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F省思法與大考寫作

4F省思法與大考寫作

 

 

四F省思法[1],為英國學者Roger Greenaway所提出的「動態回顧循環」(Active Reviewing Cycle)理論的一部分,原先應用在類似以上的事件分析及教學上。例如:班級事件、校外教學或課程中涉及的某個特定情境。針對事件,藉由教師分別就 Fact(事實)、Feeling(感受)、Finding(發現)、Future(未來)四個提問方向發問,引導學生整理事件中自己與他人的感受,研擬對策,並觀察對自身心理產生的影響和收穫。在臺灣經洪中夫先生等人介紹、應用於品格教學中,逐漸受到廣泛關注[2]

 

如果我們以四F的概念檢視大考的寫作試題,我們會發現有幾年的作文題目,如同上面的「堅持做對的事」、「幽默的力量」、「信任」一樣,應該是某個事件的結論、心得,例如:105指考題「舉重若輕」,就是一個領悟,應該是某些經驗過後,可能得到的一種對未來的指引(future):如果不能「舉重若輕」,可能該事件會對我們產生困擾;如果往後遇到某些事件,能夠「舉重若輕」,可以避免某些問題。考生必須藉由「舉重若輕」四個字去回溯逆推平時的經驗當中,有哪些相關事實(Fact),會可能使你產生吻合此一結論(或有不吻合的反例?),撰寫成文。

 

這類型的題目,還包括「自勝者強」(101學測)、「通關密語(自選指引)」(103學測)、「我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自選指引)」(101指考)等等。

 

有的題目則是指定一個「客觀事實Fact」的範疇,例如:105學測「我看歪腰郵筒」、100年學測「學生與學校的關係」、或99年學測「漂流木的獨白」等等,這些題目並沒有預設結論,但是指定了「特定的經驗或見聞的範圍」,例如:「歪腰郵筒事件」,希望同學從該事件和相關的經驗見聞中整理出自己的感想及說法。

 

不只是審題上,在謀篇、取材、修辭上,利用這個架構,都可以有一些有趣的觀察。

 

事實fact 提出足夠的正確的事實依據

 

徐志摩寫劍橋為什麼美?因為他在劍橋有特別的經驗。經驗和事實,是寫作的土壤。

 

《人間詞話》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王國維這段話很有趣,他把詩人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客觀的,一類是主觀的,主觀的詩人像是李後主,雖然閱世不深,不像施耐庵、曹雪芹可以盡寫人間百態,但是他個人的「性情」因為閱世不足,沒有受到過度感染,反而「真」,似乎也提醒了我們,生命經驗多,或是生命經驗少,都可以成為很棒的詩人。

 

這一句話在自由創作上,也許可以說得通,但是在命題寫作上恐怕會有問題。

 

近年的大考寫作題目類型,至少有三個思維在激盪:分別是「哲理」、「美學」和「去文學本位」,因此「哲理深思」、「生活創意」、和「多元統整」三大類型題目輪番登場,供考生上場考校。其中「哲理深思」這一大類,簡言之是針對特定的時事、社會現象、人倫思潮等主題,提出想法,如105年學測「我看歪腰郵筒」、104指考「審已以度人」、100學測「學生與學校的關係」、97指考「專家」、102指考引用唐君毅〈說青年之學生〉,請同學整理「青年如何去天德立人德」的概念,深刻反思青少年的道德境界、國寫樣卷(四)「我的朋友觀」

 

或許我應該這麼說比較「莊重深遠」一點:好的哲思寫作,同學不能只是人云亦云,或是端出優美辭藻,必須有視野(scope)、觀點(perspective)、洞見(insight),要有組織、分析、批判、立論等等進階思考,專家說:這必須要從小開始培養,要能結合性格、膽識、品格……

 

我們換一個方式來看這一段話。大考中心再三強調現在評改的標準,要「講真話」,不空談[3]

 

可是,要怎麼講真話?或者說,要讓別人感覺到我們講得很真、很有力,第一步無疑就是證據,跟司法辦案的道理一般。因此,掌握材料,而且是有力、具體的材料,比以往更為重要,我發現很多同學作文寫不好,其實是掌握不到相關的事實,這個事實可以是社會時事、熱門話題、人倫事理,但是你要提出一件,甚至是很多件事實與現象,指出這個問題所在。

 

所以與其擔心自己的視野(scope)、觀點(perspective)、洞見(insight),和組織、分析、批判、立論等等進階思考不夠好,不如想一想這些可能只是告訴我們:我們掌握的事實證據要夠,如果找到事實證據,我們也可以分析得頭頭是道。

 

我曾拿基測作文題目「我看追星族」給高中生寫作,發現高中生與國中生的差異之一,可能是因為高中同學看到的報導或現象可能比較多,有較多的同學能夠十分具體指出追星風潮的具體事實,如果一進學測指考,「舉重若輕」也好,「學生與學校的關係」也好,你說腦袋一片空白,也許,寫作成績也正在告訴你:你的省思習慣有很怪的空缺,如果你搞定其中一件事,你可以同學領悟兩件事:看看你的生活周遭,它們正在給你源源不絕的寫作素材。

 

我把班上同學針對「自勝者強(勝過自己才是強者)」這一題的習作,擇優整理,依4F的形式呈現如下:

 

項  目 同學表現

事實fact

 

1.          觀察

(生活現象、人之常情)

2.          報導(極端事證)

3.          史例(極端事證)

【反面】

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最熟悉的便是被長輩們和其他小朋友比較。(孟緹)

幼稚園的花燈大賽,表面上是歡慶佳節的和樂,底下卻是家長們的美術角力。(意晴)

學校裡有考試,公司裡有無情的裁員。比不過別人,就等著說再見。(沛澄)

職場在比,學校在比,家庭裡也在比,不論勝過他人還是輸了,如果沒有跟自己比,都只是原地踏步而已。(顥文)

【正面】

項羽用兵如神,卻有剛愎自用,欠缺政治手腕的弱點,一個人如果能戰勝自己的弱點,才能獲得最後的成功(佳均)

乙武洋匡沒有想過勝過任何人,也無法超越他們,他超越了自己,得到了他人的尊崇。(品蓉)

亞力山大帝是超越自己最好的例子。(證嘉)

得獎無數的人自殺身亡,是不能與自己挑戰的證據。(芮安)

美國民權領袖金恩博士:「無論你未來選擇什麼樣的職業,你都要使自己做到最好;如果你命中註定要當個掃地的人,你也得掃得像貝多芬演奏音樂那麼好,如此一來,即便你居處窮鄉僻壤,這個世界也會為你開拓一條康莊大道。」(毅慧)

歐普拉戰勝吸毒的大錯,成為大家口中征服自我的典範(于欣)

賽馬要戴上眼罩,想著終點,患得患失,只是干擾(煥斌)

感受feeling

【反面感受】

我曾和同學分享進步的喜悅,卻累積了彼此內心的怨恨。(佳恩)

