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思考與大考寫作 --談"切割"

本文為筆者近年來將思考術的「切割」策略應用在「古文教學」、「多元閱寫課程」、「圖表寫作」、「現代詩教學」上的經驗和想法。文長近六千字,慎入。

#系統思考術

#切割

#寫作術

 

 

系統思考術當中,「切割」是最不花力氣,但是最常常被拿來運用的標準工具。

 

1984年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選手山田本一大爆冷門拿了世界冠軍,兩年後,義大利馬拉松邀請賽在北部城市米蘭舉行,他代表日本參賽,又獲得了世界冠軍。

記者問山田本一致勝的秘訣,他說:他是用「智慧」取勝。

 

馬拉松是體力與耐力的運動,用智慧能夠取勝聽起來有點勉強,幾年後,他在自傳中終於公開這個答案,他寫道:「每次比賽前,我都要開車把比賽路線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間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

 

所以,他用百米的心態在跑馬拉松,先往第一個目標衝去,等越過第一個目標後,他再向第二個目標衝去,每一次只想著眼前的小目標。

 

人都是脆弱的,堅持的人可能只是能把強大的生活分解成比自己還脆弱的小部分。四十公里是強大的,但分成十個或二十個部分後,它變得比較渺小。

 

山田本一切割大的標的,給自己一系列容易掌握的關注點,每次近程的目標達成的時候,能得到一種踏實的感受。

 

結合簡報訓練,效果師生驚豔

 

我帶領同學把課文等等資料切割成很多小的部份一段時間了,一剛開始,學生不是十分理解它的用處,不少高中生抱怨這種訓練簡單而呆板,收到的功效很少,手續倒是十分繁瑣。後來我證實了那些事倍功半的辦法,不一定是無效的訓練,有可能只是它沒有用在對的地方,所以讓同學無感了。

 

後來我改在跑班選修的閱讀課程裡,把「切割」策略結合到簡報訓練,同學才恍然接受「切割」閱讀素材真的是天經地義的必要動作。當我們想要讓別人在比較不費力地的情形下,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我們要介紹的資料,就必須切割出對方容易掌握的關注點,順利幫助我們的每個聽者成為你所介紹的龐大素材的山田本一。

 

解讀長篇素材,不怕大家同來

 

我的多元閱讀課程,每週的閱讀素材的來源不一,每個主題單元分別由我、協同教師、同學(競爭型推薦,教師審核)各自提供若干素材,進行全班共讀,例如「環境」主題,進行時間大約四週,四週當中,閱讀素材的來源各不相同,我可能提出李奧帕德「像山一樣思考」這樣的自然書寫,跨科教師提出的是孟山都基因改造工業對環境衝擊的探究,同學帶來的是青年壯遊的小傳雜感,不論是由誰提出的閱讀素材,如果是白話文,一般我都要求提供者帶來每一篇的閱讀篇幅都在二千字上下。

 

進行的流程不脫以下兩種──

  • 分組導讀:由一組負責同學切割段落,作為介紹導讀的第一部份。
  • 全班共讀:一般的同學看兩千字的閱讀素材可以一氣呵成。完成第一次閱讀之後,同學開始切割素材。學生依自己的理解將素材分段,再和班上的同學交互比對彼此切割的結果,交換想法和意見,由教師評斷良窳或通過與否。

 

印象最深刻的是談「社區營造與世代問題」的主題時,我破例以〈青番公的故事〉全文為素材,該小說共計一萬一千多字,全班閱讀時,不少學生到了中段開始放棄。但是一運用切割策略,各組學生很快找出七至九段,說明自己的切割方案,成功接續後來的討論。

 

你可以想像這是一種切牛排的動作,優雅地舉動讓你吃得更愜意,特別是如果你需要說出它和另一家牛排店的細微差異,很多細節就不是囫圇吞棗可以說得出來;要細讀一篇文章,把它分成數個段落再段段把玩,每一段再分成若干段落,如此切割組成,比較能夠看清楚每個段落裡的概念,以及每個段落間的關連。

 

可是我們要的,當然還不只是這樣。

 

切割論點處,方知有與無

 

在《系統思考》〈你有多會思考〉這些書籍或是文章當中,「文本細讀(close reading)」的章節總令我極有感觸,因為思考訓練和過去所受到閱讀訓練,特別是從文言文中學來的那一套,竟然有很大的重疊,又有些許微妙的不同。

 

我們先試試這個。你會細讀(close reading)嗎?你能區別「非論點」、「論點」、「結論」的不同嗎?換言之,就是──辨別哪一些話「不是論點」,哪一些才是「論點」?哪一些是「結論」。如果同學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那麼不妨試做一下這道題目──

 

【冰河期】

冬天越來越冷了。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新的冰河期即將到來。因此,我們必須預先做好能源規劃,確保在寒冬來臨時,沒有人會被嚴寒的氣候冰死。

 

你認為這篇文章算不算一個論證文章?

