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黑特聯播節目單

2021冬季場–google meet 線上分享+youtube 直播

2021/12/04 (六) 晚間8:00-9:30

2021/12/11 (六)晚間8:00-9:30 

2021/12/18(六)晚間8:00-9:30

報名開始:2021/11/01

2021秋季場(已結束)(回播連結如下)

8/24(二)

文學VS.電影的思變與思辨—從「鏡夢與浮花–張愛玲小說的電影閱讀」談蒙太奇  家齊高中 呂覲芬

性別思變/性別思辨—從《琉璃瓦》談性別自我認知  師大附中  黃麗禎

https://youtu.be/UcFctdVXtkA(現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uNC9fh2To8&t=3386s(菁華版)

 

8/26(四)

大開腦洞的思辨與寫作  葉思

古文中的氣候變遷與環境變化:裨海紀遊X鹿港乘桴記  苗栗高中 黃琇苓

https://youtu.be/uK2AeBs1C-8(現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HJbTcymFs(菁華版)

 

8/28(六)

晚間8:00-8:30棋思弈想:棋弈遊戲中的思辨教育  名人祈聖兒童棋院院長 張惇為

晚間8:40-9:10不思量自然忘:天下雜誌為什麼在2021要回頭說台灣四十年  天下雜誌前出版部副總編 陳世斌

https://youtu.be/e6dC-ToBbV4(現場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ow8f-vfJfI(菁華版)

 

 

五分鐘看完《斜槓青年》–Taco書摘

以下的內容都是我親自的打字摘錄,不知道有沒有侵權。敬請告知。

儘管從生物的角度上,人類與非洲大猩猩的差異不大,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人類擁有了獨特的心智。也因此對人類來說,僅僅生存、繁衍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有活下去的理由。德國哲學家尼采說:「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麼都能忍受。」

 

大自然並未賦予人類生命特殊的意義,人類對於生命的意義卻有股強烈的渴望。(p23-24)

 

當我們發自內心地想做一件事時,這件事本身就是目的,我們去做,不是為了得到報酬或獎賞,而是在做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樂趣……例如我們喜歡打電動、運動,不是為了獲得獎賞,而是我們從中得到挑戰和成就感……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工作本身,而在於工作背後的動力。我們以為自己討厭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p29)

 

Google、Facebook、小米等公司都已將大部分的主動權交給了員工。這些公司有著非常扁平的組織架構,在這裡被管理的是專案,而不是人,因為每個人都有強大的自我驅動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的公司甚至賦予員工極大的創新空間,鼓勵公司內創業,只要你的想法被證明是有潛力的,就能向公司申請資金,自行組織團隊。(p30)

 

毫無疑問,人工智慧的發展必然將人類從枯燥的生產活動中解放。如果有一天智慧型機器人成為世界的主要生產者,那麼人類說不定將不再投入太多時間生產,只需扮演消費者的角色。若真是如此,那麼每個人將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我們不再只是工作的機器,而有可能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我們能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以及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人類的終極生活方式會是什麼呢?(p38)

 

對於沒有太多社會資源、名校學歷或豐富經驗,卻有熱情、實力、敢拚敢闖的普通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時代了。只要你有前瞻性的眼光,能把握時代的脈搏和趨勢、及時發現市場新的需要和機會,資源就會向你湧來。更振奮人心的是,這些現象在在表明,個人的成功將不再依附於企業才能獲得,而是由市場直接決定。(p46)

 

「人人都是自媒體」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資訊自由同時也意味著資訊氾濫,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內容生產過程有時不夠嚴謹,導玫偏頗的言論及假新聞氾濫,加上資訊過於分散而導玫了更嚴重的資訊不對稱結果。無論如何,媒體去中心化的趨勢是無法逆轉的,於是可以預見的是,資訊的氾濫將使優質的原創內容尤顯珍貴……最終能脫穎而出的,必定是那擁有原創能力、嚴格把關內容品質的專家和團隊。p48

 

調動他人之力來幫助自己完成任務,是最常見的槓桿工具。獲得這種權力的方式有兩種:雇傭或激勵。前者是一種管理,後者則意謂著領導。

我們經常將領導者和管理者混為一談,儘管領導力是成為優秀管理者的必要條件,但兩者之間並不能完全畫上等號,因為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有優秀的領導力;而一個擁有領導力的人也不一定處在管理者的位置。管理者擁有的管理和決策權須被更高權威所賦予,而領導者的權力則是因為其個人魅力受追隨者所賦予。p56

 

寓言中,僅僅依靠人生中很小的片段來判斷整個人生的價值是危險的,富翁與漁夫之間的差別在於,富翁擁有「選擇」的權利,也使得他的人生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最後,寓言也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財富創造的工程。公司的存在讓很多人合作,提高效率和產量,讓更多人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買魚,而這些額外的收入和利潤就是創造價值後的其中一個結果。p62

 

走向財務自由的過程,就是一個努力將主動收入和知識、技能資本化,然後通過這些資本獲得持續穩定且不斷增加的被動收入的過程。p73

 

消費者也越發成熟理性,他們開始對「免費」、「抽獎」和各種「勵志」產生免疫力,並願意為真正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付費。因此,即使一些庸俗手法能短暫帶來關注度,也不過是曇花一現。p78

 

十一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狗實驗,只要蜂鳴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習得性失助—意為人們在先前經歷中,發現努力很久卻始終無法達到預期效果,於是便形成一種「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結果」的消極,並因此處在一種對現實感到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即便之後置身於有機會改變結果的新環境中,也不再選擇嘗試。p89

 

十二

「一萬小時定律」和「十年定律」的研究都屬於「認知複雜度」較低的活動,例如鋼琴、象棋、舞蹈或體育等競技……「認知複雜度」較高的活動,例如行銷、管理、產品設計等等,作用就十分有限。p99

 

十三

我的人文導師在課堂上講到基因與進化時說:「生物進化過程中,能成功留下來的永遠都是那些能夠準確反映環境的基因。」p103

 

十四

倖存者偏差—我們所看到的都是被過濾後的案例。「創業失敗是必然,成功才是偶然。」p118

 

十五

極需靈感和創意的工作,在焦慮緊張的情況下是無法完成的。p121

 

十六 一千個鐵粉理論

魅力就是社群網路世界中的貴金屬……真正的魅力一定源於思想和精神,並且能帶給人們啟發和激勵。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布魯克斯在著作《社會性動物》中認為:「如果說人類的表層思維渴求地位、金錢和喝采,那麼深層思維則渴求和諧和關愛。」因此無論人類有多少欲望,我們內心深處真正渴望的永遠都是使人積極向上、讓世界變得美好的事物。p197

 

十七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賽門.西奈克是暢銷書《先問,為什麼?啟動你的感召領導力》的作者,他觀察到許偉大的領袖在思想、行為和溝通方式上與常人極不相同,不管做什麼,都堅持以「為什麼」作為出發點,從不操控、而是激勵身邊的人們,使人們發自內心追隨自己。

 

十八

西奈克「黃金圈法則」(由內而外:What How Why),思維模式處在最外層的人,他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很少思考怎麼做會更好;處在中間層的人知道怎麼做能更順利完成任務和目標,卻很少思考這麼做的原因;而處在最核心的總在問「為什麼」,他們擁有內在動機,能自我激勵,而只有這樣的人才可能成為偉大的領導者,激勵並影響身邊的人。p198

 

十九

閱讀、思考與寫作是三件相輔相成的事:閱讀帶給思考源源不絕的素材和靈感;思考反過來促進了閱讀;寫作幫助我們清晰思考,並將片段資訊邏輯和系統化,同時傳播思考的結論。p199

 

這麼說也許得罪了所有草根翻轉的前輩和小粉,但是這樣的評語其實無損於他們的價值——當學思達等理論初問世的時候,理論並未完全建制完成。這並無可厚非,因為人類的行為不一定要在理論圓熟後才可以操作,教育也是,教育理論是另一門專業的領域,張輝誠等人他們未必一定要是教育理論專家,但是可以是超棒的教育家。

 

我在看到《斜槓青年》這本書的書名時,說實話,我一點兒也沒有興趣,因為這麼新鮮又熱門的議題,我認為是適合實踐但不必深究的。如果書裡面是教年輕人怎麼成為一個多職者(斜槓指的是英文的slash,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第一次提出這個概念),那麼這是一本後設的書,也就是把成功的斜槓青年的故事,整理出一些共通點來。這才是當下一本暢銷書的基本姿態:實用,馬上可以看到效果。

 

當我看完這本書的第一章,我發現我錯了,也完全嚇壞了,我決定一定要告訴我的朋友們,這本書,真是對眼前這個時代,以及要面對馬上要來臨的新紀元的下一代,一本非常重要的思想書。不想當斜槓青年的,也非常值得好好讀讀這本書,跟著作者一起宏觀地思考一次。

 

我個人認為,《斜槓青年》要陳述的是一個觀念:夢幻的「工作」可能只是我們很願意做的事。關鍵是「很願意」三個字。我很喜歡這一段話——

 

「例如我們喜歡打電動、運動,不是為了獲得獎賞,而是我們從中得到挑戰和成就感……由此可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工作本身,而在於工作背後的動力。我們以為自己討厭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

 

像遊戲一樣工作著?這個說法太夢幻了,你能想像自己每天一旦開始工作,就像宣布開始玩遊戲一樣瘋狂?

 

我更喜歡作者引用了西奈克的「黃金圈法則」:

 

「西奈克「黃金圈法則」(由內而外:What How Why),思維模式處在最外層的人,他們知道自己要做什麼(What),但很少思考怎麼做會更好(How);處在中間層的人知道怎麼做能更順利完成任務和目標,卻很少思考這麼做的原因(Why);而處在最核心的總在問「為什麼」,他們擁有內在動機,能自我激勵……」

 

西奈克「黃金圈法則」近來受到很多談寫作術的老師所引用,但是它的奧義並不是寫作架構,而是在提醒我們:能夠常常不只是想到what、想到how,還能一直想著why的人,他們是擁有內在動機,能夠自我激勵,最後將成為能夠影響他人的人。

 

這解決了我長久以來的一個小小的困惑,我看到很多朋友,平日研習,假日研習,究竟他們怎麼能夠這樣充滿動能,樂此不疲?他們正是在教室裡面看到現狀,然後心中有why的人,「心中有why」這件事給他們一股強大的動力,越多的研習,滿足了他們內心的why,但是他們還會不斷產生一個新的why,生生不息,激勵著他們自己。

 

有人說這是一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身為一個老師,長期面對年輕人,原本我是高度認同的,看了這本書,轉換了我的思考:未來的社會會更趨向一個內在動力的世代,身為一個老師應該要思考的是:怎麼去幫助我們的學生,在最不受干擾的情況下,為了內在動力做事。不久的未來,教育的核心可能變成是生活教育和團隊合作的能力(根據這本書來說,是小型的團隊),除此之外,不必太認真,不必太為他們擔憂,他偷偷在桌子底下瘋狂地玩的那些,會教他學會外文、學會溝通、學會跨域,有的是學會修理和建造,有的是學會醫好一個生命…………因為他對那些事,會有一個接一個的why。

 

墨力全開長文閱讀專題五:有一種題型叫對立與激化

【墨力全開專題】有一種題型叫:對立與激化

 

最近在瘋撩妹,你最想聽哪個古人「撩」動你的芳心?

 

想聽平時道貌岸然、口拙心愚的他,只因見到你,而由衷發出一句情話?

還是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高手,天天討你歡心,讓你的心一直漂浮在偶像劇般的情節裡,宛如遇到王子的公主?

 

古人撩妹,內容沒有留下來,現代人幫他們kuso改造,不過,孔門的弟子端木賜,也就是子貢,「撩」人的內容倒是被人保留下來,而且子貢撩的還是男人,田常、夫差、句踐,都是野心勃勃的真男人,子貢撩動一個不足奇,他見一個撩一個,每到一個國家,對方都不討厭他,甚至渴望、期盼、感恩他的到來。而這一撩再撩,把春秋晚期的歷史整個改寫。

boy2-001

 

《史記》的〈仲尼弟子列傳〉用將近一千八百字(1795字),細膩撰寫了子貢「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的外交辭令,順序是齊→吳→越→吳→晉。雖然只有四個國家,但吳國去了兩次,算起來每次遊說,司馬遷平均用了350字左右。今年的指考28-32題,就引用了太史公原文的一部份作為題幹,也就是最前面說服齊國的權臣田常的那一段,共527字,與後世王安石讀子貢的心得對讀。

exam107

 

附帶一提的是,王安石看的是1759字的版本,同學們看到的是527字的節錄本,命題設計者用心良苦,527字大致可以看到子貢的策略,與看完完整版後的心得對讀,尚能具體理解王安石為什麼會有那樣的感慨,但是,子貢這一兩句話再漂亮,很難讓我不連想到他分明就是騙田常不要打魯國,田常也就這樣信了,會讓我們看小了子貢和田常的格局。子貢的氣魄,和王安石的感慨,1759字的版本看來一目了然。很多同學怕長文閱讀,Taco老師認為,文言文也好,白話文也好,如果有同學老覺得「出題老師想的跟我想的總是不一樣」,有可能其實是誤會了。如果你看過全文,就發現文言文寫的其實很白話。摘句節錄,以管窺豹,只可「見一斑」,一知半解,瞎子摸象,勞而無功,還寃枉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好,若是整篇文章耐心看看,來龍去脈聽一遍,事情始末,清清楚楚。文言文很難嗎?你也許會很震撼,因為你竟看到欲霸不能。

 

讓我們回到子貢周旋於眾男子之間撩撥一池春水的話題。子貢,身為孔子的學生,聽到孔子說:「齊國要攻打魯國,不忍心看父母之國滅亡」,他若不能像墨子一樣,做個小模型匆匆到發動戰爭的國家,演示一下戰略問題,說服公輸般撤銷雲梯,倒無可厚非,但理應該動用自己的巧舌,找個幫手,用儒家的德治理想來解決問題,可是子貢那一番精彩絕倫的辭令,竟然完全是極盡分化之能事——他挑起齊國、晉國、吳國、越國的欲望,讓他們或進或退、掀動戰爭,讓春秋晚期的國際局勢產生滔天巨變,最後達到忽略魯國的目的。《史記》上這麼總結歸納他這次的行動——

 

「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子貢把一個魯國的問題,繞了一圈來解決。晉國和越國賺到,被「破」被「亂」的吳國和齊國就無辜倒霉了。王安石的不解正在於此——孔子不是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子貢不希望魯國被滅,卻害慘了其中幾個國家。這樣公平不公平?