我在成堆的課業中,忘了當初只為了想多了解世界而求知的單純,只能被迫在升學壓力、同儕比較、父母期望與自我的好勝心中,如黃牛般前進,但我從不認為這是盲目或無趣的,我畢竟然從踩踏中獲得成就感。(毅慧)

畫畫時,為了比輸了,感到灰心喪志,後來想到畫畫,便感到窒息的壓力。(于欣)

打球時,很想學別人帥氣地上籃,不喜歡練基本功,或是修正自己的弱點。(一民)

為了贏過別人,我開始臨摹效法他們的作品,畫出一堆失去靈魂的東西,只想像機器般複製,不思索高手們的意境(稚文)

【相對感受】

我擔心跟自己比,久而久之,成了不思進取,逃避的藉口。 (黃郁)

【正面感受】

放風箏的時候,因為急著贏過弟弟,一直放線,後來線斷了,風箏從我的手中飛走,我忽然領悟那有多愚蠢,一時間心如風箏,也自在了起來。(佳慧)

發現find

 

醒悟、沉澱、分析闡釋

我看到一句話:「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這句話有如振聾發聵般敲醒我,優越感固然重要,但是做學問最重要的是「找回自己遺失的最初的善良。」(毅慧)

谿山行旅圖,使我發現自己的渺小,我欠缺了畫裡的高大胸懷,又怎能畫出高山呢?(稚文)

競爭之心並不是不能有,但是競爭不是單純地分出高下,而是互相找出對方的優點和弱點,以他人的長處來補足自己的短處,使自己更加進步向上。(家政)

如果一個廚師領到A級執照便不再進步,一定會被別人超越。(耀萌)

我發現,如果把這些對手當成隊友,遇到問題時互相支援,大家一起進步,更能改進自己的缺點突破自己。(釉媛)

 

將來Future

 

如何做、指引

 

我要把倔將和不服輸,做為我往前的動力,留下的疤不會痛,只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從前的錯。(芷宇)

別回頭,就在賽跑時,越怕別人超過你,就反而會慢下來。(妙盈)

 

 

在事實證據方面,不少同學舉了讀書考試上的生活小事件,也有從打球、畫畫的經驗找到相關的材料,還有提到花燈比賽,或是聽來的職場經驗談。統整同學們的「事實」,我發現這些同學善用了三個源頭:一是「觀察」,觀察人之常情、社會現象,二是「報導」,從報導中找到極端事證,三是「史例」,由史例(或言例)中找到有力事證。然而,這些例子,泰半都是同學們所熟知的。

 

你覺得自己的閱讀量太少,所以寫不出作文,可是我們沒有空閱讀很多東西?但是,在作文課後,又常有同學會來跟我說:「老師,為了寫這篇作文,我發現我想到很多原來沒有想到的東西。」同學的閱讀量,的確需要建立,但是從某個角度來說,我們看的東西實在也不少了,如果只是看,只是閱讀,而不經常用,常常寫作,那麼我們可能沒有真正看見我們看的內容。寫作逼我們去整理自己看過和經驗過的東西,你是否曾在整理房間時,一邊整理,一邊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的房間就藏有很多好東西?

 

就以「挫折」為例,同學老是舉幾個老梗,蘇軾、柳宗元被貶、屈原沉江、歐陽脩以醉同樂……成了「考生常談」,即便是懷才不遇,課本裡不是也說過燭之武的青春被鄭文公耽誤的遺憾、李斯曾經差點被驅逐出境、鍾理和貧窮悲慘的故事……都是與挫折有關的故事。不要在放著,整理出來,想想背後的涵意。

 

不過,所謂的事實,不一定是實的,也可以是虛的。這一點我們後面再說明。

 

情感feeling 注意情感的脈絡

 

在整理事實的過程中,抓出情感非常重要,它大大影響了別人對這個事件的感受。我曾過說一個國小模範生的演說打動過我。你可能會懷疑,那種說自己如何包容調皮的弟弟的故事,聽起來一點都不犀利。這個小女生之所以說到我的心裡,主要的原因之一,我認為是她把「情感」交代得很清楚。她的功課很好,但是弟弟年紀小,太頑皮,她提出事件後,花了一些篇幅時間,把自己對弟弟的排斥說得很細。

 

當時我的感覺很強烈,她讓我感覺到:原來模範生也會怒。一個外表清秀,溫和柔弱的女孩,她嫌惡弟弟。

 

那是一種真實的人性掙扎。

 

我們在書寫任何文類,議論、說明,常常太快進入結論,因此同學寫出來的某些文章,令我們感覺不真,常常就是少了這種掙扎。要說堅持,就告訴我不堅持的不對;要說孝順,便告訴我不孝順的錯誤。嚴重的還有段落之間不連貫的問題。檢查一下你每個段落的情緒,也許你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自勝者強」,沒錯,老師都這麼說:「跟自己比,不要跟別人比」,但是「自勝者強」,會不會是一種消極的藉口呢?(黃郁),不然,老師為什麼在段考後,要拿著別班的成績來責備我們呢?老師不是怕我們沒有自覺,才拿別人的努力砥礪我們嗎?因此,跟自己比的前提是一個明確的目標,不是嗎?還有,把別人踩在腳下的感覺,實在是過癮啊!(毅慧)虛榮心帶著我們一直跟別人比,那樣的「比較」,其實是虛榮心在作崇。贏過看得到的對手,那看不到的對手呢?患得患失的日子,又豈是上乘的境界呢?抓出真實的感受,再加以思考(find)文章才會動人,不只動人,看得讀者要冒出慚愧的冷汗了。

 

下方所引的甲乙兩文,一是段考佳作,一是模考佳作,我們不妨檢核兩文觀察事實安排與情感脈絡的情形,作為實例。

 

甲、104年的第二次學測模擬考「表與裡」

表與裡   黃馨儀

小時候,最愛坐翹翹板,翹翹板必有一高及一低,就像磁鐵有N極必有S極般,這是天地間亙古不變的真理。長大後,進了實驗室,才發現天秤這神奇的器材,當加了一塊砝碼後就開始變化傾斜,嘗試放「表」與「裡」上去,但實驗證明,「裡」重於「表」。

常常照著鏡子,看著那似真似假的我,仔細檢視臉的表皮是否有多了一顆醜死人的痘痘,每當我和痘痘戰鬥時,媽媽總會告訴我,與其花時間擠那顆已經冒出來的痘痘,還不如再去練一首鋼琴曲子,內在所散發出的氣息,足以蓋過你臉上的瑕疵。小時候,我不懂,但看著音樂家那震懾人心,氣勢磅礡的表演,透過曲子的抑揚頓挫的韻致,和我心靈相吸而忘卻了其實他是一位瞎了眼的鋼琴家,我覺得他好帥氣,不是因為他的外表,而是因其內在所發出的氣質吸引了我;在看殘障奧運賽時,雖然他們都有些肢體障礙,但其透過汗水,藉其肌肉和輔助器材的使用,加上他堅定的決心,在終點前給我一幕震撼,不是因為我眼睛看到的表象而已,而是內心本質的呈現,以神遇而不以目視的體會。