 

冬天一冷,暖氣需要用到的能源就會提高。本文的結論是「預先做好能源規劃」,而第一個理由是「冬天越來越冷」,這個理由與結論應該有關,要是有具體的數據支撐就更好了;而民意調查表達的「新的冰河期即將到來」是民眾的「感受」,在人們的「感受」之外,還需要更多客觀的「事實」才能得出「新的冰河期即將到來」的「結論」,持有相同意見的人再多,感受仍只是感受,論證或證據成立與否,通常都不是採多數決。所以,這一篇文章的論證並不嚴謹。

 

也許我們該想一想究竟自己是否曾經寫過一篇有論證的文章,還是老是寫出自己以為很厲害,其實根本沒有論證過程,自我感覺良好的論說文。

 

近年來,網路變得唾手可得,有了這一個超級資料庫,人們越來越習慣一有問題立刻就找得到答案。但是在很多私領域和公領域,往往出現多個方案,沒有人可以告訴當事人答案應該是什麼,我們必須論,必須證。在論證過程中,所謂的argument有兩個用法:

 

支持論點(contributing arguments) 個別的理由,也叫直接稱之為「論點」(arguments)。

主要論點(the overall argument) 由所有的「個別論點(contributing arguments)」、「理由(reasons)」、「推論(line of reasoning)」組成,呈現作者的立場。

 

你的立場和結論,是否有論點,而且是足夠的論點支持呢?

 

讓我們回到「切割法」這個主題。我在文言文教學裡操作「切割法」的經驗一開始雖然不好,但是仍然給我很多感觸,尤其是第四五冊之後的〈勸學〉、〈諫逐客書〉、〈過秦〉……這樣長篇的作品上進行的經驗。

 

以〈諫逐客書〉一文來說,〈諫逐客書〉先是以「繆公」、「孝公」、「惠王」、「昭王」共形成四個小段,同學很容易一目了然抓到,段落末尾「此四君者」正好總結該段,這一大段的「四君」「用人」,與下一段的「始皇」「用物」,又正好對映,這篇文章的內容雖長,其實是切割的入門篇章。

 

 

這篇當年說服了野心家秦王政的大作,作者李斯寫作的手法,並不是去摸清秦王政的心理而用一些聳動的語言影響對方。當我們適當的切割文章,幫助我們觀察,我們很容易理解到這是一篇論證嚴密的作品,思考理路十分清晰。只要讀者的頭腦夠清楚,任何人都會跟秦王一樣對「逐客」的決定拍腿懊悔──

 

  • 它提出了十分有力的證據:秦國圖強的歷史上,有不只一位忠心的客卿具體參與了秦國的國政,甚至像是衛國的商鞅和楚國張儀等人,雖不是秦國人,卻都在秦國的歷史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這個情況在秦國的數任的國君都可以找到例子。(註1)
  • 它拿秦王政用物的標準去檢視他用人的態度。李斯把人才也視為一種資產的概念,人才是資產,寶物是資產,但人對物品往往比較客觀,但是用人的時候,容易夾雜了主觀的情緒。(註2)
  • 它提出了驅逐客卿的負面效應:「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還沒來的客卿從此不來了,只是一種損失,讓國家少了一個人才,但是把已經來的人才趕出去,就不只是少一個夥伴,而是多一個敵人,甚至是埋下一顆地雷。(註3)

 

註1:過去客卿再忠心,都不能證明秦王政不會遇到壞心的客卿哦,所以這個證據還不夠

註2:「用物的標準」與「用人的標準」其實不能混為一談哦,但是可以用來檢視一下

註3:沒有做錯事就被炒魷魚,當然會火大,這個推論合於人情呀!