 

我不是男人,但是歷史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男人也怕撩,也對那些包裹著厚厚一層糖衣的話,沒有辦法拒絕。明明大家都知道子貢他那麼愛他的老師,只是來跟我玩玩的,可是人心就是脆弱,男人、女人,一樣傻。

 

我們不必再細述呂世浩先生的見解——我們看歷史的時候常常會覺得:那些國君難道看不出來誰是忠臣誰是佞臣嗎?為什麼有些話他就會很無腦地聽進去呢?那是因為他們內心有欲望。一旦有慾望,人就不能很理智地下判斷,選擇眼前的利益,讓投機者有縫可鑽。

 

看看這些被「撩」的國君,為了一個盡忠於魯國的子貢,甚至賠上了自己的國家,他們不笨,只是沒想到算計算計,算不過子貢。

 

子貢的強讓我們想到《紅樓夢》裡王熙鳳的壞,她為了解決尤二姐的小三事件,是那麼大費周章:先演出疼愛尤二姐的戲碼,演得又是笑又是淚的,然後把尤二姐接進榮國府,接著找張華父子敗壞尤二的名聲,再和秋桐交好,使用秋桐,把新的女人扯進這個局,終於讓尤二姐淒涼痛苦,自殺以終。種種厲害的手段,放在國際上,是外交,放在家族裡,就是犀利人妻。對一個弱女子,如此殘忍無良,明明是已經到手的獵物,非把它欺凌玩到見血的原始暴力,那只是出於對賈璉的愛和佔有嗎?

 

子貢為了救國,上演了這樣一齣精彩絕倫的經典大戲,我們佩服子貢的口才,但那些戰爭中的炮灰百姓,他想過他們嗎?也許你要說:子貢不出,他們會更和平嗎?但是,子貢此次四處拜訪的目的,的確不為了和平,只為了魯國一國之私利。

 

子貢撩男,王熙鳳撩女,他們「撩」了某人,卻是為了讓某人和某人對立起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在任何一個時代,我們都知道,即便是在現代,那些霸凌班上邊緣人的學生,有的人的心機手段,也是這樣教人肅然起敬,又不寒而慄。

 

看看這些對立與激化的歷史故事或是經典小說裡的橋段,我覺得很累很無奈,寧願多看一兩眼kuso的古人情話,告訴我們——子貢撩四國國君,原來都是為了救魯國的一個「她」;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的女孩,和富而無驕的女孩,我該選哪個好呢?」這樣實在是舒服多了。

boy1

 

可是回到文本,卻不得不說,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學問,在這麼負面的元素當中,存在著一點很有力的啟發:有時候,為了和諧,我們必須學會吵架;為了止戰,我們必須學會興戰;為了溫柔,我們必須學會殘忍。否則,情況可能會非常僵固。

 

我們都是平凡的小人物,沒有龐大的家業讓我們興風作浪,沒有一個時代讓我們縱橫捭闔,但我們常常仍需要上述那些人的主見和行動力。有時候我們不敢找人把話說開,不敢不當一個OK小姐,只喜歡找自己的同溫層哭訴,尤其是中學生,常在面對某些公眾議題時,隔靴搔癢,沒有一絲霸氣,我們多看看一些的可敬的狠角色,會有一些成長。尤其自己如果沒有一點點霸氣,我們也容易犯了跟風隨浪,人云亦云的毛病。所謂的獨立的思考,跟內在的性情作風也有關係。

 

當老師請你對一個議題提出自己的看法,請想想這些故事,並且照以下所言這麼做,它會為我們打開一個全新的視野——

 

  1. 選擇一個立場,為了這個立場,提出明確的愛恨只有鮮明的愛恨,才能把其中一個立場挖掘到極致,當你不喜歡輸,才會拚了命地贏。有人說看球賽就是這個道理,當我們覺得兩個棒球隊都不錯的時候(例如看日本對韓國),會看到睡著(比較不痛不癢);相反地,如果其中一個球隊是你支持的球隊(例如中華對日本),你就會變得眼睛很雪亮——當我們選定了鮮明的立場,才能看到此方和彼方的很多細節。
  2. 為了你的立場提出具體的剖析沒有任何一個事件是單一的,影響它的「人」、「事」、「時」、「地」、「物」各有哪些?這些環節的輕重次序是什麼?我們的立足點在哪?機會在哪?限制在哪?(他們的弱點在哪?我們的弱點又在哪?)應該從哪些地方著手,近中遠程的步驟又是哪些?
  3. 對不同的對象,提出不同的說詞:說服閱卷的老師和評審是表達課最基本的練習,不要自命清高覺得自己的創作為什麼不能自己說了算;其實,如果只學會說服閱卷老師是不夠的。你提出的說詞,終有一天要八面玲瓏,面面俱到,才能發揮巨大的影響力,那麼,影響一群善良的閱卷老師,你的策略是什麼?古代的典律,清楚的架構,亮眼的修辭技巧…..你想過這些了,那很好,走出校園之後,這些還是管用,但是還不夠……

 

今天的題目,感謝學科中心電子報第142期所徵引,由臺南女中劉姿吟老師所設計——你認為《金瓶梅》是一本淫書?試著做做看吧!

book-001

 

【討論議題】

  1. 甲文中,提到《金瓶梅》的主要內容包括哪些層面?
  2. 蔣勳說:「對人性的無知才是一個人變壞的肇因。」你認為他為什麼要這麼說?(由的道德內在著眼)
  3. 劉大杰說:「由於《金瓶梅》在性慾上作了過於誇張的不真實的穢褻的描寫,使讀者容易忽略書中的真正意義,而容易使讀者受到它不健康一面的影響。」你認為(一般的成年)讀者可以像劉大杰先生一樣,辨認出書中的性事做了過於誇張的描寫嗎?如果讀者可以分辨得出來,還是會受到它不健康的影響嗎?(由的認知能力著眼)
  4. 同樣是《水滸傳》,有人覺得《水滸》諱盜,有人覺得:「少不讀《水滸》」,張潮《幽夢影》卻說:「水滸傳是一部怒書,西遊記是一部悟書,金瓶梅是一部哀書。」乙文中提到:「《金瓶梅》是一本愈讀愈虛無、蒼涼的一本書。」究竟一本書的精神內涵,可以同時包含正反兩面嗎?讀者會看到正面的內涵還是看到反面的內涵,究竟取決在怎樣的閱讀態度上呢?(配合課本所學,綜合思考)

 

墨力全開長文閱讀專題四 有一種題型叫:情境遷移

 

 

【高中閱讀寫作長文閱讀四】

#有一種題型叫:情境遷移

#老師的說話

 

本期原題為「屈原哭笑不得.杜麗娘笑中帶淚:我讀洋洋老師「一句話讓國文課變無聊」有感」。

 

一個國文老師,如果要把課本上的東西講好,尤其是文言文的課文,「情境遷移」是很必要的手法。什麼是「情境遷移」?就是將古代的東西,折合到現代的情境,理解主角為什麼會那麼做,想像主角的處境與心境,以及相關的反應。

 

跨時空的情境假設,有時候會讓我們覺得古書裡的邏輯很奇怪,書上正經八百的學問變成了笑點,成為我們能消遣古人的時刻。例如我們講到廉頗(〈與陳伯之書〉),總要提到他晚年在魏國無兵可帶、無官可做,趙王派使者去找他復出這一段。使者因為受到收買,回國跟趙王報告時,就偽造了廉頗「一飯三遺矢(屎尿)」(吃一頓飯的時間內,上了三次廁所)的病症,讓趙王覺得廉頗老了,無法再帶兵了。

 

趙王為什麼不想想,說不定他只不過多吃了幾片西瓜,才會多尿了幾次,這樣測試一個將軍的膀胱怎麼會準呢?

 

有時候情境的遷移,會特別讓我們感覺古人太麻煩太辛苦,也可以產生一種奇特的趣味性。例如關公在徐州與劉備張飛失散了,為了找到兄長和義弟,歷盡多少人性時刻,換成現在的場景,關公只消打個打個手機,問了一下:大哥,你們在哪裡?劉備就會回答他,不好意思剛剛手機沒電了,我們在哪裡哪裡。少了失去對方下落的這一段煎熬,原來的豪氣干雲、義薄雲天的承諾和堅持,一堆橋段都沒搭子了……老師上課若是不要太嚴肅,學生想不聽課也很難,就算下節課要考試,再怎麼低頭抱佛腳,也忍不住順著話題跟著老師玩一下:翼德,我們要記得帶行動電源。

32458503_2131564490193512_6191598478519435264_n

▲網紅陳洋洋消遣高中國文課本中的名篇,令人忍俊不禁

 

但是更多時候,情境的遷移應該是出於對古人的一種尊重,是身為教學者必要的修養,因為我們教學的素材是都發生在課堂外,而我們要教育的對象是在教室內;我們所談論的事情雖然都是亙古不變的道理,但是學生卻活在21世紀的結界,我們必須帶著他們此際此刻的心靈與文本對話,良好的情境遷移才能夠使教學更具行為啟發,但是,所謂的良好的情境遷移,不只是表面的人事物的嫁接而已,它需要教學者自己對文本正確而深入的認知及理解,再加上一定的轉換和應用能力,讓經典的文本得到新的觀看角度,激發出特殊的魅力。

 

 

課堂中進行的遷移可以分為三方面——

1.語言遷移:將文言翻譯成學生習慣的語言,也就是白話文

2.情境遷移:將古人的處境轉換到學生可能遭遇到的情境

3.能力遷移:運用古典的文本,激發出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古人的情境究竟奇怪不奇怪,考驗著解讀者「情境遷移」的能力,把它搞笑,把它合理化,都是功力。

kuso

▲桃園三結義kuso版堪稱一絕(「是你說要比顏值的啊」)

 

就以高中課堂上,著名難教的經典名著《牡丹亭》來說,有時候我也會覺得好累,不想太嚴肅地分析文本,而選擇在課堂上放輕鬆,站在學生的立場「酸」一下課本裡的人,那幾節課的空氣就會清新多了——

 

杜麗娘自以為好美,沒有人來愛我實在太可憐了,寂寞芳心麗娘單身日記開始……單身日記第一篇~~單身日記完結篇~~

 

再結合班上同學的名字,「像某某就一定很了解,他早上梳頭髮的時候常常都會想要摔鏡子,厚,誰啊怎麼會長那麼帥,太帥了太帥了,我受不了啦,摔……」

 

在同學青春的笑聲中,很快樂地幾堂課也就過了。

 

很多老師不想放棄這樣用這個文本好好談一個女子的愛情和性,細膩地分析杜麗娘受到的權威管教和禮教束縛,進而產生「對青春意識的自覺」,可是現代的少女少男,活在後髮禁後服儀時代,對於自己的青春實在太有自覺了,談情說愛的空間也很自由奔放,該怎麼認真地分析湯顯祖的遊園驚夢給同學聽,又讓他們不覺得沉重,不讓現代的同學,只從歷史意義上去歌頌湯顯祖「至情觀」的時代意義,停留在那種「懂」是理性的理解……而是讓同學感同身受,以良好的情境遷移技巧,讓學生感動,而得到更多領悟。好好教,同學還是可能會笑,但是有時候會哭,還會來問問題。身為老師,要的應該還有這些,不只是哄堂大笑而已。不是嗎?

 

 

一、情境遷移原則一:尋找文本的內在脈絡

 

我請同學想一想「遊」這個字,我們學過什麼「遊」?同學說:〈始得西山宴遊記〉、〈晚遊六橋待月記〉、〈遊褒禪山記〉。

 

每一個「遊」,都包含一個路線,我先示範〈始得西山宴遊記〉的「遊」,其路線大體上是這樣的:

 

居是州→(漫漫而遊→回家)*N→法華山→回家→西山→回家S__36069383

S__36069381 S__36069382

接著,我請他們先圈出這一課的地點名詞,以「地點卡」的方式,組合在黑板上時,

 

接著我請他們去猜想,這一趟「遊」,對杜麗娘有什麼意義?光從表面上看來,這是一個正常花園的零星風景,但是我告訴同學們,這一趟遊花園行動後,接著的一場戲,就是女主角夢見男主角出現與她在這一座花園裡面交媾。

 

這麼有名的橋段,高中生很多人還是沒聽說過。「真的哦,厚,好會哦。」男同學反映特別大,「真的嗎?」他們以為我在開玩笑。

9274912216_49fb68afbd_b

006alwFZzy73y6SIwKt01

▲有人甚至謔稱,〈驚夢〉美妙的舞蹈,難道不是在演出柳杜兩人各種做愛的體位?

 

「你們不妨想一想,為什麼遊花園之後會讓她感到難受,然後連結到「做愛」的情節?你們在看這個花園的時候,不要呆呆地把它當作一個廢棄的花園,說白話一點,這一座漂亮花園,你可以想像是杜麗娘的身體。當一個女生發育了之後,她會感覺到自己變得成熟嫵媚了,該凸該翹的都有了,但是擺放在一個沒有觀眾的地方,那是很痛苦荒謬的。

 

二、情境遷移原則二:觀照自我

 

其實你們有杜麗娘的壓抑。真的。

 

你想想:如果你買了最好的球鞋、買了很貴的包包、買一顆有牌子的好球,但是只能放在鞋櫃衣櫃裡面,自己沒事拿出來看看可以,但不能穿出去;將來你們大了,如果有錢買一台賓士,賓士車就是拿來享受,如果只能放在車庫沒事擦得很亮要幹嘛?杜麗娘知道自己很漂亮、才學、家世、性格,在愛情的世界裡都會是一個讓男人神魂顛倒的人,她是一台性能夢幻的超跑,但是一直放車庫裡,沒有開出來。

 

所以她去遊花園時,她看到另一個名牌,跟她一樣不可以開放,沒有人知道。你說她心裡怎麼想?

 

你說你不懂什麼是禮教。

 

那你妹妹上一次出門約會時,明明穿了一件超短褲,為什麼出門前要對著鏡子,把短褲拉了又拉。她在掙扎什麼?

爸爸說:「女兒呀,你的褲子會不會太短了?」

身為哥哥的你說:「很好看啦,可以去了啦!」

那麼你就是那個說:「小姐你今日穿戴得好!」的春香啊!杜麗娘有些害羞,自問著「怎便把全身現」,而春香,鼓勵她出門——真的很好看啦,走嘛!

 

禮教是無形的,而且並不是專屬於某個時代,它是社會上的一種共同觀看的方式。大家認為這樣的行為是好的,就會形成一種規矩,杜麗娘的爸爸站在這個立場教導孩子規矩。禮教的衝突是內在的,不見得完全來自他的父親。

 

三、情境遷移的第三招:大量的古古對讀和古今對讀

 

有的課本安排上《牡丹亭》前面有白樸的作品,在講解白樸時,會介紹《墻頭馬上》這一部經典作品打好基礎。《墻頭馬上》描述的是一個大膽的愛情故事。少女李千金站在墻頭,與墻外的男子對談投機,當晚就約她在後花園私會,後來與男子裴少俊私奔,到裴家定居。

 

在上〈游園〉時我就請他們對照一下「李千金」和「杜麗娘」這兩個人。太奔放的是誰?其實兩人對愛情,都非常渴望,都非常奔放,但是杜麗娘在禮教的這一邊,而李千金,在禮教那另一邊。

 

你說:「老師,杜寶又沒有不許她婚配,她為什麼不能等一等?感覺很猴急。」

 

同學說到一個很有意思的關鍵字:「等」。你們把「等」想得這麼簡單,有可能因為你們根本不太知道「等」的感覺。你們的時代,連等個公車,等個紅綠燈,它都會顯示出你必須要等幾秒鐘車會到。你們等放榜,早就知道幾點幾分要放榜,那哪裡是「等」?

