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忙,但沒有你想像的累——教案發表大時代的小教員手記

0313

#跨領域

#系統思考

本週是輔導學生繁星申請志願卡繳交期限,身為高三導師,下課中午有各種分數組合的曲折故事可以聽,這個禮拜也是一年一度的中學生網站心得寫作比賽報名最後階段,TACO正在幫閱讀班的同學批閱各種題材的閱讀心得,期逢師培中心國際教學論壇的盛會,以及兩個小孩學琴學寫作的關鍵階段,上週二出席新北市海洋計畫校際分享,週四給台北市圖書館館員談行銷術連結閱讀推廣,週六針對跨域教學參與國際教學交流論壇,下週一及週三到台南及新竹與兩校教師討論意象寫作,一邊還在訓練即將成團的第三屆海洋背包客,下週要開始澎湖行程計畫,並開始訓練他們訪談。

每一件事,我都有話要說。朋友一聽到這些,還沒聽我說細節,忍不住關心地問我:玲瑜,你這樣會忙不過來吧?學妹也在臉書說:我覺得那些發表教案的老師,好像很辛苦!

我說:比起很多人,這樣的工作量不是很高的,而且多元多角度的嘗試和磨鍊反而是相對有效的,你相信嗎?

23600078_1449647841800049_2080185626_o

▲與新竹高商熱情的國文教師們和教務主任合影

(一)有時候我們做不出新東西來,也許是我們太專心了

我個人的經驗是一個蛛網的概念。當我們有了延伸,我們會拉進一點點不同的角度,讓原本手中的事情也一起得到微妙的解答。單做一件事很難,但是同時做三件事,反而借東補西,得到有趣的支援與相輔相成的加乘效果。

就拿帶孩子來說,很多人都說,你要發表教案,小孩還那麼小,你怎麼忙得過來。雖然帶孩子忙,我對孩子的成長並不偷懶,然而即便是陪小孩閱讀,都幫了我找到不少教學的點子。例如談《赤壁賦》的時候,我會引用一首英語童謠:

Row, row, row your boat, 划啊划啊划著你的船

Gently down the stream. 輕輕順著溪流而下

Merrily, merrily, merrily, merrily, 快樂地快樂地快樂地快樂地

Life is but a dream. 人生不過是一場夢

如果遇到班上的英文風氣很好的,他們由這首童謠去想像蘇軾:「凌萬頃之茫然」,「羽化而登仙」詮解對讀,別開生面,異常有感。坐在船上,Merrily X 4 ,喜悅、放鬆,搖晃的微妙,總讓人覺得眼前一切不太真實,飛仙般,如夢似幻,LIFE  is just  like  a  dream。

為什麼玲瑜會有科普閱讀的累積?其實是因為海洋教育。為了帶同學唸跨域老師推薦的瑞秋•卡森的《海之濱》,我不會教,去找推薦我的生物老師,生物老師說:我也不會。

第三年了,我現在遇到跨域文章,可以心平氣和用同一個模組巧為應變,帶領同學們學習。

因為把心打開了,我在這方面的閱讀越來越多,又影響到我整理知性散文的寫作指導,與思考術的理論建構。

觀音高中gh

▲與航空城裡觀音高中的老師們分享意象經營,隔年也再到觀音一次,針對海洋背包客的理念與甘苦彼此交流

(二)人們喜歡幫助有夢的人

我愛每一份工作,我必須要說我真的很幸運,很多事情會做出來,中間是很多人拉我一把才有最後的結果,願意一起努力的包括不見得真的搞得清楚你在幹嘛的學生、無條件支持你的熱情家長、雖然很年輕但是跟我一樣小孩明明還很小的行政人員,還有莫名其妙愛著你自稱是粉絲的朋友。他們幫我們拍照,找人,弄錢,整理場地,接送,甚至捐錢,當義工……平凡的我竟然都遇到了。