 

真是鏗鏘有力的推論文章。這些良好的論證過程,也許才是他敢對秦王政直言「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你這皇帝在犯什麼蠢!)」的原因。

 

組織型切割,燒腦閱讀課

 

如果切割「意義段」、「段中段」,是切割的「工程」,那麼設定關鍵字與小標題,則是切割更進一步的「藝術」。

 

我一直以為〈荀子.勸學篇〉也像是〈諫逐客書〉這樣的文章──論點清楚,綱舉目張。只要把例子一個一個排列好,工作就做完了──

 

  • 學之重要:染、冰、木輪、磨、習俗

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 學習環境:蒙鳩、射干、蓬、白沙、蘭槐
  • 慎其所學:肉腐出蟲,魚枯生蠹、薪火、水、質的弓矢、林木斧斤、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蚋聚
  • 學習態度:積土成山來風雨、積水成淵生蛟龍、積善成德、積蹞步、駑馬、螾、蟹、螣蛇、鼯鼠、尸鳩
  • 積善有聞:瓠巴、伯牙、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 學之次序與目的

 

這是我隨便從出版社的結構分析表裡抓出來的一種小標題處理的方式,這個小標題由原文提煉出來,自是不錯,這樣的關鍵字方案可以方便我們熟記或回憶內容,但是,光由這個標題看起來,文章的架構看起來似乎很斷裂。一篇文章的切割的方式有無數種,小標題的設計發揮空間更大,上了幾次〈勸學〉,在設計小標題的時候,才發現這篇文章裡的某些玄機。在後來課堂的整理中,我把它處理成這樣──

(一)    學習基本特性:學與不學的結果不同(註4)

(二)    學習效果:學習使先天能力加乘(註5)

(三)   學習動力論I(外在動力):環境影響

(四)   學習動力論II(內在動力):禍福自召

(五)    自學素養論:累積、有恆、專一

(六)    學習效果反思:學習一定有成效嗎?(註6)

(七)    學習方法論

註:

  1. 「輮以為輪,不復鋌也」,強調的是「不同」,「生而同聲,長而異俗」,強調的也是學習帶來的「不同」)
  2. 登高而招,而見者遠→學習使先天能力「加乘」
  3. 「學習一定有成效嗎?」也許有人會說:「好像看不到效果耶?」荀子說:為善不積耶?安有不聞者乎?

 

有基本特性→再談學習效果,有了學習效果→最後再提出反思

有論環境對學習的影響,下一段接著論自己對學習的影響

〈荀子〉自始段至終段,層層推進,學習動力論一外一內,相互補充,結構超級立體。

在標題設計上如果用心調配,可以大大突顯出作者思考之嚴密。

 

分離式切割,密碼震撼課

 

現在有人用大數據的統計來解析文章,例如把《紅樓夢》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用字的習慣作分析,看看是不是同一個作者寫的。大數據究竟能不能代替我們解讀文學?任何電腦可以處理的訊息,仰賴的也是統計設計者對文學的初步理解,如果觀察角度有沒有創意,用大數據也是枉然。在解詩時,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個化學家,需要把不同的意象系統分離觀察,像是把混合在一起的油水重新分離開來,經過抽離切割,抓出內在的脈絡,總是有些新發現。比如〈錯誤〉這首詩,就可以分析出兩個意象系統,與「思婦」有關的有:蓮花、柳絮、青石、城、向晚、春帷,皆是偏向幽閉、靜態的意象,相對的,「過客」和「歸人」,連結到的是「東風」、「馬蹄」,都是開放、動態的。

 

分段分段再分段 關鍵字與小標題 分類抽離找脈絡
課內學習 以〈諫逐客書〉為例 以〈勸學〉為例 以〈錯誤〉為例

主旨——驅逐客卿而想尋求國家強盛 無危,是不可能的事. 援引史實. 昭王得范雎,……秦成帝業. 惠王用張儀之計,……功施到今. 孝公用商鞅之法,……至今治彊. 繆公求士,……遂霸西戎. 昔四君用客而致秦富利彊大(論人) 34.
主旨——驅逐客卿而想尋求國家強盛 無危,是不可能的事. 援引史實. 昭王得范雎,……秦成帝業. 惠王用張儀之計,……功施到今. 孝公用商鞅之法,……至今治彊. 繆公求士,……遂霸西戎. 昔四君用客而致秦富利彊大(論人) 34.

