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思考法:反向思考與大考寫作

#系統思考法

#反向

#黑色思考帽

 

「系統思考法」的「發散思考」方案中,其中一個檢核指標,就是「反向」(reverse)。它的基本定義是我們在進行創造設計、創意發想的時候,不妨看看原來的東西能不能「反轉、前後顛倒、改變角色、左右相反」。

 

反向處理,是把東西顛倒,例如發明縫紉機的何威,因為以前的針孔都是設計在頂端的膨大部份,何威從這個前提出發,去思考如何把針安裝在縫紉機上,結果百思不得其解,他最後把針孔設計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針尖上,竟然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反向思考也曾用來解決更嚴重的問題。例如發明種牛痘方法而使天花幾近絕跡的英國醫師勤納,就是反向思考很為人熟知的例子,在天花肆虐的時代,醫學科學家都把研究重點放在「病人為什麼會得到天花」、和「如何治療天花」上,但是勤納卻去思考「擠牛奶的女工為什麼『不會』得到天花」,開啟了免疫學的序幕。

 

為什麼同學在考場上會寫出不斷地繞圈圈的文章,也許我們可以「反向思考」一下:為什麼他們不能反向思考?臺灣的學生在正式的場合,被要求要循規蹈距,朝會上聽著不愛聽的訓斥,不能聊天,而且與管理人員取得高度的共識,這當然是正確而必要的,但是臺灣的學生更應該被要求,在某些一樣很正式的場合,就像是開一個班會,寫一篇公開的作品,或者是在任何口頭發表個人的意見,一定要學會能夠誠懇地提出強有力的反向思考,也接受對方的反向思考,讓會議可以提高效率,解決最多的問題。從小我們就讓學生習慣會議只是單向的思考的時代應該要改變。

 

在我參加基測/會考閱卷人員培訓時,好幾次聽到「反題」這個詞彙,例如題目是:「我常常想起那雙手」,學生只寫了一行:「我沒有想過別人的手,自己的手也沒有。」即是反題的例子。有一段時間,反題必須給「完全離題」的零分,後來又改成給一級分。身為閱卷人員,究竟要給零級分還是一級分也是專業,是不能出錯的,當然,就同學來說,不論是給他是零分還是一級分,都在告訴同學反題的錯誤。

 

但是系統思考法當中,能不能反題思考,其實是很重要的訓練,因為它帶來強大的力量。不只要學會反題,而且越強烈的反題,可以製造越大的力道。反向的處理,就像在文章當中,安排一個反派的聲音,一部電影裡的反派角色不夠強,這部電影的衝擊性就弱掉了,好人在電影前半部都要被打得落花流水鼻青臉腫,因為要讓觀眾感覺到邪惡勢力根本無法對付,超級可怕,那麼才能彰顯正義團結的難得可貴。

 

為什麼我們要想起別人的手?我常想起的是別人的臉·

我不常想起別人的手,有人會想起我的手嗎?

我非常不想去留意別人的手,那樣很噁心。

與其說想起別人的手,我比較常嫉妒別人的手

 

如果你覺得反向思考看似荒謬無理,但是那些非常正向的會議裡,我們常常在台下聽到身邊的人這樣碎唸過……

maxresdefault

 

如果在寫作裡,我們撿起這些反向的碎念,讓它們成為真真實實如假包換的心聲,與它對話起來,我們的文章會是什麼樣子?

 

如果在寫作裡,我們能夠充分地假設這些反向的聲音,與他們和解,我們的文章會是什麼樣子?