有一句話說:當你真心想要做一件事的時候,上天總是會派一個人來幫助你。

這句話並不誇張,然後我到最近有更新的體會。當我漸漸有能力幫助別人,我才體悟到這個道理——其實人性是互助的,雖然我們曾經受到過很多冷落、誤解,但是人性還有一個部份是互助的。人喜歡幫助很想要做事情的人,我現在也喜歡幫助想做事的朋友。有人說他的學校互動不好,他的學校的成績很差,但是我聽到這個老師傳達給我的訊息是:他想要做事。多好。當下我油然而生的想法是:我能幫你什麼忙?

最近有個學校來聯絡我,希望我在下午五點到七點去講座,我很痛苦地看看這個時間,但是很快地回覆我可以。為什麼?有人可能覺得我怎麼那麼愛講,其實我是真的想去看看,有誰願意在五點到七點研習,我一定要見見他們。

(三)重視基本功

我曾經前一天接到通知,隔天要做三個小時的分享,還是陌生的題目。我必須爬樓梯也一邊想,盯著小寶有沒有拿好手上的熱湯時也一邊想,到底要怎麼安排漫長的三個小時。在決定主題(遊戲化行銷+閱讀推廣)之後,我完整地空出前一天晚上兩小時的時間,把手上的所有東西都抛掉,重新消化遊戲化行銷的概念。我知道這個安排可能會奏效,很切合這個場子的設定,但是我不能把閱讀素材帶去就好了,我必須有我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例子、自己的補充。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例子、自己的補充之前,我必須完全看懂它在寫什麼。很幸運的我不是第一天關心這個主題,在別的場合我曾被迫關心過電玩遊戲,但是我不是玩家,這一點是我的致命傷,我來談這個東西,抓的是後面的「行銷」兩個字,那使我較有說服力。

另一個的情況發生在電視台突然決定要來訪問,指定要看我文言文教學的某個已發表的教案,但是學生是不會容許你配合電視台重新上一次他們上過的課,我也不希望這樣,因為那樣學生的反應就不會生動,也干擾了教學。所以我必須把那個一樣的教案,想盡辦法,接到正在進行的課程裡面。

遊戲化的課程我們不常進行,一個好的模組原是供人套用的,但是每一篇文本都有一些不同之處,所以後來我決定加上其他的模組,把平常使用多次的思辯樣態用過來,看起來是記者要的教案,但是又扣合新課需要的元素。

學生對於兩套進行方式都曾做過,尤其部份是經常操作,他們很快可以理解。各個組別都能夠到位,盡興完成。記者是政大中文系畢業的敏惠,她從頭至尾認真地上課,非常喜歡,也看得出來這些學生平常上國文課的樣子。

這兩次的經驗告訴我們什麼事?別人看到我們千變萬化,常常出新招,吸引他們的(所謂的他們,不只是聽教案的教師,也包括學生)可能是那些新鮮的東西,但是真正感動他們的是我們的基本功,包括對文本的解讀,對課程的規畫……我平時運用高中階段國小階段圖書資源的經驗,影響我臨場反應,引導館員們思考互動。我在閱讀和寫作課上面的耕耘,不知不覺之間,自己也建立閱讀的習慣,我不熱愛跨域素材,它們只是我的工具,我在短時間之內消化它——切割陌生的素材,自己在腦海建立心智圖,找到文章的盲點,為聽者指出來,並補充我自己的事例,而且,這些都在很短的時間內,高壓的狀態完成。至於學生受訪,用的是他們平時就準備好的思辯能力,記者來的時候,拿出來解文本。

4011

4013

▲與台北市立圖書館的館員們互動,他們熱情的回饋,讓我放下了一顆大石頭,其實臨危受命,還是會害怕哩!