1.      基本性質

2.      效果論:加乘

3.      動力論I(外在動力):

環境影響

4.      動力論II(內在動力):

禍福自召

5.      素養論

6.      成果論

7.      方法論

思婦:蓮花、柳絮、青石、城、向晚、春帷

(幽閉、靜態)

 

歸人:東風

「我」:馬蹄

(開放、動態)

多元閱讀 以〈青番公的故事〉為例
其他 切割同一主題的多篇素材(詳洽TACO的環境閱讀小教案)

 

圖表式題材,切割照樣來

 

最近敝校的英文段考考了一題圖表題,由肺癌病患數量的變化和PM2.5的濃度的兩張圖,希望同學分析圖表--

請仔細觀察下方兩張圖表,寫出一篇120字(words)以上的文章,敘述圖表所要傳達的訊息,並說明兩張圖表的關連性。文須分段。(資料來源:AMC PUBLISHING COMPANY)(試題來源:空中美語雜誌)

※PM2.5是直徑為2.5微米的細顆粒物,攜帶了許多有害的有機和無機分子,是致病之源。

01 (臺灣肺癌人數統計)02(空氣品質 pm2.5超標天數 )

英文老師很驚訝地發現:不少同學可以用流暢的英文由工業革命人類的產業型態改變談起,一路把肺癌和PM2.5的歷史說得頭頭是道,但是卻完全把這兩張圖抛一邊。

 

為什麼不針對素材來談?因為學生如果只是籠統地看到兩個向上的曲線,肺癌和pm2.5都是緩緩向上的,總覺得結論已經出來了。可是,一個沒有推論過程的結論,怎麼能談得上思辨呢?「他們應該抓到一九五六年和一九八六年這兩個關鍵年去展開申述,在一九五六年時,肺癌的人數有多少,一九八六年,兩個曲線正好同時起了微妙的新變化。」英文老師這麼說。換言之,把一個圖切割出幾個觀察點,明明是非常簡單的手續,卻遭到大部分同學忽略,英文老師建議把兩條曲線當中,抓出「起點」與「轉折點」,加以敘述說明,才是這一題圖表題不得不做的本論。

 

結語:我要鋸那麼多木頭,哪有空磨鋸子?

「切割」是一種理解事物的態度,是表達意見的技巧。

「切割」是知性與感性閱讀都適用的方法,是艱深閱讀的入門磚。

 

切割素材的目的有三:一、看到作者思考的脈絡,二、不會誤會對方的意思,三、最重要的好處是不會錯過重要的訊息,甚至,看出資料的盲點。

 

要面對閱讀式寫作的題型,快速有效地切割閱讀素材的能力變得更重要,有的同學從課堂中一直到考場上都很輕忽這一點,這種莽夫型的寫作者,有可能是思考敏捷的人,卻不知道在重要的場合上駕馭自己,看準文本來檢視推論,或是下一個有推導過程的結論。我想問同學:大家覺得魯智深倒拔垂楊柳真的很厲害嗎?──魯智深為了收服幾個潑皮,覺得那些人看到鳥噪決定爬樹摘鳥巢根本太慢,乾脆直接徒手倒拔垂楊柳,固然氣吞萬里,贏得了一幫人甘心服氣,秦末名臣張良決定放棄大力士的路線,由閱讀中讓思想升級使攻擊力再進化是為什麼?

 

狼性真的很強的人,在針鋒相對的場面,往往特別冷靜,那一種冷靜,更教人害怕,因為他們善於找對方的弱點和漏洞。

 

不少同學的「意見」嚴正具體,卻不免流於情緒主觀,到最後論點原地打轉,盡有滿肚子想法卻寫不長,有時候竟然只是因為不懂得看出素材裡的線索呀!

 

後記

 

東方朔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把什麼事都看得一清二楚的人會沒有朋友)」這句話我不完全認同,學會明察秋毫,一絲不苟,不只讓你不會被騙被欺負,還使你有好人緣。我一直在思考幽默感與思考能力之間的關係,就像晏子當年出使楚國被楚國人欺負,他說進狗國才走狗洞,來楚國怎麼會走小門呢?晏子找到對方的邏輯(個子小的走小門,羞辱),如法炮製地回敬,爭取外交自尊;同樣能用一種邏輯思考反擊的還有故事裡的紀曉嵐,傳說乾隆皇帝尋他開心,問他:既然古語云『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我現在就要你去死。紀曉嵐走到湖邊,沒有跳下去又折回來告訴乾隆皇說:他看到屈原。

 

「屈原跟我說:我是遇到昏君才投水而死,你明明遇到一個好皇帝,怎麼也來投水呢?」類推比照,抓住對方的弱點,幽皇帝一默,博君一笑。

 

在這個故事裡,紀曉嵐抓住對方的邏輯思考,令人不禁莞爾。有幾個情形讓明察秋毫的年輕人沒有辦法受到尊敬,一是你不是真正就事論事,嚴以律人寬以待己,不然,用你的聰明幽自己一默,只會讓人更敬你,愛你。影響到你的人際關係的因素,不是明察秋毫,而是怎麼用思考術,還有把思考術用在什麼地方吧!

