶來關注度,也不過是曇花一現。p78

 

十一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狗實驗,只要蜂鳴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習得性失助—意為人們在先前經歷中,發現努力很久卻始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於是便形成一種「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結果」的消極,並因此處在一種對現實感到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即便之後置身於有機會改變結果的新環境中,也不再選擇嘗試。p89

 

十二

「一萬小時定律」和「十年定律」的研究都屬於「認知複雜度」較低的活動,例如鋼琴、象棋、舞蹈或體育等競技……「認知複雜度」較高的活動,例如行銷、管理、產品設計等等,作用就十分有限。p99

 

十三

我的人文導師在課堂上講到基因與進化時說:「生物進化過程中,能成功留下來的永遠都是那些能夠準確反映環境的基因。」p103

 

十四

倖存者偏差—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被過濾後的案例。「創業失敗是必然,成功才是偶然。」p118

 

十五

極需靈感和創意的工作,在焦慮緊張的情況下是無法完成的。p121

 

十六 一千個鐵粉理論

魅力就是社群網路世界中的貴金屬……真正的魅力一定源於思想和精神,並且能帶給人們啟發和激勵。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在著作《社會性動物》中認為:「如果說人類的表層思維渴求地位、金錢和喝采,那麼深層思維則渴求和諧和關愛。」因此無論人類有多少欲望,我們內心深處真正渴望的永遠都是使人積極向上、讓世界變得美好的事物。p197

 

十七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賽門.西奈克是暢銷書《先問,為什麼?啟動你的感召領導力》的作者,他觀察到許偉大的領袖在思想、行為和溝通方式上與常人極不相同,不管做什麼,都堅持以「為什麼」作為出發點,從不操控、而是激勵身邊的人們,使人們發自內心追隨自己。

 

十八

西奈克「黃金圈法則」(由內而外:What How Why),思維模式處在最外層的人,他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很少思考怎麼做會更好;處在中間層的人知道怎麼做能更順利完成任務和目標,卻很少思考這麼做的原因;而處在最核心的總在問「為什麼」,他們擁有內在動機,能自我激勵,而只有這樣的人才可能成為偉大的領導者,激勵並影響身邊的人。p198

 

十九

閱讀、思考與寫作是三件相輔相成的事:閱讀帶給思考源源不絕的素材和靈感;思考反過來促進了閱讀;寫作幫助我們清晰思考,並將片段資訊邏輯和系統化,同時傳播思考的結論。p199

 

這麼說也許得罪了所有草根翻轉的前輩和小粉,但是這樣的評語其實無損於他們的價值——當學思達等理論初問世的時候,理論並未完全建制完成。這並無可厚非,因為人類的行為不一定要在理論圓熟後才可以操作,教育也是,教育理論是另一門專業的領域,張輝誠等人他們未必一定要是教育理論專家,但是可以是超棒的教育家。

 

我在看到《斜槓青年》這本書的書名時,說實話,我一點兒也沒有興趣,因為這麼新鮮又熱門的議題,我認為是適合實踐但不必深究的。如果書裡面是教年輕人怎麼成為一個多職者(斜槓指的是英文的slash,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第一次提出這個概念),那麼這是一本後設的書,也就是把成功的斜槓青年的故事,整理出一些共通點來。這才是當下一本暢銷書的基本姿態:實用,馬上可以看到效果。

 

當我看完這本書的第一章,我發現我錯了,也完全嚇壞了,我決定一定要告訴我的朋友們,這本書,真是對眼前這個時代,以及要面對馬上要來臨的新紀元的下一代,一本非常重要的思想書。不想當斜槓青年的,也非常值得好好讀讀這本書,跟著作者一起宏觀地思考一次。

 

我個人認為,《斜槓青年》要陳述的是一個觀念:夢幻的「工作」可能只是我們很願意做的事。關鍵是「很願意」三個字。我很喜歡這一段話——

 

「例如我們喜歡打電動、運動,不是為了獲得獎賞,而是我們從中得到挑戰和成就感……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工作本身,而在於工作背後的動力。我們以為自己討厭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

 

像遊戲一樣工作著?這個說法太夢幻了,你能想像自己每天一旦開始工作,就像宣布開始玩遊戲一樣瘋狂?

 

我更喜歡作者引用了西奈克的「黃金圈法則」:

 

「西奈克「黃金圈法則」(由內而外:What How Why),思維模式處在最外層的人,他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What),但很少思考怎麼做會更好(How);處在中間層的人知道怎麼做能更順利完成任務和目標,卻很少思考這麼做的原因(Why);而處在最核心的總在問「為什麼」,他們擁有內在動機,能自我激勵……」

 

西奈克「黃金圈法則」近來受到很多談寫作術的老師所引用,但是它的奧義並不是寫作架構,而是在提醒我們:能夠常常不只是想到what、想到how,還能一直想著why的人,他們是擁有內在動機,能夠自我激勵,最後將成為能夠影響他人的人。

 

這解決了我長久以來的一個小小的困惑,我看到很多朋友,平日研習,假日研習,究竟他們怎麼能夠這樣充滿動能,樂此不疲?他們正是在教室裡面看到現狀,然後心中有why的人,「心中有why」這件事給他們一股強大的動力,越多的研習,滿足了他們內心的why,但是他們還會不斷產生一個新的why,生生不息,激勵著他們自己。

 

有人說這是一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身為一個老師,長期面對年輕人,原本我是高度認同的,看了這本書,轉換了我的思考:未來的社會會更趨向一個內在動力的世代,身為一個老師應該要思考的是:怎麼去幫助我們的學生,在最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為了內在動力做事。不久的未來,教育的核心可能變成是生活教育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根據這本書來說,是小型的團隊),除此之外,不必太認真,不必太為他們擔憂,他偷偷在桌子底下瘋狂地玩的那些,會教他學會外文、學會溝通、學會跨域,有的是學會修理和建造,有的是學會醫好一個生命…………因為他對那些事,會有一個接一個的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