柳宗元曾寫了一篇遊記,名曰:〈始得西山宴遊記〉,剛開始他以為已經踏遍了永州所有的美景,然而他在某次的遊歷中,突然發現西山真正的美麗,那種心凝形釋的感受,超越了原本的景觀,原先的他,只是藉感官去接觸這大千世界,和世上大部分的人一樣,徒在乎光鮮的外表,竟忘卻真實的本質,多少良辰美景因此而錯過,一去不復返。

當「表」與「裡」站在天秤的左右的時候,「裡」大於「表」,因為「裡」擁有的更多,勝過膚淺的皮相。

 

「表」是感官的,「裡」不是,雖然「裡」大於「表」,可惜,我們先看到的都是表面。

 

本文用一個奇特的畫面,天平來思考這個問題,實在很有意思。假如把「表」與「裡」放在天平上,會下沉的,無庸置疑一定是裡的那一邊。然而,看不到的東西是怎麼吸引我們的呢?文中列舉數個例子,由淺入深,說服我們「以神遇不以目視」,自然能看到內在的大器磅礡。

 

乙、校園段考「成功者的背後」

 

成功者的背後    郭芝吟

有多少人汲汲營營的尋找成功?又有多少人可以達到成功的那端?還有多少人在成功之前便舉白旗投降?成功從來就不是僥倖,成功者的付出,更不是想像中那樣輕鬆。

並不是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有時還需要一點機會和識馬的伯樂,但不付出努力的人,注定是失敗的那群。演藝人員蔡依林,是個完美主義者,為了完成一場表演,她可能早在舞台上摔過幾千次,即使受傷、疲累、壓力,她仍然不畏懼,再困難的動作她也不改,只為了在她夢想的舞台上發光發熱,成為一個傑出的成功者,高球好手曾雅妮,在成為世界冠軍前,曾經墜到排行榜之外,她被自己設下的壓力束縛,好幾次尋求心理醫師的幫助,縱使如此,她也不曾放棄她的夢想,一天比一天認真不懈怠,所以才能到達高球的巔峰。

你也渴望成功嗎?那你能為成功付出多少呢?你能忍受成功前的孤寂?能夠克服心中的不確定嗎?你是口頭上的巨人,卻是行動上的侏儒嗎?

成功者的背後,一定有著敢夢敢想的勇氣,有著堅持到最後一秒的毅力,為夢想燃燒自己,當機會來敲門時,可以準備充足的應門,踏上通往成功的道路,而非兩手空空的錯失機會,有句話說:「天才有限,努力無限!」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成功的背後付出心血,並能在成功的那天,問心無愧的享受成功的燦爛光芒。

 

這一篇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三段,都使用了大量的問句。第一段在討論「成功者的背後」時,用的是詢問的口氣破題:有多少人尋找成功呢?同學用第二段全段來回答。蔡依林、曾雅妮,她們的背後,過的是怎樣的辛苦的歲月,文中有了清楚的描述。

 

到了文章的第三段,作者抓住了每一個想成功的人的心態與情緒──你也渴望成功嗎?那你能為成功付出多少呢?你能忍受成功前的孤寂?能夠克服心中的不確定嗎?你是口頭上的巨人,卻是行動上的侏儒嗎?文中的末段,再體察這種世俗的心態,提出「敢夢敢想的勇氣」、「堅持到最後一秒的毅力」兩個條件,收結全文。

 

這一篇文章是段考上的寫作,正好呈現了一篇佳文的基本骨架:起要漂亮,承要寬平,轉要特出,結要有力。同學拿著這樣的文章來問我,老師,我還可以怎麼修改呢?

 

在取材上,如果可以選用更廣泛的生活經驗和有力的事實,一定可以增加不少可看性,蔡依林、曾雅妮、郭台銘、王永慶……都是成功者,背後都是汗水都是很好的例子,還可以再加什麼?試問當我們想要追上前一個名次,心中的感覺是什麼?或是我們想要追求心儀的對象,我們能夠忍受、克服心中的不確定,一直等待,一直堅持嗎?能堅持多久,算是久呢?一個月,兩個月?一年?三年?第三段的轉折,方向對了,但是擴充反例,例如蜀之鄙有二僧,有錢的那個和尚,正是思想上的巨人,但是行動力不足,雖然也想朝聖,卻沒有結果……等等,這位富和尚,他想到什麼?我非得到去普陀山,才算虔誠嗎?我如果把朝聖的錢用在別處,有沒有可能更好?可惜,這個和尚想的似乎不是這些,因為,到最後,這個和尚除了沒有出發,並沒有做了更好的規畫。有了思考,閱卷人員眼睛自然一亮,有了上揚的嘴角,每一個讀你文章的人,也都跟著思考了。

 

把事件帶給我們的感受適當地整理出來,根據表格中的內容,我發現同學們表達的「情感feeling」面向可以分成三個面向,一是反面感受(不這麼做的負面感受),例如同學感覺到與他人比較,容易造成彼此競爭的尷尬局面,(「我曾和同學分享進步的喜悅,卻累積了彼此內心的怨恨。」);二是正面感受(照題目的指引去做的正面感受),例如同學感覺到自己不再跟別人比較時,心情頓時輕鬆起來(「風箏從我的手中飛走,我忽然領悟那有多愚蠢,一時間心如風箏,也自在了起來。」);三是相對感受(照題目去做的負面感受),例如同學也曾害怕「自勝者強」的想法,會不會讓自己變得太消極(「我擔心跟自己比,久而久之,成了不思進取,逃避的藉口。」)。

 

不論是怎樣的主題,抓出情感的脈絡,能夠將文理銜接起來,起、承、轉、合,自然流動。如果同學覺得情感的「脈絡」不好體會,不妨用

 

  1. 反面感受(不這麼做的負面感受)
  2. 正面感受(照題目的指引去做的正面感受)
  3. 相對感受(照題目去做的負面感受)

 

各寫出一句,再加以詮釋(結合「發現 find」的筆法),相信你能有些體會。

 

  幽默 舉重若輕

自訂練習題:

_____

反面感受

(不這麼做的負面感受)

說話太直率 遇事焦慮緊張  

正面感受

(照題目的指引去做的正面感受)

用幽默的話,可以輕鬆化解尷尬 轉移注意力,反而能夠冷靜思考  

相對感受

(照題目去做的負面感受)

曾經刻意幽默,得到反效果,覺得很窘,很後悔自己當初為何不保持沉默。 被人誤會自己其實不在乎  
發現find 幽默要從關心對方的感受開始,就算說錯話,對方也會幽默回應我 舉重若輕,既然有個「若」字,可見心中還是重視的,做法重,態度平,才是真正的舉重若輕。  

 

情感feeling 與意象的交互為用

 

不過,情感feeling的部分要做得好(也就是抒情的能力),與意象的運用有關連。

 

下面的例子,似乎是事件素材,又好像是事件其中的一個小畫面,但是同學們加上了一點抒情的筆觸來點染,把氣氛升高帶動起來,這也告訴我們,觀照自己在事件中的感情固然重要,如何把它與「事實fact」(事件)連結成一個整體,有時候是靠情景交融的一點筆觸。