 

日本總理大臣吉田茂性格剛毅,言辭鋒利,他是在大多數人早該退休的高齡上台執政的。他晚年喪妻。有一次,一位別有用心的女記者問他:「閣下對女人有什麼想法?」

顯然,在公眾場合向一位國家領導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是不禮貌的。吉田茂看了這位女記者一眼後,冷冷的說:「過去想法很多,但自從看到你以後,我對女人就沒有想法了。」

這位女記者被當眾奚落,自討沒趣。(論辯謀略百法)

 

參考資料

《批判性思考》深思

《IQ與創造力》自立晚報

《哈佛家訓》

《墨家與經營管理》絲路

《少年夢工場》

感謝

海山高中英文科試題提供林淑慧老師

海山高中英文科詹家銘老師

系統思考法:反向思考與大考寫作

#系統思考法

#反向

#黑色思考帽

 

「系統思考法」的「發散思考」方案中,其中一個檢核指標,就是「反向」(reverse)。它的基本定義是我們在進行創造設計、創意發想的時候,不妨看看原來的東西能不能「反轉、前後顛倒、改變角色、左右相反」。

 

反向處理,是把東西顛倒,例如發明縫紉機的何威,因為以前的針孔都是設計在頂端的膨大部份,何威從這個前提出發,去思考如何把針安裝在縫紉機上,結果百思不得其解,他最後把針孔設計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針尖上,竟然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反向思考也曾用來解決更嚴重的問題。例如發明種牛痘方法而使天花幾近絕跡的英國醫師勤納,就是反向思考很為人熟知的例子,在天花肆虐的時代,醫學科學家都把研究重點放在「病人為什麼會得到天花」、和「如何治療天花」上,但是勤納卻去思考「擠牛奶的女工為什麼『不會』得到天花」,開啟了免疫學的序幕。

 

為什麼同學在考場上會寫出不斷地繞圈圈的文章,也許我們可以「反向思考」一下:為什麼他們不能反向思考?臺灣的學生在正式的場合,被要求要循規蹈距,朝會上聽著不愛聽的訓斥,不能聊天,而且與管理人員取得高度的共識,這當然是正確而必要的,但是臺灣的學生更應該被要求,在某些一樣很正式的場合,就像是開一個班會,寫一篇公開的作品,或者是在任何口頭發表個人的意見,一定要學會能夠誠懇地提出強有力的反向思考,也接受對方的反向思考,讓會議可以提高效率,解決最多的問題。從小我們就讓學生習慣會議只是單向的思考的時代應該要改變。

 

在我參加基測/會考閱卷人員培訓時,好幾次聽到「反題」這個詞彙,例如題目是:「我常常想起那雙手」,學生只寫了一行:「我沒有想過別人的手,自己的手也沒有。」即是反題的例子。有一段時間,反題必須給「完全離題」的零分,後來又改成給一級分。身為閱卷人員,究竟要給零級分還是一級分也是專業,是不能出錯的,當然,就同學來說,不論是給他是零分還是一級分,都在告訴同學反題的錯誤。

 

但是系統思考法當中,能不能反題思考,其實是很重要的訓練,因為它帶來強大的力量。不只要學會反題,而且越強烈的反題,可以製造越大的力道。反向的處理,就像在文章當中,安排一個反派的聲音,一部電影裡的反派角色不夠強,這部電影的衝擊性就弱掉了,好人在電影前半部都要被打得落花流水鼻青臉腫,因為要讓觀眾感覺到邪惡勢力根本無法對付,超級可怕,那麼才能彰顯正義團結的難得可貴。

 

為什麼我們要想起別人的手?我常想起的是別人的臉·

我不常想起別人的手,有人會想起我的手嗎?

我非常不想去留意別人的手,那樣很噁心。

與其說想起別人的手,我比較常嫉妒別人的手

 

如果你覺得反向思考看似荒謬無理,但是那些非常正向的會議裡,我們常常在台下聽到身邊的人這樣碎唸過……

maxresdefault

 

如果在寫作裡,我們撿起這些反向的碎念,讓它們成為真真實實如假包換的心聲,與它對話起來,我們的文章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在寫作裡,我們能夠充分地假設這些反向的聲音,與他們和解,我們的文章會是什麼樣子?