 

一.真心話逼出真思考(反轉再反轉)

 

我們學校的段考試題,這一次請同學以「奉獻」為題撰寫文章,是一個非常正向的題目。班上雷同學的作文,開頭先是這麼寫的:

 

「每個人小時候總是被灌入一些思想,如每天早上晨讀要背誦的三字經,抑或是父母買的童書,其中總是不斷地出現要我們做到的美德,例如:孝順、付出、節儉。當年的我們並不覺得那些事很難,因為每當我們說一聲謝謝,分享了一點零食,就能得到他人的讚美。」

 

這是非常細膩的「事實」舖墊。

 

「然而慢慢長大後,事情開始改變了:為他人的付出常常沒有得到回報;節儉的生活,在誘惑增加後變得越來越困難;我開始發現自私的人獲得的比較多、揮霍的人活得比較愉快、不將規則看得太重的話,會比較自由。以前的種種理所當然慢慢不再絕對,我開始試著多為自己活一點。」

 

前兩段反面思考的暗黑能量,為後文的反轉做了最好的反派角色,狠狠地打擊了「奉獻派」的士氣,當我發考卷,親自為全班同學唸這一段時,全班都點頭、鼓掌。這是我們的心聲:大人曾經這樣哄過我們,曾經這樣瞞過我們,有一天我們都發現自己當初被騙,世界沒有這樣簡單。太黑暗,真的太黑暗,這麼漂亮排比句法竟然用在反對奉獻的理由上,這太漂亮太經典,也令我擔心,下一段他能不能(會不會)再成功反轉一次呢?

 

他接著說:有一天,他看著指揮交通的志工笑著對我說早安,他覺得很舒服。他說:在生活中,為別人捐出一張發票,或是幫路人指個路、幫別人撿回失物,也許就是這些小小的動作,串連起一個美好的社會的。

 

娓娓道來的感動,讓我的心又「恰」了一下,我們一直在接受別人無私的分享,不是嗎?可是當我們戴起黑色思考帽的時候,那一些旁人對我們的付出,先擱在旁邊,把反派塑造好,讓題目先徹徹底底地挨頓揍,等一下再上場反攻……

 

二、 厭世觀逼走假面具(改變角色)

如果選出課本文學家中一個最不厭世的代表,很多人說會說應該是歷史上被貶得最遠的人──蘇東坡吧,他的〈定風波〉、〈赤壁賦〉就是最完美的證據。我覺得,這個說法對了一半。我認為蘇東坡是很不厭世的人,但也從不諱言說出自己的無助。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上片,一共有三個問號:「明月幾時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第三個問句是反問,答案是確定的,想清楚了,心境已經平復了,而前兩個問題是什麼呢,那兩個問題,根本就沒有答案。

站在另一個蘇東坡的角色,他痛心和困惑,興起出世之想:當個什麼都不管的人吧。

但是最後想想:「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還是算了。

我特別珍愛東坡那些受傷的句子,那個想放棄,想要跟別人保持一點距離的那個東坡。它讓我覺得,哇哈,東坡也有受不了的時候,他在我們面前清理傷口,他不是個鋼鐵人。

在赤壁賦裡的洞簫客,究竟是不是真有其人,還是另一個東坡的化身,一直有人持後者這種看法。那哀吾生寄蜉蝣於天地的思考,不只是洞簫客的作繭自縛,而是另一個東坡就也這樣想。

 

有一次我讓班上同學練習〈衣服與我〉,標準的詠物或懷舊文學。

 

玠安寫了一個故事,後來我聽她說是個漫畫裡的故事。她的父母親從小特別喜歡給她買白色基調的衣服,只為了灌輸她「當醫生」的想法。尤其是長大衣,一定要買白色的。

 

她花了足夠的筆墨痛斥父母(虛構之父母)的變態,強調白色衣服弄髒之後的不堪,她一點也不想當醫生。最後,以平凡的女兒和父母的「白髮」結束這篇文章。

 

在我的寫作課程當中,她也許不是唯一一個用反面題材寫作的,但是很少見,也絕對是最黑暗的。從〈衣服與我〉如此溫馨而生活化的命題,因為同學的閱讀廣度,帶給她完全不同的創作思惟,把親情用這個角度來刻畫,點出了絕大多數正面細膩刻畫父親母親的溫柔的作品裡對親情欠缺的反思深度──父母的愛是強勢的,可是子女的愛又是晚熟的。當玠安的作文誇大了對親情的批判,把一個至高無上的價值打入地獄,再從地獄裡把它打撈起來,令人不勝唏噓。