 

小草鑽縫(于欣)

滿布灰塵的窗戶(書毅)

滿布灰塵的琴鍵(薏寧)

身為一個學生,就像一隻賽鴿一樣,飛在最前面就能到達夢想的終點線。(千琪) 考場對我來說是個舞台(博文)
夢想是荒蕪的田地,要用一次次的奮鬥去灌溉。(明家) 自勝者強 老鷹在孤危的環境下築巢(威毓)
一味地追逐別人的船燈,卻迷失岸邊的燈塔,最後就像盛開在春天的梅花般,消融在百花之中。(汶珊) 石頭仰望著面前的高山,卻忘了轉頭看看背後的大海因為自己激盪起美麗的浪花。(維穎) 考場是戰場,分數就是子彈,一不留神就被打個遍體鱗傷。(鎧筑)

 

意象的運用,運用的是描寫與聯想能力,不妨請參考本書附錄「意象經營」。說自己的練琴故事時,把琴鍵上的灰塵點出來,或是在談自己的讀書之路時,給你書房窗戶上的灰塵一個特寫鏡頭,憂慮的氣息就巧妙地滲透到段落裡了。

 

發現finding 對抗考場芭樂句

 

公告版略

 

未來future   我要怎麼做

 

公告版略

 

沒有寫出來的思維磐石

 

有些題目,適合直接以「做法」作為全篇的核心討論、架構的基礎,例如:「為自己加值」(102年第一次學測北模),我們除了談談加值的重要,分析不為自己加值的心態,並且援引事例佐證之外,應該會提出幾個為自己加值的方案,比如很多同學會提到增加自己的語文表達力,累積自己的實務經驗,培養自己的多元能力,增加自己無私的愛心……等等做法。

 

不過,誠如上方「自勝者強」的4F歸納表,部分的題目,最後一個格子「未來 future」的文句會比較少。在寫作文的時候,我們會提出概念,引用素材,加以說明,可是不見得會在文章中列出具體的做法。相反的,在演講比賽的場合,就以論「團隊合作」打個比方,中後段開始,你可能會說:所以,我認為有三點原則,是很重要的,第一點是服從多數……第二點要不斷溝通……第三點……,然而,在一篇作文中,大部份的同學會在前文將問題點出來,深思當中的曲直,最後一段的寫法,大部分是回到主題,例如:「自勝者強」上,歸納前面的段落,收掉這一篇文章。

 

雖然並非每一篇文章都是只談概念,少談做法,但是這恐怕是限於篇幅與寫作時間(還是篇幅),造成我們光把概念講完,就必須要佔去四五百字以上,所確實衍生出的一種現象。

 

不論是否在寫作文要不要寫到「做法」,將「做法」一併思考,是才是完整的省思,換言之,究竟你認為什麼是「自勝者強」的實際作為?我們必須如實地思考它,如果我們答不出來,可能還是不懂它的道理,只是說說空話,相反的,如果你能告訴我「自勝者強」的三種實際作為,那我真的確定你明白了它的道理。你寫出來的概念也將更有力。

 

  • 跟自己比較的人,在勝過別人的時候,他不會自鳴得意,失敗時也不氣餒
  • 跟自己比較的人,為自己設計合理的進度,並且,按部就班地完成
  • ……

 

找到自己,才有文筆

 

除了「哲理深思」、「生活創意(生活美學)」兩大類型之外,最後,非文學類的文本,穩入國文科寫作測驗的導言素材,在105年5月公告的國寫樣卷當中,引用了諸如《雙螺旋- DNA結構發現者的青春告白》、《萬曆十五年》、(《物種起源》歷程)、「人工智慧」等篇目作為引導語,題材多元而廣泛,跳脫過去多半由經典篇章沉澱出文化觀照的命題框架,具體拓展了寫作測驗的思辨版圖。

 

不要說三種思維,看起來任何一項命題思維,都可能讓同學覺得很沉重,當聖人、當文藝青年、還得專業評論人,平凡的滑世代如何承受?

 

在同學們中學三年至六年的生命中,客觀環境給予你們的衝擊和啟發,絕對不可勝數,而要請你們針對任何社會議題提出批判,同學們究竟是欠缺觀點還是欠缺自己?

 

我看到過不只一個同學,明明用功程度不見得最優,但是在如此變幻莫測的題型中,竟然自在拿了高分。

 

很不公平嗎?閱讀也罷,書寫也罷,你懂自己嗎?有自信嗎?敢說敢為嗎?你在閱讀寫作的訓練中,找到自己了嗎?如果還沒有,還需要更多省思思辯的訓練幫助你。

 

寫作就像練舞,是對自己堅毅的承諾

 

我們恐怕也得尷尬地承認:很難有任何一個作家,能夠針對每一種大考題型都有出色的表現。如果請白先勇先生來寫「人間愉快」(102年學測),請余秋雨先生來寫「漂流木的獨白」(99年學測),可能還是有極好的感動,如果請李後主來寫「專家」,請韓愈來寫「瓷碗」仿寫,出考場時可能也會覺得自己寫得不太順?命題寫作,也可以說是一種磨練,磨練了考生:善解人意、能放能收、話有共鳴、見人說人話(看場合說話)的心志。這不也是一個青年進入社會之前該有的非常重要的一課!

 

任何技能的養成皆非一朝一夕,作家成書,皆是生命之河的涓滴匯聚而成,還有自我的期許。我們聽音樂愜意,學鋼琴就絕不愜意;看畫很優雅,學畫可超累;看表演輕鬆讚嘆,排練卻要忍受疼痛、大流臭汗。寫作的路,豈不也在等著願意付出的同學,漸漸從中看到改變,找到優雅地展現自己辛苦的成果的舞臺。想像多少收穫,也要想像多少難與痛。

 

記得從前有一句流行語,來自電視劇裡有一種類型角色,叫做「軍閥的女兒」,軍閥的女兒都非常漂亮但是任性,打扮華貴,腳踏帥氣馬靴,一不如意就哭著回家,身為軍閥的爸爸在外是鐵漢在家卻非常疼愛女兒,一看到女兒的眼淚,就會抖動小鬍子,氣憤粗魯又豪邁地說:

 

「誰!誰欺負你,告訴我,我一槍斃~了他!」

 

現在這個詞彙消失在日常生活裡,有可能是因為我們很難找到這樣的貴族權豪,沒有任何人在這個社會上行事,能夠不反省,不檢討,我行我素,沒人有這樣的後台靠山,上自政治人物,下至主管、教師,更不要說同儕相處,到處都要處世的學問,沒有人例外。

 

想放棄的時候,就想想軍閥的女兒,她從來不用省思。我曾經在選舉的時候,蓋上一個印章,後來幾次失望,就開始在淚水中期待下一次選舉,一印(一槍)把那個人轟下台,在民主的機制裡,豪邁地當一個民主的只會選舉的空白公民;我們曾經在看新聞的時候,對台灣的某些體制、教育、環境、有很多想法,看完影片之後,稍做省思,還是覺得有人會去把它解決掉,或者覺得無能為力,忘了很多事情都是很多人加在一起才有的結果,其實,想,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