 

一.真心話逼出真思考(反轉再反轉)

 

我們學校的段考試題,這一次請同學以「奉獻」為題撰寫文章,是一個非常正向的題目。班上雷同學的作文,開頭先是這麼寫的:

 

「每個人小時候總是被灌入一些思想,如每天早上晨讀要背誦的三字經,抑或是父母買的童書,其中總是不斷地出現要我們做到的美德,例如:孝順、付出、節儉。當年的我們並不覺得那些事很難,因為每當我們說一聲謝謝,分享了一點零食,就能得到他人的讚美。」

 

這是非常細膩的「事實」舖墊。

 

「然而慢慢長大後,事情開始改變了:為他人的付出常常沒有得到回報;節儉的生活,在誘惑增加後變得越來越困難;我開始發現自私的人獲得的比較多、揮霍的人活得比較愉快、不將規則看得太重的話,會比較自由。以前的種種理所當然慢慢不再絕對,我開始試著多為自己活一點。」

 

前兩段反面思考的暗黑能量,為後文的反轉做了最好的反派角色,狠狠地打擊了「奉獻派」的士氣,當我發考卷,親自為全班同學唸這一段時,全班都點頭、鼓掌。這是我們的心聲:大人曾經這樣哄過我們,曾經這樣瞞過我們,有一天我們都發現自己當初被騙,世界沒有這樣簡單。太黑暗,真的太黑暗,這麼漂亮排比句法竟然用在反對奉獻的理由上,這太漂亮太經典,也令我擔心,下一段他能不能(會不會)再成功反轉一次呢?

 

他接著說:有一天,他看著指揮交通的志工笑著對我說早安,他覺得很舒服。他說:在生活中,為別人捐出一張發票,或是幫路人指個路、幫別人撿回失物,也許就是這些小小的動作,串連起一個美好的社會的。

 

娓娓道來的感動,讓我的心又「恰」了一下,我們一直在接受別人無私的分享,不是嗎?可是當我們戴起黑色思考帽的時候,那一些旁人對我們的付出,先擱在旁邊,把反派塑造好,讓題目先徹徹底底地挨頓揍,等一下再上場反攻……

 

二、 厭世觀逼走假面具(改變角色)

如果選出課本文學家中一個最不厭世的代表,很多人說會說應該是歷史上被貶得最遠的人──蘇東坡吧,他的〈定風波〉、〈赤壁賦〉就是最完美的證據。我覺得,這個說法對了一半。我認為蘇東坡是很不厭世的人,但也從不諱言說出自己的無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上片,一共有三個問號:「明月幾時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第三個問句是反問,答案是確定的,想清楚了,心境已經平復了,而前兩個問題是什麼呢,那兩個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

站在另一個蘇東坡的角色,他痛心和困惑,興起出世之想:當個什麼都不管的人吧。

但是最後想想:「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還是算了。

我特別珍愛東坡那些受傷的句子,那個想放棄,想要跟別人保持一點距離的那個東坡。它讓我覺得,哇哈,東坡也有受不了的時候,他在我們面前清理傷口,他不是個鋼鐵人。

在赤壁賦裡的洞簫客,究竟是不是真有其人,還是另一個東坡的化身,一直有人持後者這種看法。那哀吾生寄蜉蝣於天地的思考,不只是洞簫客的作繭自縛,而是另一個東坡就也這樣想。

 

有一次我讓班上同學練習〈衣服與我〉,標準的詠物或懷舊文學。

 

玠安寫了一個故事,後來我聽她說是個漫畫裡的故事。她的父母親從小特別喜歡給她買白色基調的衣服,只為了灌輸她「當醫生」的想法。尤其是長大衣,一定要買白色的。

 

她花了足夠的筆墨痛斥父母(虛構之父母)的變態,強調白色衣服弄髒之後的不堪,她一點也不想當醫生。最後,以平凡的女兒和父母的「白髮」結束這篇文章。

 

在我的寫作課程當中,她也許不是唯一一個用反面題材寫作的,但是很少見,也絕對是最黑暗的。從〈衣服與我〉如此溫馨而生活化的命題,因為同學的閱讀廣度,帶給她完全不同的創作思惟,把親情用這個角度來刻畫,點出了絕大多數正面細膩刻畫父親母親的溫柔的作品裡對親情欠缺的反思深度──父母的愛是強勢的,可是子女的愛又是晚熟的。當玠安的作文誇大了對親情的批判,把一個至高無上的價值打入地獄,再從地獄裡把它打撈起來,令人不勝唏噓。

 

三、 醜結局寄寓大感慨

 

把反面的思考放在文章的後段,甚至延續到結局,可以使得文章餘波盪漾,感觸良深。

 