 

真正的「等」是沒有底的。

 

有一首英文老歌,歌詞是這樣的——

 

When I was young I’d listen to the radio

當我年輕時 我常聽收音機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

等待我最喜愛的歌曲

When they played I’d sing along

播出時就跟著哼唱

It made me smile

那使我非常快樂

 

這首歌簡直就是太神奇了,這不過是1973年的歌,距離現在才45年,但是歌詞裡說的情境我們已經很難理解的世界。

 

老師們都活在那樣的時代過(驕傲臉),有一些很喜歡的歌,我們沒有去買唱片,只好等收音機播,等等等,今天沒有放,就等明天,等等等。

 

後來有了點播制度,就比較好等了嗎?還是要排很長的隊,終於終於終於有一天真的播了你想要點給別人的好歌,一定會興奮地大叫,高興到跳起來。

 

為了聽一首好歌,竟然如此的坎坷和煎熬。實在是一個太無聊太遜咖的時代了。mp3灌一灌幾千首,要哪首就哪首嘛!所以我們不可以隨便地想像杜麗娘為什麼不甘願一點等她老爸幫她安排,為什麼那麼心急,明明她還非常年輕,就已經自己貼上敗犬標籤,邏輯不通。相反地,她難過的是:我只想知道某一件事,誰能夠明明白白地告訴我,揭曉的日子是哪一天?

 

如果考試的結果要三年後還是十年後才會放榜,聯招會說,在放榜之前你就乖乖地等就對了嘛!

 

四、情境遷移的第三招:補足情境做還原

 

有時候,文本中還沒有說清楚的,讀者應協助作者,豐富原作的意涵。

 

「可知我一生愛好是天然」這句話很有現代感,很具思辨性,可惜原著只有一句,不小心就略過了。

 

在這句話當中,她承認她重視外在美,可是不希望有人批判她不重視內在美。因此她宣告:我雖然很會打扮,但是不能跟某一些很會打扮的外貌協會會員畫等號。外貌協會會員有什麼不好?這點在杜麗娘心裡很雪亮。這實在是一個很哲學的議題。有些人重視外表,欠缺內在的修為,只是俗氣。那不是杜麗娘呀!

 

杜麗娘這種女生,通常很難搞,她們等待一份溫柔,當她真的覺得被了解和被疼惜,一個聰明優秀的女人就會願意收起天線,變成一個美好溫順的小女人,變得好低好低,從此甘甘願願——

 

甚至她不想只是等,還想去找。這就豔了。

 

每次看〈遊園驚夢〉,尤其看到後面的〈尋夢〉,我都忍不住覺得:這女人太懂愛了。

 

為什麼大家喜歡看韓劇,常常看到什麼總裁紈袴子弟在愛情裡一寸寸被收服,尤其是看到醜醜的女主角被抱得緊緊的時候,心裡覺得好空虛。〈驚夢〉的「揀名門一例一例神仙眷」正是這種空虛感。

 

為什麼春香說到「鶯燕」時,杜麗娘好像有點煩躁地說:「提她作甚?」因為春香要杜麗娘看「鶯燕」,恰好提到她心中最敏感的話題,難怪她不想聽,要春香別說了。

 

總而言之,一位國文老師要進行文言教學,除了人事時地物的還原,例如講〈醉翁亭記〉時,讓同學看到醉翁亭的照片,或是談柳宗元時,讓同學清楚他的生平,「情境遷移」是文言教學的本質。讓同學經過這堂課之後,能夠正確地「語言遷移」、妥當地「情境遷移」(將古人的處境轉換到學生可能遭遇到的情境)、甚至達到良好「能力遷移」(運用古典的文本,激發出學生帶得走的能力),文言的教學才算完備。

 

依前所述,「情境遷移」式的題目,可能提出一個情境,請同學要仿寫,提出個人的經驗,我認為要留意幾件事,長期地訓練——

 

一、尋找文本的內在脈絡:抓出文本的布局,思索文本方向。

二、對照自我:能觀照自我的思想感情,才能真正了解古人。

三、大量的古古對讀和古今對讀:古古對讀與古今對讀,看到同中之異,精準比對出文本的意涵。

四、補足情境以還原情境:合理地想像

 

能讀到這裡的同學和老師辛苦了,還好,今天的題文,Taco選的是一首詩。

 

Taco老師在晟景出版社的新書《漸進式閱讀滿分訓練》自命了一道題,希望同學以陶淵明的〈讀山海經〉為素材,以「那一天,我宅在家」為題,寫作一篇文章——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衆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

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雖然是晉朝的詩,但是透過情境遷移的技巧,我們可以把詩的內容飽滿地還原,並且進一步,遷移重現到我們的人生來,產生動態的體會。近年來流行VR 和AR的虛擬實境,善於情境遷移的心靈,能夠讓古代情境歷歷在目,甚至同時出入兩個時空,進行古今的對話。如果受到好的情境遷移訓練,我相信,那樣的人才製作出的AR和VR,一定會更令人震撼!

本詩利用14句的篇幅,寫了一幅鄉間的風景,再用兩句寫出讀書的活動。全詩的脈絡,以景為主體,以自在的精神為核心。這首詩體現了陶潛的人生觀,很顯然,這一個自在的下午,他所閱讀的書籍和所見的景物,實為淵明性靈的寫照。

 

【討論題目】

  1. 你讀過其他關於「讀書」的詩嗎?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所提到的書籍和陶淵明的書一樣嗎?(古古對讀策略
  2. 你曾讚嘆過自己的住處?你曾欣賞自由自在的生物?你曾經有一兩天跟朋友比較少互動?請說說你的經驗?(尋找內在脈絡策略
  3. 你認為「微雨從東來」,陶淵明的感覺會有什麼改變?(補足情境策略)「好風與之俱」,又形成了什麼感官或內心的變化?
  4. 在你的想像中,陶淵明讀書的姿勢應該是如何?他應該是幾點時讀書?清晨?上午?午後?傍晚?你一個人宅在家時,你所做的事有什麼與平常不同?(補足情境策略

11111

題目出處:33300008_10205093152046638_7010633052351102976_n

墨力全開長文閱讀專題三:有一種題型叫開條件的智慧

有一種題型叫:開條件的智慧

 

今天是各校結業式的日子,也是高三的指考生即將進考場的日子,在臺灣,有很多人考完學測,就失去唸書的動力了,指考戰士們不願屈就,選擇接受指考的洗禮,實在有令人敬佩的地方。

 

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2004年韓國三星曾做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的公告,三星在召募新員工時,「大學重考生不得進入面試階段。」當年公告一出,造成了許多的抗議聲音。

 

「只因為多考一次,就取消面試資格,太過份了吧?」

 

這個犀利的規定,看在臺灣所有重考甚至是指考戰士的人眼中,不知有何感想。當年三星出面為這件事解釋:「我們認同不限制重考生的面試資格反而會召到更好的員工,所以,三星的做法會讓其他企業的召募受惠(讓一些好的人才去別的公司應徵)。三星的做法是善意的。」

 

你相信三星這一套官方的說詞嗎?分析家指出,三星的錄取率在2003年只有10%,近年來只剩下5%,還是有一堆人擠破頭要進三星企業。成功的企業自然人人想要進去,但是這麼瘋狂的行動,除了企業的薪資優渥、營運績效良好,這個徵才策略背後的考量是什麼?提高徵才門檻或增加限制如果完全不能為公司帶來正面的效應,一個成功的企業絕對是不會做的。

 

大家都知道一個道理:定價太便宜的保養品沒有人敢買。如果一個公司善於運用策略,微妙地提高「進入某企業」的門檻,對於尖端人才進入企業的意願,就會是一個助力。越能留住尖端人才在企業中,公司運作當然更能蒸蒸日上。

 

原來故意開出看似不合理的條件,得罪再考一次的學生,包括把一千元的保養品賣兩千五,創立品牌把兩三千元的包包定五千或上萬元的高價,都是一種商場策略。這學問聽起來容易懂,但是似乎並不道德。我們身為「人才」,除了在人家開出的條件之間被操弄之外,其實還可以拿來想一想,進入社會之後的遊戲規則,有多少我們應該要學起來。

 

你是否在報章、書籍、網路廣告看過這麼一句話,而且可以說到處出現,理所當然地提醒你,那就是——「學校老師沒有教你(的事)」

 

當我們身為學生,看到這句話暗示我們:學校學的不夠用哦!不足以應付職場或未來生活哦!那讓我們覺得正向積極,但是身為一個老師,看到這句話,我開始反省檢討。「學校老師沒教的事」一語,在社會中不斷向身為教職的我們叩問:你教的不夠。你教的太幼稚。你所教的是一套,可是社會玩的是另一套,如果畢業後,他們還堅持老師教的那一套而已,很難吃得開,甚至要與社會脫節。

 

誠如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裡的演講〈九0後的社會責任〉當中,她說道:現實生活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她在法律系的每個老師都曾說:「法律是這麼規定的,但是現實生活中…….」因此,她也常聽到成年人向把夢想掛在口中的年輕人說:

 

「年輕人,你不懂。」

 

「年輕人你不懂」這六個字,在劉媛媛生動的口說技巧中,加重的口氣:「你~不~懂。」讓聽眾覺得似曾相識。在這場演說中,她做了一場經典的反思,她呼籲年輕人不要和現實社會脫節,多想想「年輕人,你能為這個社會做什麼?」多麼勵志的演說,可惜我陪著學生看了太多次,我慢慢看出了一點問題。年輕人真的不懂。當年Taco老師還是台下的學生的時候,我重視自己的班級責任、認同大我的價值,我熱愛雙親和夢想,我嫉惡如仇,我尊重生命,我三思而後行,審己以度人,但是,有些事我就是不懂,那些事,與政治手段和商場攻防有關。

yuan

▲劉媛媛的演說發人深省。

其實學校老師通通教過,但是我們沒有聽進去。此外,就是我們的教材,如果用跨領域的思考全面性的觀照,才能夠真的懂得那當中的利害關係——

 

我們只關心燭之武之所以成功,是「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誘之以利」、「挑撥離間」,唉,這些道理鄭文公不知道?佚之狐不知道?重點是,鄭國搬出唯一的也是最後一個可以用的籌碼,那就是他的地理位置,這是秦國所渴望卻不到的。他們用地理位置當做籌碼,換取暫時的和平。

 

同學只關心馮諼之所以成功,是狡兔三窟,為自己造勢、為自己留後路,但是我們一再提醒同學,馮諼的三個策略,相互補充,但最令人欽佩的還是馮諼的眼光——罷相隨時都會發生,只有他看出來雖然孟嘗加已經有三千食客,其實派不上用場,要營造薛地,才能讓孟嘗君有籌碼繼續玩下去。只有他想到,而且做到了。

 

條件,條件,條件。手段。策略……似乎都不是光明的字眼。但是如果我們覺得政治和商場就是鬥爭和陷害,那真的是辜負了《戰國策》,也白唸了《左傳》,開條件是很高竿的智慧。在談判的故事裡,我們要看清楚人家開條件的智慧,是——

 

開出雙的條件把自己的利益跟對方的好處綁在一起,才能救自己一命。李斯也是這麼諫逐客的。

 

在談判的故事裡,我們要學會——永遠不要看輕自己要懂得為自己定價,哪怕只是抬高一點點,甚至是學會萬不得已的時候不怕得罪人的智慧。

 

在談判的故事裡,我們要思考——我們的籌碼在哪裡,可以讓整個國家從絕境裡翻身?

我們有什麼賠錢也要做出來的?好讓我們有籌碼一直繼續玩下去?

 

三星企業的策略給我們的啟發是——除了實力我們可以設計出什麼樣的籌碼,讓別人對我們的國家或企業,尊重、仰賴,建構品牌向心力。

 

說到這裡,您可能會好奇,今天的題目呢?別急,題目馬上就要來了,而且有兩題。其一是學測的預試題,提到馮諼把債「賜諸民」,也提到有企業定出規定只要消費者買幾雙鞋以上,就幫他捐錢到非洲。請大家針對「善意的背後」發表自己的意見。

 

這些條件很壞嗎?他們不過是把自己的利益和更多人的好處綁在一起。

 

其二是《越過寫作的山》一書中,王姿涵、陳竣興老師,引述了《700億好生意》當中的故事,請同學針對哥倫比亞的「光之河計畫」發表自己的意見。

 

「光之河計畫」是什麼呢?哥倫比亞政府為了解決左派游擊隊Farc的連年內戰的問題,哥倫比亞國防部與廣告公司合作,對游擊隊隊員進行大規模的訪談,了解他們的處境,並找到他們的家人,把家人給游擊隊的隊員的照片、小禮物,放進發光的塑膠球裡,放在游擊隊要補給物品的河流上游,成功促成每六個小時就有一位游擊隊員投誠,最後竟然有一萬七千個游擊隊員願意重返社會。

51578860_45336384.8771

▲哥倫比亞政府張掛在叢林中的布條,「如果耶誕節可以在叢林出現,你也可以回家。」

同學的核心論述,必然會落在「游擊隊員也是人」這件事上,在引文的末段也直接點出了這個價值。

 

這個故事一點兒也不符合政治和商業的原則,哥倫比亞政府不是贏在談判桌上。這個故事太勵志,也太夢幻了。年輕人看了很感動,在商場上打滾的前輩看了是什麼想法?我很想反問:第一百個人投降之後,難道都沒有人願意想一想:政府把他們引回社會,可是社會還是原來那個容不下他們的哥倫比亞。如果哥倫比亞的生活平安幸福,當初怎麼會想當來游擊隊員?回去的那一百個,真的可以活下去?還讓後面的一萬多人,都能在社會上活下去。

 

如果這招真的管用,那麼對付壞人可以不用監獄了。

 

任何時代總是不乏這樣激勵人心的好故事,讓我們一直在政治和商業的屏障之外,不懂。

 

但是我必須說:Taco老師好喜歡這個故事,我只想相信這是真的,十年的努力,讓人心改變,不是廣告公司唬人的。

 

我喜歡到幾乎要流淚。

 

身為一個老師,真正熱淚盈眶的,其實不是我們的學生終於學會了在殘酷的競爭中生存,知道終有一天我們會到處被別人標上價錢,或是必須學會給自己定價錢,如果沒有人給我們機會,我們知道怎麼開條件跟別人交換利益,用俗世的智慧,取代學校裡教的美德。而是希望我們的學生在學會了這些之後,內心還能有一塊如同這個故事裡那些窮兇極惡的游擊隊員的內心,還能夠記得單純簡單的自己,無論自己的手段再靈活,永遠牢記父母的聲音,為了他動容,能為一首歌落淚,並且接受一個社會對我們潛在的契約,永遠逼問自己:

 

我願意為我的家人,我能為公司、為社會多做一點,不為了什麼。

 

「開條件的智慧」這樣的題目,請同學分析商業或政治性的運作,我認為要留意幾件事——

 

一、就事論事,抽絲剝繭,冷靜審視人、事、時、地、物的局勢,才能看出彼此的操作空間,預測相關的變化。

二、每一件事應該提出一個以上的做法,理性客觀在這些做法之間比較衡量,不武斷,不衝動。

三、學校老師所沒有教的談判學、軍事戰術、國際關係、行銷布局的入門知識,即便在棋盤上也可以玩味涉獵。《三十六計》也還是歷久彌新,重點是怎麼套用而已。

 

【討論議題】

  1. 左派游擊隊FARC的主要收入來源是什麼?展開攻擊行動對他們有什麼好處?
  2. 哥倫比亞政府與FARC之間談判了多久?你認為為什麼政府沒有運用武力對付他們?就你所知,和平協議破局的關鍵可能有哪些?
  3. 「光之河計畫」的切入點是什麼?你曾經看過哪些電視節目操作過類似的手法,讓來賓與家人之間有意外的聯繫?請說說它怎麼安排的。
  4. 如果你是游擊隊員,支持你繼續待在游擊隊的力量可能是什麼?支持你離開游擊隊的力量可能是什麼?你認為游擊隊員的生命中需要些什麼,在這個計畫中正好提供了這個力量?這十年之間,游擊隊的內部可能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請提出合理的設想。
  5. 你知道別的勸降故事嗎?它的內容是什麼?與這個故事有何異同?
  6. 你能試著為哥倫比亞政府對FARC開出雙贏的實質條件嗎?