(四)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只是善於歸納

總是有朋友說喜歡討論的時候有我在,我不一定說話,但是他想聽我的意見。「聽你講出來我就覺得很有道理,你就是有一些好的想法。」其實聽人說話,我主要是在幫人整理,我的道理切合他心中想知道的,他才會覺得有感。討論的時候,我喜歡傾聽,勝於發表。與他人討論,我學會聽,這一點影響到我教育學生怎麼訪談——「訪談是聽的藝術!」

這一次的論壇裡,邀請了一位資訊專家,來談中文聽力檢定,令我深有所感。我們常說聽說讀寫,「寫」最難。聽了他的分享,我才領悟其實「聽」其實很難。一個好的訪談,我們都以為是提問的藝術,其實是聽的藝術。聽也是一種重要的素養。在國文教學的思考裡,我其實有這個能力,也可以把它消化給學生。

我在翻轉教學的比賽上奪冠,評審回饋說我很善於掌控課堂氣氛。其實面對陌生的學生,我用的是傾聽的技巧,加上攻擊的態度。抓住對方可能的盲點提問,又適可而止,我不是為了贏他,相反地,當同學回擊時,老師為他喝采。

聽、說、讀、寫問都是我們的專長。我們注意到自己顯性的專長,和隱性的優勢,都使我們得到意外的效果。我把聽的心得,化為帶領訪談的課程的本錢,能夠讓學生學會「聽」,愛上「聽」(聽情緒/聽說明/聽空間裡與他相呼應的訊息),我覺得這堂課應該很有價值。

從另一方面來說,教案是綜合與歸納的能力,讓受訪人發光,讓你的夥伴發光,讓你的素材發光,讓自己成為一個受光體,我們再不夠亮,也有了光芒。

 

(五)發表是因為我們學習,而且不斷在學習

週六中正高中的張青松老師發表的「動物狂歡節」教案,讓人非常享受。我回想到一路以來,音樂在我的教學上,其實也起了一些交會的火花。在從小到現在的教育裡,小時候上的音樂課、美術課、所有的本科和跨科的課程,都是我們跨領域的資源。

一直以來,都是我陪小孩練琴,老公常說,你又不會彈琴,但是你怎麼能陪他練,還聽得出來他哪個音彈錯。其實這是誤會,當我們好不容易挑出一個錯,往後他練琴的時候,只要我們站在旁邊,孩子就會警醒一點彈。有時候,我的專業再幫我一點忙,還能有額外的效果,我說:「小寶,土耳其進行曲的最後,雖然是PP(極弱),但是音符要結實,不能太弱,那是表現隊伍緩緩地走遠,如果你把這幾個PP談得很隨便,聽起來就變成那支隊伍腳很痠走不動了。」

小三的寶原本彈得心煩氣躁,聽我這麼一講,眼睛一亮。鋼琴老師一週一堂課,都得用在音樂素養的細節上,咦,這個老師沒有講,原來如此。小寶決定換個方式,試著把那首子彈得更像一點:「麻,這樣軍隊有精神了嗎?」

當我們同時提取音樂與文學的素養,靠的是當年的教育。玲瑜代替小寶謝謝武林國小合唱團和高中社團的磨練,以及我中小學音樂老師至少六年的陶冶摧殘,再配合國文老師善用比喻與想像的職業病。

上《琵琶行》的時候,每一個文句都有它非常具體的想像,我在班上放一首琵琶名曲的一小段(為了選出它,聽了不知道多少首),學生原本無所預期,到非常震撼,男同學說:呃,老師,你竟然讓我愛上琵琶了。

我把這首樂曲當中最有變化的一個段落取出來,帶他們去聽:這是風聲,他們在騎馬,由於樂曲設計巧妙,容易操作,學生受到吸引。聽完之後,舉一反三,看著課本都立體了。

面對108課綱,很多國文老師都說:當年的社團或跨域的學習經驗,現在好重要。其實不管是社團還是任何課程,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如果把過去學會的拿來應用,是很美好的事,也才不負從前的自己,曾經的苦辣酸甜,滴滴點點。