去年被談論得很多的會考作文「從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談舅媽的婚禮的那一篇考場作文,就是很好的例子。去年會考結束後,報紙斗大的標題寫的是:「會考作文神嘲諷──婚禮再嚴謹,不懂得相處終離婚」。把最醜的事挖出來,學生是不是就能寫出那個臭味呢?寫醜夠醜,也是作文課裡要琢磨的啊!「兩個強硬又倔強的人,既不懂得忍讓、也學不會尊重彼此,因此,這段婚姻,只維持了兩年」,把離婚的根本原因,客觀冷靜,又赤裸裸地指責,讓身為大人的讀者們都不禁凜然一驚。多少的高聲吶喊,多少的辨證和舉證,如果把最不忍卒睹的那一面放在最後,可以形成一種深刻的省思,為前文的故事或是論述,推向一個餘韻無窮的境地。

 

**

 

我很喜歡對高中生談批判性思考(屬於收斂思考)、反向思考(屬於發散思考),其中一個原因是我發現這個說法讓高中生覺得很有感。他們正處在困惑的年紀,又越來越懂事,越來越獨當一面,在似懂非懂的時候,如果能夠讓他發揮一下這一些挑剔的、變型的、說狠話的寫作,不少學生覺得得到理解和抒發,我彷彿看到一個被囚禁的巨人,在釋放之後不知道該怎麼使用自己的能力地怒吼,又彷彿看到一個艾莎,突然看到自己的超能力原來可以無羈地展露,那麼驚天動地。

也許我們必須要再回頭問,學生學會看到問題,學會反向思考最後的目的是什麼?是解決彼此之間共同的問題,是開發一個產品,是解決一個經營的困境,而不是解決單方向的問題,為了擺脫壓迫,而選擇思考逃逸,而壓迫對方。思考的教學非常必要,我不只一次看到班上的在知性寫作上有好的表現的孩子,說起話寫起論述來振振有詞,卻沒有紀律觀念,不知愛人愛己。那告訴我們的是:有一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孩子可能因為動能強,表達能力更優,而成為主管或老闆,而校園裡面那些思考力表達力略遜的自省自律者,成為領他們的薪水的人,甚至受他們壓榨驅策。我舉了這些例子,從裁縫車、牛痘到白衣服、婚禮,他們的共同點,除了一頂黑色思考帽罩頂之外,還有一種關於和平與共好的堅持,關於幸福與夢想的追求,關於真誠和友善的依賴。就像當初艾莎擔心自己的能量太大會傷了人,知性的寫作與感性的寫作,在思考的路上,從來無法切割,最可貴的是前者還是後者,不需有定論,缺少任一個會帶來的影響,卻一定要知道。

 

我這樣教孩子學寫作 談狂想 (給火星人的一封信)

#我這樣教孩子學寫作

#談狂想
#給火星人的一封信

「媽咪,這次的題目很難,我完全不會寫。」

晴晴的老師出了一題「給火星人的一封信」,搭配了課本選文而來,因此一方面是寫作的訓練,一方面也是閱讀主題的延伸,給想像力豐富繪本閱讀很充分的年齡層習作,是令人期待的作業才對,也許狂想式的題目,沒有範圍,固然是自由發揮的好機會,也考驗了小朋友自己限縮主題的能力。

「給火星人的信,總要有個方向,你大概想寫什麼呢?」

週末的早晨,我趕著要出門研習,只能在早餐桌上跟她匆忙地討論。時間有限,頂多能幫助她立意,我這麼問她,一邊把香濃的豆漿再啜一口到嘴裡。

「大概是對火星的好奇吧!」

「那你就問他一堆問題好了,你想到什麼就先在草稿上統統列出來,再挑選一個脈絡。」

晴晴聽完,看看時間,感覺到媽媽的幫忙恐怕也只能到這裡,她就要離開了,於是沒有再多問,然而就在她將信將疑而沉默下來的時候,早餐桌上的猴子插了嘴──
「你可以問他『你結婚了沒,有沒有小孩』!」
晴晴非常生氣地白了弟弟一眼,而且一付要教訓他「閉嘴」的樣子,在我的示意下,才把嘴邊的斥責勉強吞了下去。

其實,小寶說這句話的時候,看起來挺認真的,我不是很能判斷他是天兵懵懂,還是明知無理卻故意來攪局搗亂,因為我還記得他今年過十歲生日的時候,許的生日願望是什麼,一般的十歲小孩的願望多半是玩具或是課業進步,他的願望是:「我希望能娶一個漂亮的老婆」,說不定巨蟹座的十歲小孩看到外星人的時候,的確想問他:「您結婚了沒,你是否有一個漂亮的老婆呢?』」