7478 7479

題目出處:2018020541562b

墨力全開長文閱讀專題二: 「私密經驗的 局部放大」

「無病呻吟」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意思是說「無端憂戚或妄發牢騷」。有時候這個語詞會出現國文老師給同學的評語裡,顯然那篇文章一定是寫得太空洞了,沒有提出一個具體的問題癥結,而且可能還開展得不好,甚至做不好有力的收束。「沒有提出一個具體的問題癥結」就是「無病」,「沒有開展,沒有收束」,就是「呻吟」,閩南話有個語詞挺生動,「只會唉唉叫」——只抱怨,不能解決問題,「無病呻吟」,無濟於事。

 

不過,有時候這個語詞會出現在不雅好文學作品的人口中,一竿子打翻所有的情意寫作。「我不希望我的小孩去學寫一些無病呻吟的東西。」——身為國文老師,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注意到網路上有一些類似這樣振振有詞的表態。這樣的語句似是實非。好好的生活瑣記,有人可以寫得令人拍案叫絕,有人可以寫得索然無味,寫出無病呻吟的東西應該是個病態,沒有人會去「學」。而無病呻吟的東西,也不必教,因此不用擔心有人去學無病呻吟。

 

雖然是誤解,但是我要問,這個誤解怎麼來的呢?本文不想要空泛地討論「純文學的訓練是否對一個人有益」這樣大的命題。我今天提出一題一文,正好乍看像是一種自言自語式的抱怨,希望觀察練習書寫這樣的題目,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對想寫作的人來說,這種訓練有什麼幫助?構築這樣一篇文章,有沒有可能對我們的思考會有一些積極的作用?

 

高中國文學科中心電子報第143期刊載分享中山女中卓育如老師漂亮的命題,引述的是青年作家陳栢青的「星期天像火車一樣撞來」;另一篇文章,是出自《自由時報》2011.04.13副刊黃信恩的〈熱臀記〉。

 

〈星期天像火車一樣撞來 〉 陳柏青

星期天像火⾞⼀樣撞來,那時鬧鐘沒響,⽇光正好,這才⾜以讓⼈從床上驚醒。以為⼜已經遲了,⼀踩空就往床下跌,積累⼀整晚的念頭紛⾄沓來全沿著掉落的⾝體弧線傾:所以說拖遲的進度怎麼補回?⾏事曆上註記勾消否?飯局上這話要怎樣講得得體⼜不失委婉……揉著發紅的額,眉頭隨敞開的衣襬緩緩舒展開來,這才想起,喔,是星期⽇了,⼩街上把噗聲遠遠漸近,⼀切太像迢遙的夢。只有這⼀刻,發現此前六天多真⼼在付出,也是因為這⼀刻,這樣熱燙燙的⼼,沒有誰要接,也沒有誰必要接,找不著地⽅盛,才發現⼀切都是⾃作多情,所以星期天清晨,誰都是太空⼈,很失重,多空,真是不習慣,乃⾄於有⼀種莫名的倉皇,起⾝卻像逃,似乎頭前有火⾞⼤燈正迎⾯。

……

星期天也有振奮的時候。振奮多容易,覺得自己還有餘,得了空,例如⼀整個完整的星期天,這還不能完事兒嘛?心跳都生猛起來,覺得⼤有可為。所以也在星期天的時候,容易萬事成空,就是因為時間太多啊,想妥善分配,流理台擦擦,書櫃上挪挪,這裡也做⼀點,那頭也配發⼀些,很多計畫,無數個開頭,都在拖磨。星期天的時候,有餘變成很多剩下。我們活在自己拖延的痕跡裡。星期天不是一周的結束,也不是⼀周的開始,它就是星期天,還不到尾,又開了頭,⽽我自己是自己的零餘。

星期天的時候,特別明白絕望的形狀。只要隨便⼀家咖啡館就可以。出發前對於星期天的期待都體現在背包重量上,放進去的東⻄⼀加再加,路上彎彎拐拐,每闖進⼀家,連鎖也好,私⼈⾃營完全照夢想中擺設鄉村風的未來無機質感的也罷,你肩膀⼀抖以為自己是夜裡負笈趕路的書⽣,這會兒可稍稍卸下重擔了,但當眼前煙霧微微散開,空氣裡的苦,杯盤上盤旋褐⾊的香,所有⼈定睛看你,像是完美構圖外新添進⼀筆,但也僅僅是那樣⼀瞬,空氣裡被你撞出的凹陷⼜恢復原狀,他們的眼很快被對座彼此占滿,你發現,⼀切事情都沒有細縫,⼤家都配好了,⼀只杯⼦配⼀個碟⼦,⼀只椅⼦⼀張屁股,叮叮噹噹,銀匙敲碗,啊,⼜⼀間咖啡館滿座。那時真絕望。絕望得甚⾄讓你⽣氣起來,因為,著實沒有可以⽣氣的對象啊。⼤家都安分守⼰,都好好在自己的位置上,不早來不晚到不占位,連彼此⼿腳都靠得緊緊的,很謹慎的⾃得。找不到⼈可以怪,沒有誰錯了。可沒有誰錯,為何就是你沒有位⼦?絕望最完美的形狀就是星期天⼀間滿座了咖啡館的形狀,很輕,很完整……

(原題節錄後稍有改寫,此處根據卓老師的節錄,還原相關段落的原文,計953字)

 

說穿了這篇文章談的是「無聊、傭懶、倒霉」三個概念,其實把星期天寫成無聊、傭懶加倒霉,是非常天經地義的事,要說這篇文章「厭世」甚至還算不上,因為要是這篇文章說的是星期一到星期五「像火車一樣撞來」,作者竟然把好好的week day活成了「零餘」,原本要「振奮」的念頭搞成了「拖磨」,可能可以比較厭世,但是星期天「無聊、傭懶」,實在只是自然平凡,星期天到咖啡館找不到位子坐,影響也不太大。

 

黃信恩的〈熱臀記〉談的也是早上的時光,場景是電車上,主題是他坐到了熱椅子的問題。這個問題也許比較嚴重一點,它會帶人必須思考一下日後自己坐在電車上究竟還要不要坐這類出處進退的問題。果然,這件事讓他覺得很尷尬很噁心,可是,一個人因為早上出門不小心坐到熱熱的椅子就感到心靈受了傷,那番羞澀、易感、害臊、孱弱的心靈,究竟是作文的利器還是社會適應不良的症狀,身為一個陽光正向的新時代人類,如果不讀這篇文章,對我們的人生一定不會有什麼損失。如果讀了呢?可能有一點娛樂效果,但是如果去做其他的學習似乎更有利。我們先用一種看八卦的態度來看這篇文章,不要把它當作一篇副刊大作,也許更能貼近作者本文的調性——

 

 

我也是一位偶棄座位、選擇站位的乘客。但我不坐,是因為椅上餘留的臀溫。

臀溫,是壓抑在底下的熱情。暗中燃燒,只能意會,不能言說。

臀溫,把座椅弄活了,它賦予了座椅生命力。這不明的能量,總在椅上拼湊著、還原著上位乘客的故事——臀圍、體質、代謝率或脂肪厚度。有時,還夾帶淡淡潮濕、假想的屁味。

臀溫,是通勤常規裡一個突發的空白。我常誤坐燙椅,驚覺自己已在几淨之晨,和人群有了最貼近的體溫交換。這輕盈好動的雜質,常令我感到不安,好像有些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往體內私密地滲透,融為身上一部分。這陌生人遺留的氣流,總讓我決定起身。

那是誰的臀?血氣方剛,按捺不住;這是誰的臀?不慍不火,情感低平;這又是誰的臀?殘喘將熄,復歸冰點。

冷卻的、溫和的、火爆的……我在公車、捷運、電車上,接觸過各式臀溫,想像一朵朵環肥燕瘦的臀。

列車持續前行,盯著那無辜又局促的空座椅,我彷彿感受到它寂寞的熱情。到底是誰坐過?我努力地回想,臀就在椅上忽明忽滅,忽冷忽熱,像一段坎坷而艱辛的戀情。

 

如果這純粹是篇遊戲之作,倒是令人覺得忍悛不禁,拍案叫絕。討論一個人的屁股這件事,從小學以上的不同年齡層皆有不同的妙處。沒想到連大媽的屁股都在文學的範疇當中,你說:在哪?哪句?「環肥燕瘦的臀」這句,那胖的多少應該也涵蓋大媽的屁股。

 

還有大叔的。

 

但是,我想問,如果這兩篇作品,放到任何一部精彩的小說裡,我們還會覺得它莫名其妙,無益人生嗎?

 

如果那位發現自己的星期天像火車一樣撞來的,是來自星星的都敏俊,他的振奮、倉皇、沮喪、絕望、到咖啡店之後,只希望有一個空位就好,卻失望得加深了自己的寂寥和空虛。讀來只覺得心碎,為之瘋狂。因為一部成功的作品,成功賺進多少收益。為了是成功的牽引讀者的心情。

 

《哈利波特》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情緒之一,就是哈利波特對催狂魔的厭惡和恐懼——

 

夜空好象出了一點事,灑滿靛青色天空的星星突然被塗上了黑色並且失去了光芒——星星月亮小巷盡頭兩邊朦朧的路燈消失了,汽車的隆隆聲和樹木的低語聲消失了。溫和的夜晚突然變得刺痛犀利的寒冷。他們完全被一種難以滲透的、寂靜的黑暗所包圍,就好象一隻巨大的手將整個小巷用一件厚厚的斗篷給完全蓋住了。

在一瞬間哈利以為自己又無意中施展了一些魔法,儘管他努力地剋制著。然後他意識到自己錯了,他沒有熄滅星星的能力。他把頭轉向這邊的路,然後是另一邊,想看見什麼東西,但是黑暗好象給他的雙眼蒙上了一層輕薄的面紗。

達力恐懼的聲音傳進了哈利的耳朵里

「你——你在做什麼?停——停下來!」

「我什麼也沒做!閉嘴!別動!」

「我什麼也看不見!我瞎了!我——」

「我說閉嘴!」

哈利靜靜的站著把他看不見的眼睛轉向左邊然後右邊。寒冷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他全身都在抖,他手臂上起了雞皮疙瘩,他頸後的頭全都豎起來了,他把眼睛睜到最大茫然的看著四周,卻什麼也沒看見。

。。。。。。

在小巷裡有一些不屬於那裡的東西,有什麼東西正在出長長的嘶啞的喀噠喀噠的呼吸,哈利覺得自己出一陣恐懼的搖動,就好像他站在冰冷的空氣裡抖一樣。

。。。。。。

一個高聳的帶著頭巾的東西正朝他滑過來,在地上盤旋著看不見長袍下的臉或者腳過來時,饑渴地在夜裡吮吸著。

。。。。。。

他簡直不能相信剛才生的事:催狂魔就在這就在小圍金路!(第五集《鳳凰會的密令》第一章)

 

催狂魔一如鬼魅般出現民宅巷弄之間,令哈利波特覺得徹底地陰冷、黑暗,以及難以名狀的恐懼。這一段描繪的技巧日後「墨力全開長文閱讀」的專題還會再深入剖析,此處我們先把它和〈熱臀記〉放在一起讀,思考一件事:就算不做深入剖析,J.K.羅琳筆下令人不寒而慄的催狂魔,所帶來的暗黑和森冷,和黃信恩筆下令人發麻的「微溫」,其想像之鮮活,竟然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時之間,我們很難說誰的文筆比較好——

 

臀溫,把座椅弄活了,它賦予了座椅生命力。這不明的能量,總在椅上拼湊著、還原著上位乘客的故事——臀圍、體質、代謝率或脂肪厚度。有時,還夾帶淡淡潮濕、假想的屁味。

 

盯著那無辜又局促的空座椅,我彷彿感受到它寂寞的熱情。到底是誰坐過?我努力地回想,臀就在椅上忽明忽滅,忽冷忽熱,像一段坎坷而艱辛的戀情。

 

在黃信恩筆下,前一個屁股留下的微妙溫度,竟然有催狂魔一樣的詭譎。

 

那微弱的餘溫像是一個精靈,「賦予了座椅生命力」,那生命力在椅子上忽明忽滅,只有天上的星星那麼微弱的光亮,像坎坷的戀情那麼勉強……

 

我們的感官和情緒有多麼複雜?這要問心理學家;我們的感官和情緒到底是怎樣的風情?那要問作家。文學最特殊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把私密的經驗有力地「放大」。如果人類這種生物星期天的情緒像一塊牛肉,一枝生花妙筆便是一個感官和情緒的庖X,能夠把它精準地片開、拍扁,讓我們細膩地觀察它的肌理,滑嫰地下嚥;如果我們赫然坐在一張燙椅上的情緒是一台小汽車,作家可以把它的零件全部拆下來一個一個解釋給我們聽:這個齒輪如何帶動另一個齒輪,這條電線如何牽動另一個關節……

 

一個故事可以切割成人事時地物,情感也可以析離出七彩的光譜,抒情作品的關鍵,是有效地把模糊的感受分成好幾個細微處來談,快樂之中有盼望,歡喜之中有不捨,悲傷之中有懊悔,自卑之中有怨妒、不甘之中有頹喪……這樣的能力,關係到(1)詞彙的豐富、(2)自省的能力、還有(3)思辨的態度。

 

《水滸傳》當中的「風雪山神廟」是一篇記敘文,同樣的情節到《寶劍記》〈夜奔〉,也就是我們在戲曲舞台上可以看到的版本,光是手刃冤仇人「之後」那一段,明明重點都演完了,該死的都死絕了,林沖那一股心寒,竟可以唱一齣戲。「數盡更籌、聽殘更漏,逃秦寇,吖哈好……好教俺有國難投」,那「盡」是怎樣的山窮水盡、那「殘」是怎樣的時光剩殘、那「難」是怎樣的為難、那「國」是多重的牽掛……唉唉叫,唉唉叫,感情很複雜,誰對不起我?我要對不起誰?氣憤、暴怒、恐懼、倔強;辛棄疾有名的〈醜奴兒〉「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自覺,說明即便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也是一種真實的情感。

 

自省和自覺,難道不是思辨的產物?