 

我身為一名教師,每天在教室都要面對新鮮事,從你們的行為自我省察,是一件有趣的負荷。不論我做得如何,我們下課後在辦公室裡聊你們每天的所作所為,點點滴滴,回家後在社群網站上分享你們的故事,或者利用時間進修研習班級互動的新觀點和小技巧,也許這也是你們丟給老師的功課。當我們有了省思的好習慣,對於生活上的種種訊息,也會感受到有很多人曾經與我有類似的遭遇,看到他們這樣說,那樣想,不知不覺中提煉了自己思考的邏輯與周延。這個省察的過程要時間,但是,省思的結果,能使我更不會在突發事件中慌亂,在巨大的痛苦中迷惑,在教改的不確定中失去方向。

 

相信省思你的生命,也能讓這一條大考寫作之路,淘洗你的生命,釐清非常多你其實很想知道的事情。

 

 

【練習】

請判斷這一則故事,適合用在哪一個題目,並你補上你和組員根據這個題目所思考到的內容,完成下列表格,每一個格子至少150字以上。

題  目:□專家  □學校與學生的關係  □人間愉快
事實fact

1. 有一個母親帶著她的兩個孿生女兒到玫瑰園裡去遊玩,並准許她們兩自由戲耍。不一會兒,一個女兒跑過來對母親說:「我不喜歡這裡,這裡的每朵花都有刺。」又一會兒,另一個女兒跑過來,欣喜地說:「我好喜歡這裡,這裡的刺上都有花。」

2.

 

 

 

感受feeline

4.     反面感受

(不這麼做的負面感受)

5.    正面感受

(照題目的指引去做的正面感受)

6.   相對感受

(照題目去做的負面感受)

 

 

 

 

 

 

 

 

 

發現find

 

 

 

 

 

 

 

 

 

將來(如何做)(指引)future

 

 

 

 

 

 

[1] 4F是Facts(事實)、Feeling(感受)、Finding(發現)、Future(未來)四個提問方向。

「體驗教育」中的「動態回顧循環」通常從第一個「F」開始,但亦可從任何一個「F」開始,選擇關鍵取決於成員對哪個「F」的覺察最深,則優先討論該話題。

[2] 英國學者Roger Greenaway提出「動態回顧循環」(Active Reviewing Cycle)理論,原先應用在事件分析及教學上。他用撲克牌的©¨ª§四個花色來輔助說明四個f的特性,例如以「鑽石」代表事實的多面性,「黑桃」代表挖掘事實的鏟子。參考洪中夫《玩出反思力:101個活化教學的動態反思技巧》,2010,校園書房。

[3] 筆者參與大考中心研究員研習分享心得。

玲瑜老師的作文課 第四章 五感與寫作

 玲瑜老師的作文課 第四章 

五感與寫作

bdna00_p_01_02

老師很喜歡兩本寫盲人的小說,其中一本,是日本二十世紀初的知名作家谷崎潤一郎的小說《春琴操》。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描寫盲眼女琴師春琴的生活點滴和愛情傳說。在書裡,作者把她在失明後如何矜持又不得不和弟子們接觸的尷尬處境,做了很細膩的交代,生動地傳達一個視覺障礙者,雖然失明,但是聽覺、味覺……等感官仍繼續發揮功能,造成的種種不便和強烈的反應。

例如她欣賞梅樹時,必須請人帶她以手欣賞,利用觸覺來欣賞梅:「佐助牽著春琴,一面引導她在花間靜靜緩慢移動前進,一面說:『這是梅花喲』一面握她的手去撫摸樹幹。」當我讀到她用手指細心碰觸「粗糙糾結的老梅樹樹幹」的時候,我不禁後悔起來,其實我看過梅樹也很多次,怎麼沒有想過輕撫梅樹來感受一下它,讓我的手指細讀梅的質地。瞎了眼的人看的梅,原來我們沒有看過。

另一個故事是奧地利小說家褚威格的〈看不見的珍藏〉,作者描繪了一個劇烈反差的戲劇性場面,家人們瞞著盲眼的收藏家在戰爭中變賣了他全數的名畫,讓他在來收購名畫的古董商面前,無知地展現出自己彷彿恢復了視覺一般的興奮。荒謬的場面,令人讀之鼻酸。

「就像人家平時拿易碎品似的,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尖從畫夾子中取出一個紙框,裡面嵌著一張已經發黃了的白紙。他滿懷激情地將這張一文不值的廢紙舉到面前,仔細端詳了好幾分鐘,而實際上他什麼也看不到。但是,他手指分開把這張白紙舉到眼前的那種心醉神迷的投入,以及滿臉上所表現出的那種迷人的聚精會神的樣子分明是一種看得見的雙目正常的人的神情。他那本來死亡的瞳孔和目光僵直的眼睛,不知是由於紙的反光還是發自內心的喜悅——突然明亮起來,那是一種會意的,智慧的光芒。」

一個人所看到、聞到、聽到的反應,因為受到部分障蔽,而使得每一種感官都有了奇異的放大作用。

同學們在寫自己的生活經驗時,經常犯了略寫視覺,略寫聽覺的毛病,更常常缺少觸覺交代。我閱讀的經驗是,在書的面前,我們讀者都是盲人,或是其他五感感官上欠缺的人,因為我們完全只能透過一個個文字(如果沒有圖片的話)了解作者的處境。因此寫作時,作者的眼耳鼻各種感官狀態,看到什麼,聽見什麼,必須次第著墨,不能跳過,否則我們看到的是黑與白的線條,和空洞的概念。可是同學也常拿捏不到所謂的感官摹寫,要怎麼運用才算恰到好處?我發現,正因為讀者完全只能面對文字,所以,你描摹的感官經驗,他們也會異常敏銳,你說紅是紅,說白是白,說香是芬芳,說臭就臭,滿滿地襯托你的主題。讓作品能夠穿透紙張,散發氣味、色彩、甚至指尖的觸覺,其實並不困難。

耐心交代細節

試別:101年學測模擬考
題目:
閱讀框線內2010上海世博會台灣館主題曲〈台灣心跳聲〉中的ㄧ段歌詞:
黃昏的夕陽,龍山寺的老牆,我虔誠點著香 ,手拿一柱希望。
少一點傷痕,多一點的掌聲,少一點戰爭,多一點的單純。
認真用棒球魂,揮汗去體會青春,用心聽著,那台灣的心跳聲。
嘉南平原等待收割,一整遍幸福的顏色,屏東黑鮪魚直接等於快樂。
一路蜿蜒的是淡水河,那陡峭的是太魯閣,一派樂天的性格。
美濃紙傘怎麼折,三義木雕怎麼刻,這塊土地上有很多很多的選擇。
仔細看著八家將的妝獨特,我說親愛親愛的,我們故事說到這……
這首歌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其中道出了許多台灣的特色,並讓人感受到台灣的美。請根據你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台灣之美」為題,論說、記述、抒情皆可,文長不限,但不得以詩歌形式表現。