「晴晴,弟弟也許是胡說八道的,但是他無意間提醒了我們一個挺重要的事。」
晴晴不敢相信我的評斷,而弟弟和爸爸一聞此言都得到鼓勵,準備再提出更多爆笑的問句,全被我攔截──
「晴晴,你給他寫信的那個外星人,你覺得是大人還是小孩?」

晴晴說是小學生。很好。晴晴說她要問他:他要上學嗎?學校有沒有教他們怎麼開飛碟呢,這樣就可以飛到地球一起玩。

有點意思了,我放心地出門。直到我回家的時候,已經過了好幾個小時了,但是晴晴的作文還停留在飛碟訓練課程,我才一進門,她連忙告訴我最近的進度:「媽咪,我覺得我對火星太不瞭解,所以實在無從下筆。」

「你先用電腦搜尋一下火星的資料,讓我把衣服換好。」

我講這句話的時候心情並不平靜,心想:晴晴下次再這麼被動,叫一步動一下,我絕對不要再理會她,讓她自己完篇。人性就是如此,有人可以依賴時就學會依賴,一個作文比賽的時候可以自己完篇的小孩,回家就只想要賴著媽咪寫作。她明明知道自己需要更多客觀的知識引導,卻把草稿擺在一邊,吃吃玩玩看看閒書過了一天。

很快地,晴晴給我她的問題──

「火星人,你好嗎?
火星的溫度很低,你常覺得很冷嗎?火星上是否有高山,高山雄偉嗎?火星上是否有湖泊,湖泊又是什麼顏色的?火星上的日出有朝雲飛舞,天空一片粉紫,也看得到夕陽西下,橘色的晚霞嗎?」

我越看越生氣,明明寫得很好,寫作態度卻是散漫。尤其是問起火星上有沒有日出和夕陽,扣緊「火星人」與「地球人」的共同經驗,看得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人類對天體的好奇是很自然的,宋朝的詞家辛棄疾〈木蘭花慢〉就是世世代代的讀者十分喜愛的代表作,該闕詞都是問句,提出了他對天體的一連串妙問,他沒有寫過「給火星(熒惑?)的信」,但是這一篇「給月亮的信」真的超妙的: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繫?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月亮落下的時候到哪兒去呢?落海之後的月亮怎麼了呢?玉兔不會游泳,和月中會游泳的蟾蜍,都沒事嗎?月亮落海之後,漸漸變薄不圓,莫非是因為整個月球泡水溶化,造成玉兔等等月球居民全數罹難了?

他不只觀察月亮,還知道相關的神話傳說,巧妙地提出了莫名之問。不論他是為了表達什麼而寫,用似是而非問題帶出相關的故事,可以把知識點轉化為生動的提問,還能重新審視月亮的故事,帶來閱讀的樂趣。

雖然晴晴也查到了不少火星的知識,包括戰神的神話傳說,但是晴晴卻覺得更困惑,看起,來她一定要等我回家,找我討論才能繼續,有可能早就處在這個狀態,那就是:對於龐雜的知識,而且是牽涉的科技天文的事物,晴晴不是全然不懂,但是一知半解的她,失去了下筆的核心感受。

「收信的火星人並不存在,讓你很迷惘嗎?」
「對啊,真的很空,沒有感覺。」

「別擔心,你應該用你自己的形象,去做一種投射。想像的基礎其實是寫實。」

我補充說明,讓無力茫然了一整天的晴,頓時感到具體了很多。

最後晴晴寫道:
我住在一個長得像甘藷的小島上,喜歡抱著無尾熊娃娃睡覺,如果你能夠到地球來旅行,我們可以一起上學,我的老師博學又有趣,我們可以一起與她學習這個奇妙的星球上的許多知識,我想:你一定也對它充滿了好奇!就像我們對你的星球───火星充滿好奇一樣。

記得在一本書上看到「最高級的想像是不自由的」,我也常覺得,創意創意,不過是自由發散的狀態,所有讓我們覺得好有創意的事物,其實是把我們自由亂想的創意有效呈現的一種結果,而自由亂想的創意呈現的高下,竟往往取決於古典的訓練。一篇狂想寫作,我和晴晴一起學到了三件事:其一,任何人物要出現在作品當中時,弄清楚對方的「基本條件」,能夠使話題更聚集;其二,相關的知識,是寫想像文章也要儲備的必要基礎;其三,天馬行空還是有馬,《哈利波特》的魁地奇球隊來自真實球隊的描寫,要寫好狂想文章,是從寫具體的人與事來訓練的。

「媽咪,我要寫作文的時候,你可不可以不要去研習?」
大哉問,這個問題身在地球的我還沒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