 

身為導師,我常常要接到家長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不只一次出現慌亂急促的聲音,大部份都是與孩子激烈衝突,氣憤難當,或是家中發生了嚴重的事件,手足無措。我發現在那種情況下,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說明自己當下的感受,絕大部份的家長其實撥打電話的同時他也夾帶著希望電話那頭協助他撥理自己的情緒,甚至有時是幫他說明當下複雜的感受。當我們善意地詮釋了他的想法和情緒,我們往往就發現,用適當的形容複述他的感受,他就崩潰而緩和下來了。我們可以這麼說,不論有些人是否有天賦能力,不必經過文學的陶治而善於審視情感;或是有些善於文學的人並不能實際運用在生活上,我必須說:當我們能夠放大處理審視他人的情緒,能夠幫助對方將困惑做沉澱,當情緒沉澱了,要解決問題,可以少了一大半的力氣。而語言,是處理情緒很重要的工具之一。

 

「私密經驗的局部放大」這樣的題目,請同學要仿寫個人的經驗,我認為要留意幾件事——

 

堅持著「真」以放大——情感的內容必須由日常生活的實際體會,分析而出,不是為文造情

堅持著「善」以放大——濫情、任性也是情,理性地分析而過濾出情感的精華,也是情。「情」有境界的差異。書寫情緒的同時,也可以超然地觀察情緒,以知性的筆觸稍加分析,使抒情文洋溢著思想的深度。

堅持著「美」以放大——任何的藝術都有技巧成份,準確的詞彙、分明的層次、活潑的比喻、結構的呼應,都會影響到感人的力量。

 

【討論議題】

  1. 火車和其他的車輛有什麼不同?它的特點是什麼?為什麼作者特別強調像「火車」撞來而不是別的車?如果是星期天像機車一樣撞來,和全文的切合度有何差異?作者藉由「像火車一樣撞來」想強調的是什麼?
  2. 星期天和「週一到週五」的日子有何不同?想像一下作者的「週一到週五」應該是什麼樣子,才會讓他覺得「星期天像火車一樣撞來」?
  3. 你的生活規律是什麼?在一個很規律的生活中突然跑出意外的空白時間,你心裡是什麼感覺?請用自己的比喻形容它?一至三個不限。
  4. 你能舉出三個生活的片段,是意外的空白時間,例如因為生病而請假在家?

題目出處:學科中心電子報第143期0001 (2)

墨力全開長文閱讀專題一:有一種題型叫作「好人的進化」

#高中閱讀寫作素養訓練之長文系列一

#好人的進化

 

「環境保育」在閱讀和寫作上是一個蠻常出現的議題,以大考試卷來說,99年學測〈漂流木的獨白〉時逢莫拉克風災,請同學化身漂流木,說明「自己」的遭遇和感想。106年公告的國寫樣卷第一張也命了一題「樹的觀察」。這還不包括選擇題中出現的山啊海啊河流啊生物保育啊種種的知性(理論)或感性(感觸)筆法寫出來的作品。

river

▲100年學測選擇題以曾貴海〈河流終將成為記憶〉為閱讀素材

 

在這些環保文章當中,其實蘊含了很多不同層面的問題,下面這一題和一文在這麼多環保文章中,我覺得特別有意思。如果從「環境」兩個字切入來看,他們也都是在討論對待環境應有的態度,但是「環保」說穿了不外乎討論它與經濟開發的兩難、或與垃圾處理脫不了干係,這兩篇文章切入的方式卻給人深刻的啟發,單單歸類為「環保文章」實在就可惜了。

 

劉克襄這一篇〈縱谷的雁鴨大戰〉和南一的第六冊課本選的吳明益的〈放下捕蟲網〉看起來都是自然寫作題,與生態和環境有一點關連,但這兩篇文章的關鍵血脈,是在故事之間讓我們發現一件幽微的道理:有時候,原本我們以為是清高的、正向的、尊重環境的、愛護昆蟲的「正義的一方」,深入去想,我們赫然發現:過去的那種我們自認為心甘情願、義無反顧的熱情,可能只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傻氣而已。

 

劉克襄的文章一開頭說的是農民們用創意稻草人的方式驅趕雁鴨。

 

我們看到這裡的時候,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認同:這些農民多麼辛苦啊。我們常見聞多少社區噴灑農藥、施放鼠餌,為了雜草務盡,惡鼠遠離,讓多少昆蟲和植物生態跟著受罪,讓多少野貓跟著死亡?這些農人為了驅趕雁鴨,必須掌握生物的習性,利用驚嚇等方案,效果即便有限,也不捕捉或殘殺。相比之下,如此慈悲。

 

可是,把事情擴大來看,追究源頭,才發現真正的兇手,就是瓜農破壞了環境。

 

南一第六冊課本選的〈放下捕蟲網〉,整整十一頁的課文,前面非常非常無聊,說出了Taco老師也曾經做的事情,就是希望去認識一隻蝴蝶是什麼名字,可是其實很難跟圖鑑對起來分辨清楚。為了這種困惑,作者吳明益一共掙扎了七頁,自省了兩頁,最後把領悟寫了兩頁。

 

說真的,我覺得這個篇幅比重,簡直就是人生的縮影。

 

現在我常告訴學生,閱讀和寫作是一生要用到的能力,思考術才是寫作真正的利器,不過不好意思,我在求學時代,我是不折不扣的考試人,考高分是最重要的事,差了兩分就嘔到不行。而且,剛教書的時候,我也是把分數當作我唯一的目的,閱讀寫作和思考術,只是點綴的語言。

 

我很感謝所有啟發我的師友,但是以前我都沒真的聽進去。在看這些文章的時候,我實際走過一種衝擊,告訴我「自省」有多麼遙遠,多麼不易察覺。我想這是每一個「省悟」的過來人都有同感的事,奇怪,當初,我們就是不懂。人,就是那麼容易執迷不悟。

 

最有趣的是這兩篇文章的對照組都是乖寶寶。一個是一群用善良的方式驅趕雁鴨的農民,一個是認真地知蝶賞蝶的愛蝶人。善良看起來是一個美德,但是「有反省能力」的善良,是一個令人心疼又感喟的智慧。試想,如果這一群花東縱谷的農人,終究不知道或是不理會雁鴨是為了人類而到處碰壁,只是繼續放煙火、加綵燈,這件事也算是個「科學方法驅趕生物」的正面新聞,或是我們看到一個安靜的男子,因為長年的接觸黃蝶,就像當初平凡如我從不懂分辨金煌芒果與凱特芒果的無知,在一種堅持不懈的努力下,終有一天不只會分辨水果攤上的「旋葉仔(Taco自創「芒果」台語字)」,還學會了在臺灣的鄉間,遠遠一眼就可以辨認那是黑葉荔枝的樹叢還是龍眼樹一樣,他因為經驗的累積,將會熟悉所有黃蝶的種類,成為一個更好的生物專家,帶領大家領略黃蝶的秘密。

 

乖寶寶的進化,是文學的素養而非科學的,不管他是不是生物學家,那只是一種身分標籤,在任何身分的人心裡都可能存在這樣進化反思的因子。在這兩篇環保文章中,我看到的不只環保,看到的是我們對人的尊敬之外還有更高的尊敬,看到一個好人可以進化的空間,或是好人本身進化的歷程。

7143

▲高中南一課本第六冊第九課吳明益〈放下補蟲網〉書影

當然我們可以很單純地用「寫作術」去歸納這樣的文章:巨大的轉折。在一篇文章安排一個轉折很重要,就像《冰雪奇緣》裡面,原本對妹妹超好的帥哥王子突然告訴她:哈哈,我以前都是假仙的,其實我很壞只愛錢。但是那種轉折實在太淺層了。真正的人生困境、人性掙扎,不是這樣的。《虬髯客傳》《儒林外史》各寫了一個好人的進化,前者是虬髯客,他一出場的時候很帥很有個性,但是後來甘願承認自己不如別人,《儒林外史》裡更有一種對好人「恨」鐵不成鋼的概念,大家可能猜到我到說什麼,那就是「清官」。這兩個例子,正好一正一反,讓我們看到有人明明很優秀,卻仍然在關鍵的時刻,湧現自慚形穢的覺醒,而有人走了第一步,做了一點努力,便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清官」只是好人的第一步,因為「進化」不完整,成了令人痛心的愚昩固執,這怎麼不叫世間君子們一凜,做一個好人,並不容易。

 

拿我自己來說,我覺得我們很熱血地教書教了半天,我常跟朋友分享:在班上寫文章寫得好,老是一聽就明瞭我的思考術的學生,好幾個是很愛看推理小說和韓劇,如果沒有我帶其實很受不了《紅樓夢》的小孩,他們不是被我啟發的,他們是我進行教案開發的大幫手,真正啟發他們的是一些看起來浪費了他們不少青春的東西。我要說的是,如果我們是一個好人,懂得反省,我們會把自己縮小。我們看到有人投注了許多心力,像是吳明益老師如此用心地投身在自然之中卻慨歎自己過去的錯誤,那種轉折就像我們原本用了一把尺量他,覺得他是偉大的,突然他給了我們另外一把更大的尺,他說:其實我只有它的一部份而已。閱讀這樣的文章的好處,就是把自己的心中的量尺得以延伸,對於自己待人處事,將有更大的想像空間,有非常正面的啟發。

 

「好人的進化」這樣的題目,請同學要發表個人的意見,我認為要留意幾件事——

 

完整理解第一層次:最初的執迷要理解,越能把初衷說得透澈,說服觀眾認同這份心,才能顯出後面轉折領悟的可貴

完整理解第二層次:文末的領悟要讚揚,越能看到領悟的高點,才能顯出自己識見之不凡

完整理解第三層次:不要被文中的大澈大悟給迷醉,對於作者所提出的領悟,如果還能加以批判思辨、延伸思考,更顯出自己的想法卓越。(古人就說:說大人者藐之)大膽挑剔劉克襄、吳明益的不足之處,相信自己就是下一個思辨家。

 

【討論議題】

 

  1. 這個故事如果發生在別的地方情況會有什麼不同?發生在花東縱谷有什麼可能的客觀因素?
  2.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的研究員做了什麼事?如果沒有他,農民還可能用什麼其他的方法爭奪水田?有哪些更差的辦法?你想到什麼類似的方法?你有什麼更好的法子?
  3. 為什麼他們不會想到作者所說的棲地問題?縱觀棲地的問題應該是誰的責任?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可以做的事是什麼?
  4. 你看到花東縱谷上都是五彩帶、閃光驅鳥器、防鳥旗,這意味著花東縱谷的生態上哪些正面的訊息?如果有一天,雁鴨不再出現在花東縱谷,你覺得是什麼原因?
  5. 這一場雁鴨大戰的結局,你可以說出幾個版本?最悲慘的是?你最希望出現的是哪個版本?

7144

7142

題目出處:6980

 

看不到未來的地平線

#Taco雞湯

 

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一則短短的貼文。

 

柯文哲(的幕僚)強調一個團隊創新的能力,身為學校老師的我讀來,感觸良多。 一個團隊要守成已經很不容易,因為大環境在變,所有的人事物都在變。創新似乎可以解決某些問題,但是創新往往會造成更大的不確定,一個團隊堅持創新,背後的會議效能、人事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能量都必須非常強大。

creature

        近來玲瑜在讀崔致竣《站在未來的地平線上》,挺有感動,個人認為值得每一個受到教改浪潮衝擊的老師,在暑假翻翻讀讀。崔致竣的演說受到肯定,但是本書只是獨立出版,我很幸運在校內圖書館中挖到。崔是韓國三星電機LCR事業部的部長,出身韓國科學技術院材料工程博士。這樣的背景介紹挺容易讓我們對這本書產生誤解,這本《站在未來的地平線上》裡面沒有討論工程技術,也沒有討論市場科技,非常有趣,它討論了:戰爭、什麼是成熟的國民意識?如何認知與學習?創新思維能力如何培養?何謂摒棄自我中心的思維定式?語言與文字的重要性、歷史的啟示…… 大家發現什麼事?一個重視「未來」的科技研發主管,非常關注的是人文的思考、人文的學習。玲瑜個人認為,那與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議事效能有極大影響。
     「創新是科技的事」,絕對是一個偏頗的想法。要能夠因應未來,不得不極端重視語言文字的重要性,和歷史的觀照。 在書中談到學習的段落,也令我感到別有收穫。 崔致竣先生先從飲宴的場面來說明。我們為什麼在聚餐的時候要碰杯子?嘴裡吃著美食,相互敬酒,已經是很溫馨的場面,但是喝喜酒的時候,大家舉杯,再碰杯,多了一點恰如其分的聽覺刺激,五感和諧,是五感的享受。他由此提出「五感學習」的意見。五感的飲食是美好的享受,五感的學習是深刻的學習。 這和我們近年來強調「聽說讀寫」,操作、發表、桌遊、互動……等等學習活動都不謀而合。高中國文的教學發展,也在創新的路上有非常漂亮的進化革新。
      這是一個創新、跨領域、沒有人敢不關心閱讀和深入學習的時代,很多政治人物、企業家、學者,都對教育有很多建言,一些過去看似高遠的口號,這幾年下而上的教學創新,讓我們看到很多理念的的確確在影響我們的教學。
         必須一起思考的是最近的大考規定又要改變。我們都認同未來要更重視跨領域,學測從明年開始卻強制大學端最多只能採計四科,沒有跨域的完整訓練的跨域是否更值得期待?此外,很多科系第一個要放棄的就是國文,因為其他科無法放棄。新聞引述招聯會表示,5科總級分走入歷史,一方面是減輕考生壓力,一方面也是引導高中生可以朝自己「文、理組」的性向更深入發展,將讀不擅長的科目的心力拿來投資在擅長科目上。 我個人的看法是:五選四是讓學生少唸一科,但是學生不見得增加更多時間投資對於自己擅長科目上。更可怕的是他們可能也會因為時間多出許多,而不去思考要如何增加自己統整學習的效能。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時間感覺還很多,我們就會慢慢來。身為老師,我們給學生再多時間交作業,他們還是拖到最後幾天才交。少考一科的結果,就是告訴同學:時間變多了,不用唸得那麼急了。 唸不完的同學,往往是沒有及早唸,以及唸書的方法效率上有值得調整的地方,而不是因為唸太多科。
         唯有提升測驗的內容品質才能引導學生增加時間去投資自己,而不是「選考」讓學生多出很多時間,然後天真的相信他們會把多出來的時間拿去唸擅長的科目。比較樂觀的想法是學生可以有更多自己的時間可以探索社會與自我。不然,考試一步又一步的鬆綁只是集體墮落,製造出更難跨領域互動的下一代,欠缺語文根柢人文觀照的社會,沒有機會充分「學習」的青年,最後衍生出「不夠成熟的國民意識」。
—-崔致竣《站在未來的地平線上——三星電機LCR事業部的經營哲學》