〈台灣之美〉 蘇煒迪
台灣是座孤島,也是座文化大熔爐。因為是孤島而有獨特的生態環境,而被殖民的歷史也造就了豐富的人文特色。
台南的孔廟蘊含著對教育的願景,億載金城有著抵抗外侮的精神,花蓮的懸崖峭壁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百岳也有著深不可測的神秘色彩。
真要說台灣美在哪,我要說是千百年來獨樹一格的高山生態。可能是因為父親的關係,我常常被他帶出去爬山,對於高山的了解雖不算多卻也不甚少。記得那次去爬雪山,第二天兩點我們就開始走,漸漸地,陽光從樹林中一絲一絲地渲灑進來。四周一片寂靜的黑暗原本像是一座無盡無底的峽谷,又像是一片布幕不斷折磨著心智,就在我好幾度想放聲大笑的時候,突然,那箭似的陽光入侵了這片黑暗。然後,你仔細傾聽,一聲、兩聲,細微卻真實的鳥聲宣告早晨的來臨,就像將蒙在眼上的黑布打開,伴隨著鳥聲,我們迎向了光明。然而,就在我和我爸休息的時候卻出現更為驚悚的事——有隻黑熊正盯著我們。所幸牠之後掉頭走了,但我們卻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一路低首疾衝的奔向山頂,這才腿軟再也動不了了。
高山之美在於景物和生態的息息相關,在台灣這種百分之五十八的土地都是高山的環境下,我覺得這才代表了台灣之美,而且也是獨屬於台灣的美。阿里山的雲海和關山的夕照,波瀾壯闊,奔騰豪邁。
台灣、寶島,你是我心中最美的少女。

這篇文章,讀著讀著,讀到第三段時,你是否感覺到自己彷彿是突然擁有視覺的盲人。「四周一片寂靜的黑暗原本像是一座無盡無底的峽谷,又像是一片布幕不斷折磨著心智。」作者耐心地交代他的視覺,甚至不惜連用比喻,深怕在稿件前的我們看不見似的,「突然,那箭似的陽光入侵了這片黑暗。」我們是最幸福的盲眼人,聽他形容得真清楚。「然後,你仔細傾聽,一聲、兩聲,細微卻真實的鳥聲宣告早晨的來臨,就像將蒙在眼上的黑布打開,伴隨著鳥聲,我們迎向了光明。」接著,我們的閱讀,像是一台修理好的電視,原本只有影像,後來聲音突然可以播放,聽到鳥聲,一聲,兩聲時,我們找回聽覺。

如果扣掉這一小段的形容,整篇文章的驚喜,也將如故障的視頻設備,減價滯銷。

留心 「色調」、「明暗」、「模糊/清晰」、「顯露/隱藏」 的變化

〈車窗外〉                        孫千琪
那天漫無目的搭上了向南的區間火車,我已經在這匆忙的世界太久,努力地追逐那其實退步的進步,進而忘了心的模樣。瞳孔中那一抹灰,隨著這條路一站、一站、一站,褪去。
火車偌大的車窗照進了外面的世界卻不帶有它們的喧囂,我像看著默劇般,望著不斷變化的鏡頭,這時剛好停在一對爭吵的伴侶上。直到車門打開時,才有人記得把靜音的鎖解開,讓令人不愉悅的情緒傳了進來。身為一個理性的視聽人,我嘲諷得評論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後默劇繼續播放著。東部的鐵道帶來了蔚藍且廣闊無際的大海。我想起曾有人告訴我:「有任何難以說出口的話,就讓大海帶走吧!」
看著車窗外綿延不絕的海景,我就像是站在岸邊,正誠實的面對那足以包容所有複雜情緒的蔚藍。一陣海風吹散了我的頭髮,也許它也帶走了那抹灰。我讓雙眼重新擁有對生命的光采、對自然的敬仰;我讓心卸下文明社會的枷鎖,真正的活著。也許那時的我正坐在車廂內,任憑一滴滴醒悟從臉頰落下。
在夜已深的回程,熟悉的建築物即使在黑暗之中,也能從窗內辨識出來,突然一個新的想法浮上心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雖然不容易,卻也值得細細品味。

請閱讀本文,感覺一下你看到第二段時,車外的爭吵聲,因為公車門開了,倏忽變大,車門一關,又突然沒聲音,只剩吵架誇張的嘴型,開關的變化下,爭吵聲忽隱,忽現,交錯擺渡,形成奇特的聽覺效果;而車內的擁擠,和車外大海的遼闊,又是另一番劇烈的視覺反差。突然間覺得,我們的視覺與聽覺,都被文章啟發了,內心的情感,也被作者帶著走了。
同學還記得崔顥的名詩〈黃鶴樓〉嗎?這首詩當中,前四句是談黃鶴樓的傳說,而詩到了後四句,開始描繪站在黃鶴樓上的風景:「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州。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他說看到了對岸清清楚楚的樹,也看到了明明白白的鸚鵡州,也告訴我們他看不清楚什麼東西,而那樣的模糊使他傷感難過。視覺上的明與暗,模糊與清晰,都會是帶入內心感情,或是造成暗喻的好工具。這一首〈黃鶴樓〉自然而然,被喻為「七律第一」,而孫同學的佳作,也令我們看到同一個技巧更細緻的當代展現。