 

三、 醜結局寄寓大感慨

 

把反面的思考放在文章的後段,甚至延續到結局,可以使得文章餘波盪漾,感觸良深。

 

去年被談論得很多的會考作文「從這樣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談舅媽的婚禮的那一篇考場作文,就是很好的例子。去年會考結束後,報紙斗大的標題寫的是:「會考作文神嘲諷──婚禮再嚴謹,不懂得相處終離婚」。把最醜的事挖出來,學生是不是就能寫出那個臭味呢?寫醜夠醜,也是作文課裡要琢磨的啊!「兩個強硬又倔強的人,既不懂得忍讓、也學不會尊重彼此,因此,這段婚姻,只維持了兩年」,把離婚的根本原因,客觀冷靜,又赤裸裸地指責,讓身為大人的讀者們都不禁凜然一驚。多少的高聲吶喊,多少的辨證和舉證,如果把最不忍卒睹的那一面放在最後,可以形成一種深刻的省思,為前文的故事或是論述,推向一個餘韻無窮的境地。

 

**

 

我很喜歡對高中生談批判性思考(屬於收斂思考)、反向思考(屬於發散思考),其中一個原因是我發現這個說法讓高中生覺得很有感。他們正處在困惑的年紀,又越來越懂事,越來越獨當一面,在似懂非懂的時候,如果能夠讓他發揮一下這一些挑剔的、變型的、說狠話的寫作,不少學生覺得得到理解和抒發,我彷彿看到一個被囚禁的巨人,在釋放之後不知道該怎麼使用自己的能力地怒吼,又彷彿看到一個艾莎,突然看到自己的超能力原來可以無羈地展露,那麼驚天動地。

也許我們必須要再回頭問,學生學會看到問題,學會反向思考最後的目的是什麼?是解決彼此之間共同的問題,是開發一個產品,是解決一個經營的困境,而不是解決單方向的問題,為了擺脫壓迫,而選擇思考逃逸,而壓迫對方。思考的教學非常必要,我不只一次看到班上的在知性寫作上有好的表現的孩子,說起話寫起論述來振振有詞,卻沒有紀律觀念,不知愛人愛己。那告訴我們的是:有一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孩子可能因為動能強,表達能力更優,而成為主管或老闆,而校園裡面那些思考力表達力略遜的自省自律者,成為領他們的薪水的人,甚至受他們壓榨驅策。我舉了這些例子,從裁縫車、牛痘到白衣服、婚禮,他們的共同點,除了一頂黑色思考帽罩頂之外,還有一種關於和平與共好的堅持,關於幸福與夢想的追求,關於真誠和友善的依賴。就像當初艾莎擔心自己的能量太大會傷了人,知性的寫作與感性的寫作,在思考的路上,從來無法切割,最可貴的是前者還是後者,不需有定論,缺少任一個會帶來的影響,卻一定要知道。

 

我這樣教孩子學寫作 談狂想 (給火星人的一封信)

#我這樣教孩子學寫作

#談狂想
#給火星人的一封信

「媽咪,這次的題目很難,我完全不會寫。」

晴晴的老師出了一題「給火星人的一封信」,搭配了課本選文而來,因此一方面是寫作的訓練,一方面也是閱讀主題的延伸,給想像力豐富繪本閱讀很充分的年齡層習作,是令人期待的作業才對,也許狂想式的題目,沒有範圍,固然是自由發揮的好機會,也考驗了小朋友自己限縮主題的能力。