其實很簡單但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寫作技巧:五感與寫作

其實很簡單但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寫作技巧——

五感與寫作

有兩本寫盲人的小說很應該看看。其一,是日本二十世紀初的知名作家谷崎潤一郎的小說《春琴操》,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描寫盲眼女琴師春琴的生活點滴和愛情傳說。在書裡,作者把她在失明後如何矜持又不得不和弟子們接觸的尷尬處境,做了很細膩的交代,生動地傳達一個視覺障礙者,雖然失明,但是聽覺、味覺……等感官仍繼續發揮功能,造成的種種不便和強烈的反應。

 

例如她欣賞梅樹時,必須請人帶她以手欣賞,利用觸覺來欣賞梅:「佐助牽著春琴,一面引導她在花間靜靜緩慢移動前進,一面說:『這是梅花喲』一面握她的手去撫摸樹幹。」當我讀到她用手指細心碰觸「粗糙糾結的老梅樹樹幹」的時候,我不禁後悔起來,其實我看過梅樹也很多次,怎麼沒有想過輕撫梅樹來感受一下它,讓我的手指細讀梅枝的質地。失去視覺的人看的梅,原來我們沒有看過。

 

另一個故事是奧地利小說家褚威格的〈看不見的珍藏〉,作者描繪了一個劇烈反差的戲劇性場面,家人們瞞著盲眼的收藏家在戰爭中變賣了他全數的名畫,讓他在來收購名畫的古董商面前,無知地展現出自己彷彿恢復了視覺一般的興奮。荒謬的場面,令人讀之鼻酸。「就像人家平時拿易碎品似的,他小心翼翼地用手指尖從畫夾子中取出一個紙框,裡面嵌著一張已經發黃了的白紙。他滿懷激情地將這張一文不值的廢紙舉到面前,仔細端詳了好幾分鐘,而實際上他什麼也看不到……」

 

一個人所看到、聞到、聽到的反應,因為受到部分障蔽,而使得每一種感官或內心的情緒,都有了奇異的放大作用。

 

同學們在寫自己的生活經驗時,經常犯了略寫視覺,略寫聽覺的毛病,更常常缺少觸覺交代。我的閱讀經驗是:在書的面前,讀者都是盲人,都是沒有聽覺、沒有觸覺等等感官有缺欠的人,我們完全只能透過一個個文字(如果沒有圖片的話)了解作者的處境。因此寫作時,作者的眼耳鼻各種感官狀態,必須一一著墨,不能跳過,否則我們看到的是黑與白的線條,和空洞的概念。

 

同學說:我不知道怎麼拿捏所謂的感官摹寫,要怎麼運用才算恰到好處?Taco老師發現,正因為讀者完全只能面對文字,所以,你描摹的感官經驗,他們也會異常敏銳,你說紅是紅,說白是白,說香是芬芳,說臭就臭,滿滿地襯托你的主題。要讓作品能夠穿透紙張,散發氣味、色彩、甚至指尖的觸覺,其實並不困難。

 

耐心交代感官細節

 

101年學測模擬考非選擇題,引用2010上海世博會台灣館主題曲〈台灣心跳聲〉的歌詞中的一段,指出這首歌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其中道出了許多台灣的特色,並讓人感受到台灣的美,請同學根據親身感受或所見所聞,以「台灣之美」為題,論說、記述、抒情皆可,寫一篇作文。題目看起來很大很空泛,同學可以選擇心目中最鍾情的一兩個台灣的美景,善加描繪,便是一篇完整回應題目的作文──

 

〈台灣之美〉                                              蘇煒迪

    台灣是座孤島,也是座文化大熔爐。因為是孤島而有獨特的生態環境,而被殖民的歷史也造就了豐富的人文特色。

    台南的孔廟蘊含著對教育的願景,億載金城有著抵抗外侮的精神,花蓮的懸崖峭壁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百岳也有著深不可測的神秘色彩。

    真要說台灣美在哪?我要說是千百年來獨樹一格的高山生態。可能是因為父親的關係,我常常被他帶出去爬山,對於高山的了解雖不算多卻也不甚少。記得那次去爬雪山,第二天兩點我們就開始走,漸漸地,陽光從樹林中一絲一絲地渲灑進來。四周一片寂靜的黑暗原本像是一座無盡無底的峽谷,又像是一片布幕不斷折磨著心智,就在我好幾度想放聲大笑的時候,突然,那箭似的陽光入侵了這片黑暗。然後,你仔細傾聽,一聲、兩聲,細微卻真實的鳥聲宣告早晨的來臨,就像將蒙在眼上的黑布打開,伴隨著鳥聲,我們迎向了光明。然而,就在我和我爸休息的時候卻出現更為驚悚的事——有隻黑熊正盯著我們。所幸牠之後掉頭走了,但我們卻也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一路低首疾衝的奔向山頂,這才腿軟再也動不了了。

    高山之美在於景物和生態的息息相關,在台灣這種百分之五十八的土地都是高山的環境下,我覺得這才代表了台灣之美,而且也是獨屬於台灣的美。阿里山的雲海和關山的夕照,波瀾壯闊,奔騰豪邁。

    台灣、寶島,你是我心中最美的少女。

 

這篇文章,讀著讀著,讀到第三段時,你是否感覺到自己彷彿是突然擁有視覺的盲人。「四周一片寂靜的黑暗原本像是一座無盡無底的峽谷,又像是一片布幕不斷折磨著心智。」作者耐心地交代他的視覺,甚至不惜連用比喻,深怕在稿件前的我們看不見似的,「突然,那箭似的陽光入侵了這片黑暗。」我們是最幸福的盲眼人,聽他形容得真清楚。「然後,你仔細傾聽,一聲、兩聲,細微卻真實的鳥聲宣告早晨的來臨,就像將蒙在眼上的黑布打開,伴隨著鳥聲,我們迎向了光明。」接著,我們的閱讀,像是一台修理好的電視,原本只有影像,後來聲音突然可以播放,聽到鳥聲,一聲,兩聲時,我們找回聽覺。

 

如果扣掉這一小段的形容,整篇文章的驚喜,也將如故障的視頻設備,減價滯銷。

 

留心 色調、明暗、模糊/清晰、顯露/隱藏 的變化

 

〈車窗外〉                        孫千琪

那天漫無目的搭上了向南的區間火車,我已經在這匆忙的世界太久,努力地追逐那其實退步的進步,進而忘了心的模樣。瞳孔中那一抹灰,隨著這條路一站、一站、一站,褪去。

火車偌大的車窗照進了外面的世界卻不帶有它們的喧囂,我像看著默劇般,望著不斷變化的鏡頭,這時剛好停在一對爭吵的伴侶上。直到車門打開時,才有人記得把靜音的鎖解開,讓令人不愉悅的情緒傳了進來。身為一個理性的視聽人,我嘲諷得評論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後默劇繼續播放著,東部的鐵道帶來了蔚藍且廣闊無際的大海。我想起曾有人告訴我:「有任何難以說出口的話,就讓大海帶走吧!」

看著車窗外綿延不絕的海景,我就像是站在岸邊,正誠實的面對那足以包容所有複雜情緒的蔚藍。一陣海風吹散了我的頭髮,也許它也帶走了那抹灰。我讓雙眼重新擁有對生命的光采、對自然的敬仰;我讓心卸下文明社會的枷鎖,真正的活著。也許那時的我正坐在車廂內,任憑一滴滴醒悟從臉頰落下。

在夜已深的回程,熟悉的建築物即使在黑暗之中,也能從窗內辨識出來,突然一個新的想法浮上心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雖然不容易,卻也值得細細品味。

 

請閱讀本文,感覺一下你看到第二段時,跟著作者的描繪,爭吵聲在公車門開了又關的變化下,忽隱,忽現,交錯擺渡,形成奇特的聽覺效果;而車內的擁擠,和車外大海的遼闊,又是另一番劇烈的視覺反差。突然間覺得,我們的視覺與聽覺,都被文章啟發了。

 

〈種田與讀冊〉            陳明毅

「種過田嗎?」我想這項問題可以成為老闆面試員工的最新題目。怕髒的人不能種田,昂貴的名牌在田裡是無效的奢華,只可以展示給蟲看並在全身濕透時掀起來擦汗;怕累的人不能種田,從最龐大的播種、灌溉、收成到細節的修理農具,以及看見自己奮力耕植的結晶被人糟蹋仍得奮力站起!所以,怕寂寞的人,也不能種田。

一個都市小孩何來的鄉土情懷?我想是源自於務農的阿公阿嬤吧!他們用豐碩的瓜果摹出了我幼時心中的地圖,以阡陌作經緯佐以那陣略帶沉重苦澀、帶有雞屎味的鄉下的風。而我的家族,也正是台灣近代農業發展,由盛轉衰的殘忍寫實。

我一直以為,阿公對於自己務農身分是感到驕傲的,畢竟背負著的可是全島兩千三百萬嗷嗷待哺的肚子啊!然而他卻自卑的認為:希望子孫不要像他一樣,這麼甘苦勞累地過一生。去年暑假,自己在準備學測之餘,偷個閒買了張客運票,回去了雲林。「我在台北過的很操勞啦!」在電話中我這麼講。「黑白來!你咁有認真讀書?麥呼我漏氣喔!」劈頭就是句口頭禪,且早已聽到厭煩。「認真讀冊甘一定有好的未來?」我在心中囁嚅著,望著窗外被煙囪擋住的日光。

回鄉下是趟解放的旅程,可以不用擔心一早起來奔放的頭髮;或者是與哪個女生難以劃淨的曖昧關係,如此的輕鬆,再怎麼吵雜的鳥禽鳴叫,也變得悅耳許多。早餐一吃完,就被阿公載到田裡,他笑笑的說:「台北外勞仔,這兩甲中午前澆完,可以嗎?」兩甲有多大?大概400公尺的操場大吧!然而不如操場平坦,田裡,一直都是很崎嶇的。踩在田裡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是放水後,身體得不斷改變重心,稍有不慎,就真的「無法自拔」。澆水的工具是一根用長竹竿綁上的瓢子,在澆的時候必須從旁邊的塑膠布緩緩淋入,如果直澆幼苗,就有可能造成幼苗斷裂夭折。這場種田遊戲,迫使我從不耐煩,變成有耐心。太陽偷偷加溫,一望無際的天空與田疇,躁動的空氣與沉默的夏蟲。濕土反射的光澤凝結在我幼白的手指,兩甲田總算是澆完了,坐在田埂旁,詳緩的閱讀福壽螺的喃喃低語、以及人與土地之歌。全身的細胞都運動到了,那時我著實有了這樣的感覺。如此舒暢的疲勞和舒適的飢餓,可惜臺北的朋友或許終其一生也無法體會到了。

躺在焦黑的柏油路上,雲和時間走得一樣慢,非常適合思考的場景。兩萬多個日子,阿公是怎麼樣走來的?每天耗費大量的體力在無限的農務上,然而成果往往不能和付出有正比的回饋,是作田人一生也逃不過的豪賭。中午大口大口地吃著便當,眼淚卻無法隨著食物下嚥。讀書是件多麼輕鬆珍貴的事!想起了父親常常在電話裡大聲斥責阿公種田種到頭殼壞去,對阿公來說,如果子孫們能夠讓他吐一口大氣,這輩子他也不想提起鋤頭吧!然而有一些命運,是強大且難以擊敗的,如同這群隱沒在田野,默默抵抗著一波波浪潮的襲來的人們。

夕陽跌落在遠方的木麻黃林上,因為沒有太多燈光,所以除了天空以外所有景色都只剩影子,就連夏蟲的唧鳴也被染上了乾乾淨淨的黑橙墨調合恰恰是阿公的膚色,坐在後座的我突然發覺!「種田很辛苦齁,你哪無好好讀書,以後就要回來種田了。像你阿爸……」字字平穩,語調嚴肅的話語隨著風散進了沿路的汙濁水溝,銘刻在龜裂的水泥壁上,拔也拔不下來。

幾天後我搭客運回臺北了,不久就是面臨學測,心裡倒是毫無恐懼感。在這個島上有人期待我的未來是件幸運的事,正如同那片土地上有著許許多多的人把自己此生未能達到的目標,例如讀好書賺大錢等等,寄託在遙遠的子孫們心裡一樣。或許令人感到無法喘息、壓力龐大,但其實想一想,大家都是為了夢想、為了好的生活在打拼。如果真的很累,回家種種田吧!一定,一定會有信心再往前的!阿公在送我上車時依然說:「要好好讀冊,無通乎我漏氣喔!」貌似平淡的話,在此刻的我聽來,竟能如此出自肺腑而且充滿期望。

 

本文文長慎入,老師特別準備了兩題問答,先找找答案,我們再繼續聊。

 

(1)請閱讀第一段。作者提到哪幾種理由證明「種田」其實是值得驕傲的事?(檢索訊息)

參考答案:不怕髒、不怕累、不怕寂寞。

 

(2)文章當中說道,他「不久就是面臨學測,心裡倒是毫無恐懼感。」他沒有恐懼感的原因是什麼?(統整解釋)

 

參考答案:作者感覺種田的阿公的愛與關懷,能夠讓他勇敢地應考,因此降低了考試的壓力;另一方面,學長也覺得,就算應了阿公的話考差了,他也不排斥跟著阿公種田,既沒有成敗輸贏的患得患失,心中便沒了恐懼感。

 

小時候,我們都曾琅琅背誦過「鋤禾日當午」的詩句,所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憫農」主題,我們並不陌生,但是在高中生的筆下看到這個主題,倒是叫我忍不住好好瞧瞧, E世代會怎麼看怎麼寫呢?