〈種田與讀冊〉 陳明毅

「種過田嗎?」我想這項問題可以成為老闆面試員工的最新題目。怕髒的人不能種田,昂貴的名牌在田裡是無效的奢華,只可以展示給蟲看並在全身濕透時掀起來擦汗;怕累的人不能種田,從最龐大的播種、灌溉、收成到細節的修理農具,以及看見自己奮力耕植的結晶被人糟蹋仍得奮力站起!所以,怕寂寞的人,也不能種田。
一個都市小孩何來的鄉土情懷?我想是源自於務農的阿公阿嬤吧!他們用豐碩的瓜果摹出了我幼時心中的地圖,以阡陌作經緯佐以那陣略帶沉重苦澀、帶有雞屎味的鄉下的風。而我的家族,也正是台灣近代農業發展,由盛轉衰的殘忍寫實。
我一直以為,阿公對於自己務農身分是感到驕傲的,畢竟背負著的可是全島兩千三百萬嗷嗷待哺的肚子啊!然而他卻自卑的認為:希望子孫不要像他一樣,這麼甘苦勞累地過一生。去年暑假,自己在準備學測之餘,偷個閒買了張客運票,回去了雲林。「我在台北過的很操勞啦!」在電話中我這麼講。「黑白來!你咁有認真讀書?麥呼我漏氣喔!」劈頭就是句口頭禪,且早已聽到厭煩。「認真讀冊甘一定有好的未來?」我在心中囁嚅著,望著窗外被煙囪擋住的日光。
回鄉下是趟解放的旅程,可以不用擔心一早起來奔放的頭髮;或者是與哪個女生難以劃淨的曖昧關係,如此的輕鬆,再怎麼吵雜的鳥禽鳴叫,也變得悅耳許多。早餐一吃完,就被阿公載到田裡,他笑笑的說:「台北外勞仔,這兩甲中午前澆完,可以嗎?」兩甲有多大?大概400公尺的操場大吧!然而不如操場平坦,田裡,一直都是很崎嶇的。踩在田裡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是放水後,身體得不斷改變重心,稍有不慎,就真的「無法自拔」。澆水的工具是一根用長竹竿綁上的瓢子,在澆的時候必須從旁邊的塑膠布緩緩淋入,如果直澆幼苗,就有可能造成幼苗斷裂夭折。這場種田遊戲,迫使我從不耐煩,變成有耐心。太陽偷偷加溫,一望無際的天空與田疇,躁動的空氣與沉默的夏蟲。濕土反射的光澤凝結在我幼白的手指,兩甲田總算是澆完了,坐在田埂旁,詳緩的閱讀福壽螺的喃喃低語、以及人與土地之歌。全身的細胞都運動到了,那時我著實有了這樣的感覺。如此舒暢的疲勞和舒適的飢餓,可惜臺北的朋友或許終其一生也無法體會到了。
躺在焦黑的柏油路上,雲和時間走得一樣慢,非常適合思考的場景。兩萬多個日子,阿公是怎麼樣走來的?每天耗費大量的體力在無限的農務上,然而成果往往不能和付出有正比的回饋,是作田人一生也逃不過的豪賭。中午大口大口地吃著便當,眼淚卻無法隨著食物下嚥。讀書是件多麼輕鬆珍貴的事!想起了父親常常在電話裡大聲斥責阿公種田種到頭殼壞去,對阿公來說,如果子孫們能夠讓他吐一口大氣,這輩子他也不想提起鋤頭吧!然而有一些命運,是強大且難以擊敗的,如同這群隱沒在田野,默默抵抗著一波波浪潮的襲來的人們。
夕陽跌落在遠方的木麻黃林上,因為沒有太多燈光,所以除了天空以外所有景色都只剩影子,就連夏蟲的唧鳴也被染上了乾乾淨淨的黑。橙墨調合恰恰是阿公的膚色,坐在後座的我突然發覺!「種田很辛苦齁,你哪無好好讀書,以後就要回來種田了。像你阿爸……」字字平穩,語調嚴肅的話語隨著風散進了沿路的汙濁水溝,銘刻在龜裂的水泥壁上,拔也拔不下來。
幾天後我搭客運回臺北了,不久就是面臨學測,心裡倒是毫無恐懼感。在這個島上有人期待我的未來是件幸運的事,正如同那片土地上有著許許多多的人把自己此生未能達到的目標,例如讀好書賺大錢等等,寄託在遙遠的子孫們心裡一樣。或許令人感到無法喘息、壓力龐大,但其實想一想,大家都是為了夢想、為了好的生活在打拼。如果真的很累,回家種種田吧!一定,一定會有信心再往前的!阿公在送我上車時依然說:「要好好讀冊,無通乎我漏氣喔!」貌似平淡的話,在此刻的我聽來,竟能如此出自肺腑而且充滿期望。

本文文長慎入,老師特別準備了兩題問答,先找找答案,我們再繼續聊。

(1)請閱讀第一段。作者提到哪幾種理由證明「種田」其實是值得驕傲的事?(檢索訊息)
參考答案:不怕髒、不怕累、不怕寂寞。

(2)文章當中說道,他「不久就是面臨學測,心裡倒是毫無恐懼感。」他沒有恐懼感的原因是什麼?(統整解釋)

參考答案:作者感覺種田的阿公的愛與關懷,能夠讓他勇敢地應考,因此降低了考試的壓力;另一方面,學長也覺得,就算應了阿公的話考差了,他也不排斥跟著阿公種田,既沒有成敗輸贏的患得患失,心中便沒了恐懼感。

小時候,我們都曾琅琅背誦過「鋤禾日當午」的詩句,所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憫農」主題,我們並不陌生,但是在高中生的筆下看到這個主題,倒是叫我忍不住好好瞧瞧, E世代會怎麼看怎麼寫呢?
好的開頭便成功了一半,這篇作品的內容也是如此。作者用一個唐突的問句起筆,問得讀者愕然一驚,「種過田嗎?」作者娓娓道出種田人的人格特質,以及特殊的尷尬,精準又浪漫地解釋種田是怎麼一項值得驕傲的修養、精神的象徵。怕寂寞的人不能種田,愛名牌的人不能種田,種田,註定要常常一個人擁抱泥土的。
然而,好的開始卻也只成功一半,這篇文章動人的地方,和後面的段落裡作者如何刻畫田裡幹活的所見、所「聞」、所觸、所為有關。作者說:「太陽偷偷加溫,一望無際的天空與田疇,躁動的空氣與沉默的夏蟲。濕土反射的光澤凝結在我幼白的手指。」溫度、曠野、空氣、沉默、潮濕、光澤……作者完全不漏接,四感進洞。他接著「躺在焦黑的柏油路上,雲和時間走得一樣慢,非常適合思考的場景」,作者不禁自問,如此緩慢而一成不變、枯燥無聊的農村生活,祖父到底什麼走過來的?紀實的場景之後接著的是樸實的發問,作者的目的並不在歌頌一個超凡的神,而是在他看到的環境中,問問他想問的事。

小感官的大記憶.感官對照記

外科手術時,醫生會在病人的身上蓋上一種「洞巾」,厚厚的布中間有一個洞,手術的部位由洞中露出,病人其餘的地方則被遮蔽起來。我第一次成為手術室的病人進行的是口腔外科的手術,對「蓋一塊布」的費事做法很感興趣,醫療總是不能一錯,不得不過份謹慎才行,心裡推想這樣的做法大約是為了讓醫生覺得清楚,醫生因為這個洞的區隔,不會開錯部位,動錯刀(可能也有衛生方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應該是標註手術的部位,使得病灶細節能彰顯,以便審察,配合事前檢驗的結果,讓醫護人員掌握病況,順利完成手術的步驟。

極少數的作文題目,限制同學只描寫一種特定的感官經驗,排除其他的感受,專寫吃,或是專寫音樂(聽),也會讓我們特別看到單一感官平時沒有注意到的面向。這讓我們明白所謂時下漸漸流行的嗅覺博物館、聽覺資料庫,的確有值得如許放大觀察,大書特書的意義存在,而建構自己視覺的大事紀、聽覺的歷史、觸覺的典藏,也是藝術家們,或是有志提升寫作質感的同學們可以玩玩的有趣話題。

然而,回到洞巾的故事,身為病人的我們,躺在手術枱上「任人宰割」的那一刻,因為行動受到限制,本來就有些不安,只袒露一個小小的地方,更沒有安全感,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的眼睛被蓋住了,視覺遮蔽時,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刀子會切下來,當我們失去了視覺的心理準備,每一秒都變得令人戰戰兢兢。我曾經歷過幾次小手術,當了幾次手術病人的經驗讓我體會到:排除視覺之外的感官時,有一種非常微妙的危險感受,這讓我們聯想到人類挖耳朵或是接吻時,為什麼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把眼睛閉起來。