「給火星人的信,總要有個方向,你大概想寫什麼呢?」

週末的早晨,我趕著要出門研習,只能在早餐桌上跟她匆忙地討論。時間有限,頂多能幫助她立意,我這麼問她,一邊把香濃的豆漿再啜一口到嘴裡。

「大概是對火星的好奇吧!」

「那你就問他一堆問題好了,你想到什麼就先在草稿上統統列出來,再挑選一個脈絡。」

晴晴聽完,看看時間,感覺到媽媽的幫忙恐怕也只能到這裡,她就要離開了,於是沒有再多問,然而就在她將信將疑而沉默下來的時候,早餐桌上的猴子插了嘴──
「你可以問他『你結婚了沒,有沒有小孩』!」
晴晴非常生氣地白了弟弟一眼,而且一付要教訓他「閉嘴」的樣子,在我的示意下,才把嘴邊的斥責勉強吞了下去。

其實,小寶說這句話的時候,看起來挺認真的,我不是很能判斷他是天兵懵懂,還是明知無理卻故意來攪局搗亂,因為我還記得他今年過十歲生日的時候,許的生日願望是什麼,一般的十歲小孩的願望多半是玩具或是課業進步,他的願望是:「我希望能娶一個漂亮的老婆」,說不定巨蟹座的十歲小孩看到外星人的時候,的確想問他:「您結婚了沒,你是否有一個漂亮的老婆呢?』」

「晴晴,弟弟也許是胡說八道的,但是他無意間提醒了我們一個挺重要的事。」
晴晴不敢相信我的評斷,而弟弟和爸爸一聞此言都得到鼓勵,準備再提出更多爆笑的問句,全被我攔截──
「晴晴,你給他寫信的那個外星人,你覺得是大人還是小孩?」

晴晴說是小學生。很好。晴晴說她要問他:他要上學嗎?學校有沒有教他們怎麼開飛碟呢,這樣就可以飛到地球一起玩。

有點意思了,我放心地出門。直到我回家的時候,已經過了好幾個小時了,但是晴晴的作文還停留在飛碟訓練課程,我才一進門,她連忙告訴我最近的進度:「媽咪,我覺得我對火星太不瞭解,所以實在無從下筆。」

「你先用電腦搜尋一下火星的資料,讓我把衣服換好。」

我講這句話的時候心情並不平靜,心想:晴晴下次再這麼被動,叫一步動一下,我絕對不要再理會她,讓她自己完篇。人性就是如此,有人可以依賴時就學會依賴,一個作文比賽的時候可以自己完篇的小孩,回家就只想要賴著媽咪寫作。她明明知道自己需要更多客觀的知識引導,卻把草稿擺在一邊,吃吃玩玩看看閒書過了一天。

很快地,晴晴給我她的問題──

「火星人,你好嗎?
火星的溫度很低,你常覺得很冷嗎?火星上是否有高山,高山雄偉嗎?火星上是否有湖泊,湖泊又是什麼顏色的?火星上的日出有朝雲飛舞,天空一片粉紫,也看得到夕陽西下,橘色的晚霞嗎?」

我越看越生氣,明明寫得很好,寫作態度卻是散漫。尤其是問起火星上有沒有日出和夕陽,扣緊「火星人」與「地球人」的共同經驗,看得我雞皮疙瘩都起來了。人類對天體的好奇是很自然的,宋朝的詞家辛棄疾〈木蘭花慢〉就是世世代代的讀者十分喜愛的代表作,該闕詞都是問句,提出了他對天體的一連串妙問,他沒有寫過「給火星(熒惑?)的信」,但是這一篇「給月亮的信」真的超妙的: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繫?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月亮落下的時候到哪兒去呢?落海之後的月亮怎麼了呢?玉兔不會游泳,和月中會游泳的蟾蜍,都沒事嗎?月亮落海之後,漸漸變薄不圓,莫非是因為整個月球泡水溶化,造成玉兔等等月球居民全數罹難了?