好的開頭便成功了一半,這篇作品的內容也是如此。作者用一個唐突的問句起筆,問得讀者愕然一驚,「種過田嗎?」作者娓娓道出種田人的人格特質,以及特殊的尷尬,精準又浪漫地解釋種田是怎麼一項值得驕傲的修養、精神的象徵。怕寂寞的人不能種田,愛名牌的人不能種田,種田,註定要常常一個人擁抱泥土的。

然而,好的開始卻也只成功一半,這篇文章動人的地方,和後面的段落裡作者如何刻畫田裡幹活的所見、所「聞」、所觸、所為有關。作者說:「太陽偷偷加溫,一望無際的天空與田疇,躁動的空氣與沉默的夏蟲。濕土反射的光澤凝結在我幼白的手指。」溫度、曠野、空氣、沉默、潮濕、光澤……作者完全不漏接,四感進洞。他接著說:「躺在焦黑的柏油路上,雲和時間走得一樣慢,非常適合思考的場景」,作者不禁自問,如此緩慢而一成不變、枯燥無聊的農村生活,祖父到底什麼走過來的?紀實的場景之後接著的是樸實的發問,作者的目的並不在歌頌一個超凡的神,而是在他看到的環境中,問問他想問的事。

 

小感官的大記憶.感官對照記

 

外科手術時,醫生會在病人的身上蓋上一種「洞巾」,厚厚的布中間有一個洞,手術的部位由洞中露出,病人其餘的地方則被遮蔽起來。我第一次成為手術室的病人進行的是口腔外科的手術,對「蓋一塊布」的費事做法很感興趣,醫療總是不能一錯,不得不過份謹慎才行,心裡推想這樣的做法大約是為了讓醫生覺得清楚,醫生因為這個洞的區隔,不會開錯部位,動錯刀(可能也有衛生方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應該是標註手術的部位,使得病灶細節能彰顯,以便審察,配合事前檢驗的結果,讓醫護人員掌握病況,順利完成手術的步驟。

 

極少數的作文題目,限制同學只描寫一種特定的感官經驗,排除其他的感受,專寫吃,或是專寫音樂(聽),也會讓我們特別看到單一感官平時沒有注意到的面向。這讓我們明白所謂時下漸漸流行的嗅覺博物館、聽覺資料庫,的確有值得如許放大觀察,大書特書的意義存在,而建構自己視覺的大事紀、聽覺的歷史、觸覺的典藏,也是藝術家們,或是有志提升寫作質感的同學們可以玩玩的有趣話題。

 

然而,回到洞巾的故事,身為病人的我們,躺在手術枱上「任人宰割」的那一刻,因為行動受到限制,本來就有些不安,只袒露一個小小的地方,更沒有安全感,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的眼睛被蓋住了,視覺遮蔽時,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刀子會切下來,當我們失去了視覺的心理準備,每一秒都變得令人戰戰兢兢。我曾經歷過幾次小手術,當了幾次手術病人的經驗讓我體會到:排除視覺之外的感官時,有一種非常微妙的危險感受,這讓我們聯想到人類挖耳朵或是接吻時,為什麼往往會不由自主地把眼睛閉起來。

 

只留下了「味覺」的記憶,就存在著這種詭譎感,德國小說家徐四金的《香水》一書刻畫了聞香師的工作,突出了嗅覺的討論,而且,書中人的生命竟然與一個一般人平時比較隱藏幽微的感官──「嗅覺」起高度連結,令人感到非常神秘、瘋狂、刺激。我們都曾經受過小傷,手指被劃破了一個小洞,或是最近「火氣」太大嘴巴破了一個傷口,在那幾天我們突然發現自己怎麼不斷地遭遇到這個小地方,反覆的痛楚間,才驚覺,自己是一如平時習慣地在使用自己的身體,但是在某一處特別被標記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那一寸肌膚我們竟然一直頻繁地使用著它!這個平時讓我們忽略的地方,其實也有它的工作與位置!當我們過濾掉其他的干擾,標記出嗅覺,在我們寫作時整理出來時,我們也會驚訝地發現我們原來擁有非常繽紛的嗅覺享受,那是我看徐四金的《香水》感動的原因,也是看這篇作品的歡喜之處──

 

〈味道〉    許恆魁

在人的感官世界裡,味道影響了兩部份,可以從嗅覺入侵,也可在你嘴裡跟著味蕾翻攪,不論前者還是後者,都能直接干涉我們的心情。我們從小就被教導什麼是香、臭、酸、甜、苦、辣、鹹、甜,而大腦可以正確反射出很多味道的記憶,人的一生,可以說是在追求各式各樣美好的氣味度過的。

我在工廠長大,現在聞到一些化學氣味便會想起工廠的吋吋光景。我的童年是自由自在的,可以到處探險,聞聞花香,搜尋雜貨店裡的糖果香……我依稀記得,母親曾把我抱在懷裡,吃著水果,循著這味道我找到了它,我喜歡芒果,喜歡品嚐我金黃香甜的童年。

國中時,我們班在偏僻的學園角落,那裡種著許多植物,因為大樹的庇蔭,地上的水氣非常舒適,在臺灣四季如春的土地裡,只要周遭人群默許,榕樹、樟樹、臺灣櫟樹的燦爛花團就這樣映入眼簾,芬多精簇擁我美好又有點幼稚的國中生涯。

不知不覺,新的味道伴隨上高中的我。高一,有了喜歡的女生,補習後,我常陪她回板橋,常常是從臺北車站坐捷運,偶爾有機會還會一起走回家。後來每在臺北車站形單影隻地漫步,總會被城市裡沉悶的空氣勾起思念,其實在回家的路上還有一股花香,但現在對我來說似乎太黏膩了些,之後,我在合作社旁竟然發現了相同的味道,即使她已上了大學,這味道竟仍陪我生活著。

回顧這些,味道凝聚了我的生活點滴,有時會受外在環境牽引,有時是它自己莫名其妙地湧現,心彷彿被某種力量壓著,喉嚨突然有奇怪的味道衝上來,但我並不討厭,有時會想永遠留住這味道──留住我曾經的生活。

 

因為題目的設定,我們看到了作者整理出了他生命裡的「味(嗅)覺」花園。化學工廠的氣味、花的氣味、糖果的氣味、水果的香氣、樟樹的氣味、城市的氣味……令人「鼻」不暇給。用味覺寫日記,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已經有了很經典的示範,那些沒有辦法複製的味覺記憶,塑造與情感的連結,帶出充滿魅力的日常瑣瑣碎碎,彷彿也跟那些浮動的暗香一樣縈繞迷幻。

 

作者選取了生命中一系列關鍵的味覺記憶,帶我們進入味覺的微觀世界,光一個味覺,有如繁華盛景般,可以演奏起伏波瀾連生不已的生命樂章:童年、母親、求學、愛情,都有適度的描寫,用嗅覺說童年,用味覺想媽媽,用嗅覺記憶青春,在味道裡找愛情的記憶,這些技巧我們早就讀過看過不知道多少,來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原來也有這麼多值得珍藏的氣息。

 

不過,關於味覺本身的摹寫,恐怕是本文最大的遺憾,以「我在工廠長大,現在聞到一些化學氣味便會想起工廠的吋吋光景。」一句為例,欠缺了直接的味覺描述,諸如:化學氣味酸辣刺激令人發嘔、在無風的時候讓人不禁流下淚、隨身帶著口罩裡夾雜了鼻涕和殘餘的化學氣味、混合出新的毒氣……除了諸如此類的直接摹寫刻畫,肯有偶見神來之筆的想像比喻,也會使得這些氣味,從紙頁間飄散開來──

 

原文的第四段是這麼說的:「只要周遭人群默許,榕樹、樟樹、臺灣櫟樹的燦爛花團就這樣映入眼簾,芬多精簇擁我美好又有點幼稚的國中生涯。」

 

國中時的他,特別記得的是:榕樹、樟樹、櫟樹的味道,何不把榕樹、樟樹等氣味,與文章中的別的味道拿來比較一下,突顯每個味道的不同呢?相比之下,這些樹的味道,比什麼化學工廠(童年)或是花(高中)的味道都淡很多,那麼我們再透過一個比喻,加強這種「淡」的感覺,因為那種味道,剛聞到的時候會注意一下,但是很快就不再注意,我將它比喻為「此起彼落的店家」──新的店總是令我們好奇,好奇心過了,我們就不在留意它了。最後並結合原文中的「幼稚」二字,舖寫出這一段青澀日子的特殊味道。因此,我們可以改寫如下──

 

雨後的榕樹下淡淡的潮濕土味,和晴朗的日子裡蒸發出來清清爽爽的樟樹精油芬芳,彷彿是新開的店家,短時間引起我的注意,很快地又被我忽略,國中時的嗅覺辛辣卻太容易飄散,與化學工廠的刺激氣味相比,要費力地回想才能重新憶起。

 

結語

感官雖小,如果我們細細品味、歸類整理、連結生命,那些簡單的音符、香甜的氣息、爽脆的或柔軟的質感,生命裡的那一餐餐饗宴,便一筆筆記錄在我們感官的存簿裡。你過了一些時間,回味提取,又有一些領悟。生命總是不吝嗇給我們利息。

 

但是有人不去想,不去用,成為感官的日光族。今天記得昨日,明天記得從前?人生不過一雙眼、一張嘴,一對耳朵,能享受的竟是無窮,想像力是超越科技的擴充實境秀,但是都是奠基於真實所見所聞所服食的一切當中。我們的生命是一場軌迹斑斑的旅程,看美景、吃美味不是富翁的特權,而是屬於懂得珍藏一切在涓涓文字裡的有心人,因為如果富翁不能記下看到的聽到的感動,那樣的享受豈不是沒有終點的追求?《牡丹亭》的〈尋夢〉這一折裡杜麗娘有一句唱詞是這麼說的:「有心情,那夢兒還去不遠。」如果我們能夠運用文字來記錄那些美景與酸甜,即便是苦澀不堪,便還在舌際纏繞,不曾離我們而去,陪伴著我們一生足迹深深的行程。

 

參考試題
 
請以「品想□□」為題,撰寫一篇作文,□□可以是一個角落:校園的,社區的,你所居住的城市的,你去過的地方為題,撰寫屬於你的感官記憶。

大考應對:自我覺察與圖象分析

前言:面對新的命題趨勢不能不知道的三個心理建設

107會考剛剛落幕,最受到關切的話題之一仍是寫作測驗。本年寫作測驗受到的正面評價不少,Taco老師隨機的調查果然也收到不少正面意見,林沛君老師由試題演變的角度觀測近幾年的命題動向,指出國中會考寫作測驗近年有擴大格局的企圖,並對此抱持支持的態度:「以往題目多半著重於生活經驗的分享與感受的抒發,從去年開始朝向說明對社會、文化的看法,並表述個人立場,我認為這有助引導國中生鍛練論述能力。」

Envy Tsai老師進一步:「我覺得好發揮」,「選定一個方向,能談得滿深入。」本次會考題能夠得到「好發揮」的評價,與試題材選擇貼近生活有關,不少老師都特別提出這個特色,不過涂丰婷老師也說:「但要對生活具有主動覺察能力的孩子,才能寫出動人之處。」

換言之,題材雖然親切有感,但從能力指標來看,「思辯能力」和「個人覺察」,會是最大的關鍵。Pamina Wu老師也覺得今年題型可以看出學生的思辯能力:「生活且自由的題目,能看出學生的體察及用心,不僅是寫作力,還有思辨能力。」Anita Lin 老師也強調:「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世代特色自己創造。好寫,且能夠篩選出優劣。」

從這些聲音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重要的訊息,其一,國文老師對於生活化的題材很肯定,但第二層來說,教師們對於同學們是否能夠好好的回應,還在認真的評估,正面來說叫作—這是很有鑑別度的題目,換另一種說法,也可以說——其實不好寫。除了國文老師之外,中學生自己對於題目的覺察能力也許尚不足夠,但是,這些關於試題的特質與取向的話題,也值得學生族群直接參與,一起在教學現場認真地討論:生活化的題材,一定是利多嗎?我要怎麼掌握此外,所謂的自我覺察的題型要注意些什麼自我覺察的能力究竟又該怎麼表現才能精彩地傳達給我們的讀者知道

沒有不生活化的題目,只有不生活化的頭腦

我們先思考一下「生活化」的範疇在哪裡。要掌握「生活化」,不如理解什麼「不是」生活化。所謂「生活化」的相反是:抽象的理論,或是:名為「經典」但可能陳舊的題材。那些題材看似不夠生活化,但並非沒有討論的價值,如105大學學測,曾以林語堂先生的〈論幽默〉為引導語,討論老莊與孔孟之間似乎有人不夠幽默,或是103學測以錢穆〈談品味〉為素材,希望同學探討「旅行」的「觀光(一般品味)」與「清賞(高尚品味)」之間的差異,都是很值得省思論述的題目。重點來了,這兩個題目,真的很「不」生活化嗎?其實「幽默」(林語堂所謂的幽默,在該題的閱讀素材裡可以看得出來,指的是在困境中還能幽默以對)和「旅行」,哪個不是生活化的主題?如果這兩個題目改成:「那次令人難忘的幽默」、「不一樣的旅行」,豈不儼然就是一個國中會考考題。

所以其實寫作題目從來都無法遠離生活,差別只是引導語本身夠不夠生活化,造成我們觀感上的差異,有時候引導語是「不夠生活化的典故」和「理論申述」,有時候引導語本身「已經幫同學預設好一個生活化的取材」,再讓同學寫作,很多考生對於前者的恐懼,不是它夠不夠生活化的問題,而是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們如果仔細玩味,就會發現大部分經典或是理論還都是由生活出發,即便哪一天國中教育會考竟然使用了「不夠生活化的典故」和「理論申述」作為引導語,同學還是應該放心誠懇地用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和回應。文學起於人性,起於生活,這是亙古至理。題型再新,不易其旨。

正眼看他人,低眉觀自心

所以真正的問題在於題目的主題意識是否是學生可以掌握的。今年的主題意識是世代的覺察。自我的覺察很難嗎?蘇軾有詩云:「不識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很多時候我們身在其間,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特色,總是要等到不年輕了,再回頭看年輕,才知道年輕就是那麼一回事。請中學生自我覺察,不如請它回頭看看自己的國小時代,或是問問老師眼中的他們是怎樣的形象還比較容易,這是「旁觀者清」的道理。為什麼旁觀者才看得清?誠如畫家畫風景時,總是會往後站個幾步,往後站為什麼反而看得清楚,並不是因為畫家有遠視,而是因為:遠看時,篩選掉許多不要的訊息,比較抓得到自己要表現的光影在哪裡。