(六)向外看和向內看,要睜眼看著別人,並且相信我們應該被看見

4021

▲於師大舉辦的國際交流論壇上發表科普閱讀上的教學經驗

週六我在國際教學論壇上發表,題目是科普閱讀,被喻為是「第一線教師很期待的教案」。科普閱讀成為近年國文教學的新議題,玲瑜界定它在國文教學端的意義——它在國文閱讀課中出現,目的並不在於使同學吸收新知,而是讓學生由優異的科普文字,領略新式邏輯表述的標準樣態。大會特別邀請了工程學系的教授親臨該場擔任主持人,展現出國文科回應科普閱讀跨域整合的理性態度,程教授聽完我的分享,非常感慨的說,這不只是為了因應大考的變革,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改變,理工專長的人表述能力一直很缺乏,他們的研究如果有這樣的教學支撐,一定能有很好的提升。

以科普文章作為補充學生學習知性散文的素材的做法,其課堂效果超越我的預期,這是我為什麼決定以這個題目報告的原因。我根據個人觀察提出科普閱讀受到學生歡迎的三個理由:知識點豐富,話題性高,思辨性強。我沒有提倡科普閱讀的企圖,也沒有足夠的立場做這件事,我把「科學體,國文用」六個字,大大地打在螢幕上。我和佳軒親眼目睹過,那篇四千多字的泛科學的文章,學生可以很快消化完,而且發表個人的觀點。我們想看到的是,學生能建立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書寫態度,而非情緒和主觀,有清楚的問題意識和良好的推論能力,簡言之,是系統思考的能力。

在大會上,我簡要說明我如何利用科普文章裡的「主要論述—論點X論據X推論–反面辯論—結論」系統,佐證知性文章的寫作教學,豐富同學怎麼用白話文批判思考的想像。站在一個關心思考教學寫作教學的老師的立場,我們可以這麼說:(長篇)科普文章是批判性邏輯寫作教學的利器,是可以很快讓同學理解和接受的素材,也是思考辯證的具體樣態。

很可惜,我在大會上,只有二十分鐘,只能針對這一面來說,還有太多話我沒有辦法講完,而沒講到的這一半也很重要。

的確,對於將來要唸科學的人來說,學會清楚地表述很重要,在一個班裡面,要唸科學的人是很多的,不過,我們倒過來想,也並不是全部的學生都要唸理工,我必須說:如果要找到訓練學生系統思考寫作的樣板素材,給要唸人文學科的人而言,是不是有更適合的東西?拿科普文章給有人文傾向的人來唸,去學論述,學寫報告,難道不是繞著遠路的迂迴策略?聊備一格,相互輔助很好,過度提高它的意義和功能,則失之偏執。就我個人而言,我的人文邏輯訓練,與科普文章關係甚微,而是從一路以來研讀的人文學術論文裡學來的。

也許有人認為唸論文就是為了做研究?要寫報告做專題才要唸學術論文?為什麼唸論文不是論述模式的學習呢?回想我在知性散文上的體會,科普文章的閱讀經驗與教學經驗絕對有,但是真正打下基礎的,其實是漂亮的學術論文,我喜歡看精彩的論文,閱讀好的論文的樂趣,並不亞於閱讀一篇小說。(也許這樣你會比較明白,為什麼玲瑜的貼文,通常會寫得比較長。)

如果文學遵循「抒情」傳統,但文學批評和文學分析卻是理性的。要說知性論述的架構,至少以下這三個人的知性,應該讓有文學細胞的同學甚至理工生來讀一讀,國文要跨進去科學,捧著《科學人》雜誌學論述模式,不妨讓「科學人」也跨進來國文的領域,瞻仰文學美學史學的抽象思辯之美。