只留下了「味覺」的記憶,就存在著這種詭譎感,德國小說家徐四金的《香水》一書刻畫了聞香師的工作,突出了嗅覺的討論,而且,書中人的生命竟然與一個一般人平時比較隱藏幽微的感官──「嗅覺」起高度連結,令人感到非常神秘、瘋狂、刺激。我們都曾經受過小傷,手指被劃破了一個小洞,或是最近「火氣」太大嘴巴破了一個傷口,在那幾天我們突然發現自己怎麼不斷地遭遇到這個小地方,反覆的痛楚間,才驚覺,自己是一如平時習慣地在使用自己的身體,但是在某一處特別被標記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那一寸肌膚我們竟然一直頻繁地使用著它!這個平時讓我們忽略的地方,其實也有它的工作與位置!當我們過濾掉其他的干擾,標記出嗅覺,在我們寫作時整理出來時,我們也會驚訝地發現我們原來擁有非常繽紛的嗅覺享受,那是我看徐四金的《香水》感動的原因,也是看這篇作品的歡喜之處──

〈味道〉    許O魁
在人的感官世界裡,味道影響了兩部份,可以從嗅覺入侵,也可在你嘴裡跟著味蕾翻攪,不論前者還是後者,都能直接干涉我們的心情。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什麼是香、臭、酸、甜、苦、辣、鹹、甜,而大腦可以正確反射出很多味道的記憶,人的一生,可以說是在追求各式各樣美好的氣味度過的。
我在工廠長大,現在聞到一些化學氣味便會想起工廠的吋吋光景。我的童年是自由自在的,可以到處探險,聞聞花香,搜尋雜貨店裡的糖果香……我依稀記得,母親曾把我抱在懷裡,吃著水果,循著這味道我找到了它,我喜歡芒果,喜歡品嚐我金黃香甜的童年。
國中時,我們班在偏僻的學園角落,那裡種著許多植物,因為大樹的庇蔭,地上的水氣非常舒適,在臺灣四季如春的土地裡,只要周遭人群默許,榕樹、樟樹、臺灣櫟樹的燦爛花團就這樣映入眼簾,芬多精簇擁我美好又有點幼稚的國中生涯。
不知不覺,新的味道伴隨上高中的我。高一,有了喜歡的女生,補習後,我常陪她回板橋,常常是從臺北車站坐捷運,偶爾有機會還會一起走回家。後來每在臺北車站形單影隻地漫步,總會被城市裡沉悶的空氣勾起思念,其實在回家的路上還有一股花香,但現在對我來說似乎太黏膩了些,之後,我在合作社旁竟然發現了相同的味道,即使她已上了大學,這味道竟仍陪我生活著。
回顧這些,味道凝聚了我的生活點滴,有時會受外在環境牽引,有時是它自己莫名其妙地湧現,心彷彿被某種力量壓著,喉嚨突然有奇怪的味道衝上來,但我並不討厭,有時會想永遠留住這味道──留住我曾經的生活。

因為題目的設定,我們看到了作者整理出了他生命裡的「味(嗅)覺」花園。化學工廠的氣味、花的氣味、糖果的氣味、水果的香氣、樟樹的氣味、城市的氣味……令人「鼻」不暇給。用味覺寫日記,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已經有了很經典的示範,那些沒有辦法複製的味覺記憶,塑造與情感的連結,帶出充滿魅力的日常瑣瑣碎碎,彷彿也跟那些浮動的暗香一樣縈繞迷幻。

作者選取了生命中一系列關鍵的味覺記憶,帶我們進入味覺的微觀世界,光一個味覺,有如繁華盛景般,可以演奏起伏波瀾連生不已的生命樂章:童年、母親、求學、愛情,都有適度的描寫,用嗅覺說童年,用味覺想媽媽,用嗅覺記憶青春,在味道裡找愛情的記憶,這些技巧我們早就讀過看過不知道多少,來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原來也有這麼多值得珍藏的氣息。

不過,關於味覺本身的摹寫,恐怕是本文最大的遺憾,以「我在工廠長大,現在聞到一些化學氣味便會想起工廠的吋吋光景。」一句為例,欠缺了直接的味覺描述,諸如:化學氣味酸辣刺激令人發嘔、在無風的時候讓人不禁流下淚、隨身帶著口罩裡夾雜了鼻涕和殘餘的化學氣味、混合出新的毒氣……除了諸如此類的直接摹寫刻畫,肯有偶見神來之筆的想像比喻,也會使得這些氣味,從紙頁間飄散開來──

原文的第四段是這麼說的:「只要周遭人群默許,榕樹、樟樹、臺灣櫟樹的燦爛花團就這樣映入眼簾,芬多精簇擁我美好又有點幼稚的國中生涯。

國中時的他,特別記得的是:榕樹、樟樹、櫟樹的味道,何不把榕樹、樟樹等氣味,與文章中的別的味道拿來比較一下,突顯每個味道的不同呢?相比之下,這些樹的味道,比什麼化學工廠(童年)或是花(高中)的味道都淡很多,那麼我們再透過一個比喻,加強這種「淡」的感覺,因為那種味道,剛聞到的時候會注意一下,但是很快就不再注意,我將它比喻為「此起彼落的店家」──新的店總是令我們好奇,好奇心過了,我們就不在留意它了。最後並結合原文中的「幼稚」二字,舖寫出這一段青澀日子的特殊味道。因此,我們可以改寫如下──

雨後的榕樹下淡淡的潮濕土味,和晴朗的日子裡蒸發出來清清爽爽的樟樹精油芬芳,彷彿是新開的店家,短時間引起我的注意,很快地又被我忽略,國中時的嗅覺辛辣卻太容易飄散,與化學工廠的刺激氣味相比,要費力地回想才能重新憶起。

感官雖小,如果我們細細品味、歸類整理、連結生命,那些簡單的音符、香甜的氣息、爽脆的或柔軟的質感,生命裡的那一餐餐饗宴,便一筆筆記錄在我們感官的存簿裡。你過了一些時間,回味提取,又有一些領悟。生命總是不吝嗇給我們利息。但是有人不去想,不去用,成為感官的日光族。今天記得昨日,明天記得從前?人生不過一雙眼、一張嘴,一對耳朵,能享受的竟是無窮,想像力是超越科技的擴充實境秀,但是都是奠基於真實所見所聞所服食的一切當中。我們的生命是一場軌迹斑斑的旅程,看美景、吃美味不是富翁的特權,而是屬於懂得珍藏一切在涓涓文字裡的有心人,因為如果富翁不能記下看到的聽到的感動,那樣的享受豈不是沒有終點的追求?《牡丹亭》的〈尋夢〉這一折裡杜麗娘有一句唱詞是這麼說的:「有心情,那夢兒還去不遠。」如果我們能夠運用文字來記錄那些美景與酸甜,即便是苦澀不堪,便還在舌際纏繞,不曾離我們而去,陪伴著我們一生足迹深深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