我有個朋友要他唸幼稚園的孩子幫忙擦一下桌子,沒有想到小朋友對著抹布滿眼框閃著淚光哽咽地說,「可是,」——

「可是我還這麼小。」說完用小手揩揩小臉上的眼淚。

家長聽到這句話忍不住笑了出來,如果小朋友不是因為學舌跟阿公阿嬤學來了這句話,而是自己說出來的,那她的「自我覺察能力」十分優異。家長之所以笑,就是因為「我還這麼小」是一句其實由大人眼中看到的而產生的形容,而並非小小孩自己會對自己做下的斷語。

「我還這麼年輕……」

「我好動漫……」

「我好果凍……」

這些,都是從「我們」眼中看到的結論。所謂的「我們」,是指命題者或是老師、成人,我們早早遠離10-20那個世代,回頭觀看他們,強烈感受到他們真的很「直播」很「困惑」很「果凍」……

我們必須誠懇地說,請學生寫自己的世代,並沒有比較好寫。Taco並不是希望換個題目,而是希望我們能夠深入意識到學生應考上的困擾,這樣會比較清楚要如何在內容方面提醒同學,我們希望看到同學比較能夠自我覺察,以便應付其他自我覺察類的題目,回歸到寫作教學的素養面,而不只是教他這一題可以用哪些題材寫而已。

那麼,所謂的自我覺察怎麼來的?「自我覺察」是深刻地體會自己的特質或自己世代的文化,而「自我」的覺察多半來自檢視別人,從真的看到別人,所以懂得自己,因為真的懂得別的族群,所以對自己的族群更加珍惜,因為有機會聽聽別人是怎麼看我們的,所以有機會知道自己是誰,換言之,我們身在其間,明明看不清楚自己,如果想要寫出深刻動人的自我覺察,我們需要的是:一面好的鏡子。

 

所謂「以人為鏡」、「以史為鏡」……透過這些鏡子對照出一兩個與他們不同的地方。像是老師的族群似乎很實際;阿嬤的族群,總是話很多很沒有重點;畢業的學長姊口中的母校當年似乎很了不起;書裡面的世代總是充滿的戰亂與不幸……,我們從這些訊號中感受到自己所在的時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自己又在這個時代裡展現怎麼樣的世代特質。

10-20這個世代從小被鼓吹追夢,這呼應了他們的時代背景,Taco老師或是我的父母的那個年代,會比較務實,也對追夢有很多遺憾,因為他們的環境沒有現在這麼好;我們覺得阿嬤的族群話很多,那對應出同學現在的生活節奏快到我們很難忍受別人講話沒有立馬講到我們要聽的重點,可是,阿嬤不懂什麼是疏離感,反而在這個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在3C串連起來的人際關係裡,感情來得越來越快,去得也快,畢業典禮不再是淚水婆娑的時刻,雖然大家不再朝夕相處了很捨不得,卻比過去容易再聯繫,ig或臉書讓我們知道同學們十年後的今天吃什麼玩什麼,「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這種事情要花點心思才辦得到。畢業後大家還是很近很近,只是同學們更覺得這個世界與虛擬的世界沒有差異,都是圖象串連起來的存在……

「面對未來,我需要具備的能力」(103首屆會考),考了「未來」;「從傳統習俗中,我看見」(106會考),考了「過去」;「我們這個世代」(107會考),考了「現在」。看看別的世代,或是試著從別的世代的角度審視自己,是回應未來的寫作命題一定要做到的。誠如題目所說,這個世代很直播很果凍,「換位思考」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能力,卻也是特別欠缺的素養。

總而言之,看看近幾年的題目,很多老師都感覺到「換位思考」的素養建構很重要,這端賴我們持續推動「有效閱讀」和「人際相處」的相關教學活動。

發散式的題型,閃電式的聚焦

如果我們把今年三大考的寫作題擺在一起,會發現有一個有趣的現象。

107學測(第一題之一):網路省去記憶負擔更有創意?網路使我們記性更差?

107統測:做了,做完,做對,做好

107會考:我們這個世代

其實「網路」的入侵,以及「做事的態度」都可以說是「我們這個世代」的其中一個面向。會考的寫作題竟然是最發散(發揮空間最大)的,誠如Envy Tsai老師告訴我們:「選定一個方向,能談得滿深入。」如果題目已經限定了題材,就成了一種限制,考生只能談「網路」,只能談「做事態度」,相反的,讓同學們自己選定方向,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主客觀因素去發揮,題目雖大,在一定的時間中,學生由一個切入點下筆,還是能夠寫作首尾具足的作品。

但是,什麼方向都可以寫,無形中也增加了聚焦的時間。

Taco好有一比,如果請大家發表對「任一種」台灣小吃的看法,你可能還要思考一下,如果請大家發表對「臭豆腐」的看法,大家可能更快七嘴八舌起來。

為什麼?因為我們要花時間抓「台灣小吃」的具體方向,我要談多少種?我是要談哪幾個?從哪個談起?

陳芳明〈掌中地圖〉的文字,最近也被拿出來討論:「我那個時代的苦悶,是因為找不到任何的出路。現在這個社會的苦悶,則是因為出路太多,不知如何去選擇。」這句話不只說出了世代的特質,也不小心言中會考題一直以來的命題美學:讓大家有較大的發揮空間,但是要自己設定副題目。

test107

▲107統測寫作測驗試題。有些題目雖然有圖,只是一道加了插圖的傳統題目。審題時仍以文字部份為主。

因此,會考的題目可能會一下讓人想到一大堆好像都不錯的答案,考生要「當機立斷」,捨棄某些材料,進入要採取的方向。要做到「當機立斷」,除了心理素質的建構,當然有一個部份是跟良好的「審題策略」、「立意策略」有關。題目窄,關鍵的是論點是否有力;題目寬,別讓自己敗在三心二意上。

、由三大步驟看今年會考應對

(含)圖表的寫作題目怎麼審題

黃韻萍老師特別向Taco老師提醒,今年的題目與去年都有圖表化的趨勢。有圖有文的題目,審題立意上要注意什麼呢?

1.檢索客觀訊息

以本題而言,107會考試題雖然看起來有圖象,基本上是一個視覺性的文本題,唯一的圖表解讀為下方的年齡數線,至於六個圓框中的文字(「我們這個直播世代」……等),其實是題目的舉例,與分行書寫的排版沒有不同;主要的引導語為「每個世代都有其關注的事物、困擾的問題~經驗,感受或想法」共99字(不含標點)。看題目的第一步是:不要遺漏客觀的訊息。

 

(1)圖表的客觀訊息為世代定義:

  1. 依圖示可知文中的世代不只是12-15歲而可以包括10-20歲的世代
  2. 依圖示可知本題世代定義為十年一個世代

(2)文字的客觀訊息為世代特質」等:「世代特質」可以指「關注」的『事物』,「困擾」的『問題』,「未來的『想像』」,「刻板印象」、「真實觀察」等,都是閱讀題目時可以特別留意的語詞。

052502

2.連結特定議題

每一位考生看到的圖表和文字皆相同,但詮釋的意涵可以連結至不同層次甚至是不同方向,大學學測已經出現真正的圖表圖片題,同學必須掌握一個柱狀圖、折線圖或圖片的重點訊息,並提出圖表背後的現象,或圖片暗示象徵的情境(104學測Danan漫畫)。會考寫作測驗目前仍以文字題為主,但仍需玩味題目中所透露的隱藏性訊息。以本題而言,在範例中針對所謂的「世代特質」舉出多個例子,其實包括:接受訊息方式上的特色(直播/動漫)、生涯發展上的特色(對未來困惑)、內在情感的特色(困惑/動漫)、人際互動的特色(自由)、人物氣質上的特色(果凍)。用字則包括名詞、形容詞或一個句子,可見同學可能必須透過歸納出一個形容詞或是用比喻的方式來呈現自己對於世代的詮釋。

一般而言,連結議題可以由下列幾個方向發想——

(1)沿用題幹所提示的概念

(2)關注不尋常或不合理之處:找到表格中的極值或轉折點,或找到圖片中與一般情形不同之處,例如孟克的「吶喊」裡扭曲的人像和空間,達利的「記憶的堅持」裡熔化的時鐘,這些不合理之處往往是作者寄寓創作目的反常合道之處。

(3)鎖定和我最有關係的方向:一張作文紙上,那張考卷的作者才是焦點,他曾做過說過看過想過的,敢秀,就是舞台。如:90後的世代,總有一天要接掌這個社會。店長、醫生、CEO都是我們這個世代,現在我身為一個班長,我就看到同學們的三個優點和三個缺點→(不能)負責任的世代

(4)攏我所能會聚出最亮或最豐富的素材:如:班上一群人喜歡跳舞+看過一部以習舞為主題的漫畫或電影小說傳記+放學回家路上看到練舞的學生+一句與習舞有關係的名言→舞動的世代;或如:姐姐曾想要整型+自拍的故事+美術課上老師進行了結合自拍與攝影構圖的課+醜女模仿范冰冰的滑稽照+幾句警語→美由自己定義的世代

(5)結合重大議題:如:美國中學生校園掃射→掃射世代(一有不滿就怪罪別人,把社會上的人都當成自己的服務生,不合己意就發作。)氣候異常→氣候暖化但人心冰冷的世代(在「有機」和「回收」的口號下長大,環境的破壞和保育同時交戰,去參觀有機農場N次,但同學都只想吃速食和待在冷氣房)

test1071

二、抛出問題找論點

052503

(果凍)世代的議題,可以探討的面向很多,同學只需要找到其中一兩個迷思或觀點深入挖掘,即可以展現獨到的見解。

連結經驗或見聞

052504

、結構布局顯力道

052505

五、錦上添花加修辭

運用意象語言虛實的變化,或特別的句法設計,提升文句的美感,強化文句的感染力。善用跨領域的詞彙是個容易取巧的方法,如在「口腹飲食」、「食品科學」、「物理特性」方面添加語言的設計感:

052506

參考範文

這一件事,特別讓我體會到,我們是向天上的虹借了顏色,人間彩色的果凍精靈。

爸爸邀媽陪他去日本參加會議兼旅行,媽一直非常猶豫,因為段考在即,她掛心我們兩兄弟那個星期鐵定無視於考試怪獸的猙獰相逼,天天沉迷在電動遊戲的世界裡。媽知道我們兄弟的威名:連夜不睡,隔天早上都還能精神奕奕地去上學,甚至前一晚沒有盥洗,大不了出門前記得沖澡就解決了。那是年輕人才有的金色精力

爸爸對我們熱衷電玩一直很豁達,他認為人類成長有是階段式發展,「總有一天他們會膩了。」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兩個極端,但與我和弟弟的內心世界都有各自的交錯。他們總是不能理解,在遊戲的戰場上,我們有事功與夢想,戰友和勳章,這些衝動和段考的結果令人興奮的程度難分軒輊這是我們紅色的光芒。

「媽,您平時對我們的關心也夠累了,就算是我們搞砸了一次段考,能讓自己陪爸爸過個小蜜月,不也是一件很值得的事嗎?」並不是內心的渴望使我的口才變得這麼好,我懂得撒嬌的好處。一邊把頭髮梳理得線條迷人,一邊確認手機和充電器都放進書包,我一邊叮嚀爸不要幫我買任何東西,給我多一點零用錢讓我搞定這幾天的生活就可以了。「你們最了解我的。」打扮合宜、該說好話的時候說點好話,大部份的時候我們是討人喜歡的一個世代。長久以來,媽對我的甜言蜜語完全無動於衷對她來說,這些是人工香料帶來的假象,乍聽合情入理,事實上經常過度使用,尤其是為了遂行我們邪惡的意志時。

當母親確定同行時,我們兄弟由衷感到放鬆,也覺得他們過度擔憂。不管那是否出於刻板印象還是部份我們的世代同胞展現的事實,我們都感覺大人的瑣碎干擾應該用更多的信任取代,我痛恨包覆在我們體外那一層大人自認為很薄很寬鬆的保護殼,事實上,我們這個世代,比大人認為的更有型,沒有那一層塑膠殼,也不會傾頹。

媽咪臨時申請了ig的帳號,好友只有個位數。我們決定讓她習慣我們兩個世代的差異只是常用的介面不同,把他們發的每一張照片按了愛心,再把遊戲玩家們的名言當作留言鼓勵母親:「別人不能替你開心,正因如此,才要積極行動。」也選在適當的時間上傳打遊戲的照片承認有時候我們並沒有太早睡,回應我們上述的留言。希望有一天他們真正了解,我和弟弟不屬於樸素原始的世代,我們的所有行動,與人工的產物必然要緊密地結合,就像果凍擁有果汁沒有的新驚喜,那些改造後特別強烈的色香味,就是我們的擁抱人工科技的世代美學

(延伸閱讀:彭明輝部落格〈滑世代有什麼問題〉「愛的教育+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

 

結語

前幾天在研習的場合遇到國中老師,老師反應考生在50分鐘當中完稿十分倉促緊迫,Taco在分析時也特別感受到,省思題特別需要足夠的邏輯推演過程,如果原本寫作速度就慢的同學,面對這種題型可能會感到更來不及。

不論是否最後能夠完稿,有幾個寫作應對常犯錯誤,也是日後表達上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還是同學們可以長期關注思考的——

運用材料太少

材料不必求多,但是很多同學材料明顯不足。長時間建構跨領域的有效閱讀,是這個世代很幸福的磨鍊,跨領域的有效閱讀比過去的閱讀型態活發有趣,只怕你不翻開,否則內容都很容易消化。

運用材料太死

「舉一反三」的能力是當前寫作題最重要的目的,用功的孩子該醒悟,不要只努力了一半,把書裡的東西都讀進去了,卻更讓我們看不到你自己的聲音。大方臭蓋兩句,學會擁護和批判,不只是為了應付寫作測驗,在生活上,也可以因此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三、舖陳能力不足

同學寫記敘文容易太晚切入重點,論說文卻容易太早講完答案。這兩個毛病如果能夠相互補足,就成了一個完美的狀態。論說文要分成幾個論點說,如果只有一個主論點,就不妨穿插情境刻畫。

語氣欠缺變化

很有靈感時也不要忘了抑揚頓挫,一篇好的文章像一首歌,每一句話都有自己的語氣,如果每一句的語氣都一致叫唸經。肯定、反問、比喻、說明,適時配合。每一首歌最令人期待的是進副歌時,因此,一篇文章也有層次性,留一些有力的話製造高潮。

沒有問題意識

一篇標準的四級分(B等第)的文章有幾個特點,其一是文句沒有質感,其二是內容沒有挖掘,好的文章指出問題並且看到答案,例如:做對到做好之間的差異在哪裡?如果可以做好,為什麼有人不願意把它做好?提出問題並嘗試加以解決,使文章富有理性的光輝。平時養成提問的習慣:

  1. 1. What 式:定義/關鍵人事物 是什麼
  2. When 式:何時開始?何時轉變?
  3. Why 式:為什麼有人會  ,為什麼有人不會  的原因
  4. How 式:個人評判—何者優,何者劣?何者如何美,如何醜?

個人建議—如何做,如何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