誰的論文讓人讀到熱血沸騰,您想到誰?龔鵬程先生?王夢鷗先生?徐國能學長?我想這個名單應該很長,在此僅提出三位代表,其一,王德威先生,不掉弄書袋,不拖泥帶水,文章的層次形式,如化學分子結構清爽,又如建築結構嚴密,內在的「論述—論點—論據—推論—反面辯論—結論」,大開大闔,清清楚楚,辭彙多姿,丰采迷人;其二是王安祈先生,一篇篇劇作分析,尤其是我很佩服老師評的演員及劇本,大部份還是經常演出的當代戲曲人和作品,但是合情入理,抽絲剝繭,把學者的理論建構的理性和身為觀眾的感性,在文字裡,收放自在,拿捏得恰到好處,受評者心服口服,看的人豁然開朗;其三是呂世浩先生,第一本書的第一回就吸引了我們,張良的故事我們太熟悉了,黃石公的故事簡直會背了,留侯論也翻案得很清楚了,但是他把圯上老人的故事,提出兩個概念:其一是「先」,絕對性地先,才能夠贏得過項羽;其次是「忍」,撿鞋,低,夠低,才能夠找得到出路。所謂的4F省思法則——「 (fact)事實很充沛—(feeling)感受很到位— (find)論點有挖掘—(future)使人有作為」,這一段是再漂亮不過的例子。

01302

▲王德威先生說明「有情的歷史」。文學主「情」,也就是「興」,展現出來是「詩」;可是文學若涵涉至「觀群怨」,屈原之外則有「杜甫」,情就到了萬「物」的格局。抽象的文學觀,在王先生筆下,論點—論述—論據—反面釐—宏觀—微觀,層層打開,原文61頁,幾乎是一篇漂亮的近代文學史,如果在一個班實施,我會請每個人認領三頁,一個一個報告,慢慢讀完。本文我未曾實施,但以別的題材曾帶領同學進行過。

我記得王開府先生在談周朝歷史的人文精神時,講過一句話:在殷商時代,人們恐懼天,但是周朝人敬天,「這是一種進步」,因為「尊敬和愛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我們相信自己有權利愛天,不是恐懼天,而是選擇去愛,這是一種人文精神的抬頭。這個詮釋的方式,讓我對國文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想法,進國文系讓我們學會哲理思考,跟我之前想像的哲理思考不太一樣。此外,這段話也讓我明白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會愛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我認為中文人,學會去「欣賞」科普文章,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我們相信那裡面也有一種美學,這並不是一種臣服或為服務的表現。還有,當我們與跨領域結合的時候,除了讓充滿科學靈魂的新世代去看《本草綱目》還是《夢溪筆談》,覺得那就是國文融合到醫學或科學當中,這當然也算是一種跨領域,但是這是一種工具性的「跨」,把古文視為醫學人了解古代醫學的一種「工具」。然而,究竟科學與國文,誰才是誰的工具,雖然在目前的課綱裡似乎有一種立場,但這件事不是課綱可以幫我們回答的。

(六)重視養生

愛因斯坦有一天充滿感慨和疑惑說:為什麼難題的解答,都是在我刷牙的時候想到。

這個故事並不是要我們多刷牙,如果愛因斯坦一天到晚頻繁地刷牙,應該不會想到更多的發現。它告訴我們的是:偶爾放空一下,會有不同的收穫。

沒有時間的我,週末的時候,常跟家人說:「要等我忙完,我永遠忙不完。出去走走吧。」我平時陪孩子上才藝班,每個週末一定帶孩子爬山運動練身體,實在太忙,就上班時多爬一點樓梯,還能遇到更多同事。很多的想法,也是在走路的時候想到的。

 

結語

像我這樣什麼都想發表一點意見的人,有人說很博學的人,適合做什麼工作呢?答案是:108課綱下,有兩個小孩的國文老師。

writeandproud

畫面構成:陳盈州(我寫作,我驕傲)

OLYMPUS DIGITAL CAMERA
OLYMPUS DIGITAL CAMERA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