他不只觀察月亮,還知道相關的神話傳說,巧妙地提出了莫名之問。不論他是為了表達什麼而寫,用似是而非問題帶出相關的故事,可以把知識點轉化為生動的提問,還能重新審視月亮的故事,帶來閱讀的樂趣。

雖然晴晴也查到了不少火星的知識,包括戰神的神話傳說,但是晴晴卻覺得更困惑,看起,來她一定要等我回家,找我討論才能繼續,有可能早就處在這個狀態,那就是:對於龐雜的知識,而且是牽涉的科技天文的事物,晴晴不是全然不懂,但是一知半解的她,失去了下筆的核心感受。

「收信的火星人並不存在,讓你很迷惘嗎?」
「對啊,真的很空,沒有感覺。」

「別擔心,你應該用你自己的形象,去做一種投射。想像的基礎其實是寫實。」

我補充說明,讓無力茫然了一整天的晴,頓時感到具體了很多。

最後晴晴寫道:
我住在一個長得像甘藷的小島上,喜歡抱著無尾熊娃娃睡覺,如果你能夠到地球來旅行,我們可以一起上學,我的老師博學又有趣,我們可以一起與她學習這個奇妙的星球上的許多知識,我想:你一定也對它充滿了好奇!就像我們對你的星球───火星充滿好奇一樣。

記得在一本書上看到「最高級的想像是不自由的」,我也常覺得,創意創意,不過是自由發散的狀態,所有讓我們覺得好有創意的事物,其實是把我們自由亂想的創意有效呈現的一種結果,而自由亂想的創意呈現的高下,竟往往取決於古典的訓練。一篇狂想寫作,我和晴晴一起學到了三件事:其一,任何人物要出現在作品當中時,弄清楚對方的「基本條件」,能夠使話題更聚集;其二,相關的知識,是寫想像文章也要儲備的必要基礎;其三,天馬行空還是有馬,《哈利波特》的魁地奇球隊來自真實球隊的描寫,要寫好狂想文章,是從寫具體的人與事來訓練的。

「媽咪,我要寫作文的時候,你可不可以不要去研習?」
大哉問,這個問題身在地球的我還沒有答案。

當小說家遇見小說家:畢飛宇X吳明益X張大春

「我常上健身房,我健身房的朋友一開始不知道我是個寫小說的人,後來他們在報紙上發現跟他們常常一塊兒運動的人是個小說家,很納悶地跟我說:他們以前很好奇寫小說的人平常都在幹嘛?都吃什麼?他們觀察了我很久。最後他們的結論是:『你跟我們沒兩樣嘛!』」

 

畢飛宇老師個子很高,健身房練出來的身材也不是蓋的,一出場就把吳明益老師的身高就比了下去,還好張大春老師的「大頭春」不是浪得虛名,一顆大頭保住了此岸的存在感。

 

閩南語有句俗話說:「寧願跟明白人吵架,不跟傻子笑。」沒人喜歡跟人吵架,非帶一肚子氣回家,但是跟有內涵的人交手再怎麼不開心還是讓人有收穫,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能聽頭腦清楚的人說話就是福氣,即便是爭吵。

 

今天的三位看似是來聊天的,題目是「當小說家遇上小說家」,也不設立明確主題,基本上是圍繞著小說創作來談。

 

果然聽小說家閒聊小說這聊天就不一般了。吳明益老師開場就抛出了核心的問題:小說是什麼?17年前張大春訪問了剛出了《迷蝶誌》的文壇新星吳明益老師,吳老師當時提供了一個答案:小說是寫人性的掙扎。我看吳明益老師的書很擔心他是個很道貌岸然的人,今天讓我完全放了心。他一開始就先自嘲兼嘲諷張大春老師當天問他這種問題並不期待得到一個什麼曠世的真理:「他問這話後來我想想完全是度時間的。」

 

人性的掙扎指的是真實與謊言之間的辨證,「小商人就是要學會說謊。」剪魷魚腳的小故事讓我們又大笑了,小販把魷魚剪掉一隻腳,矇混過關,最後再把腳拿來賣。謊言才是真實的,完全真實的才是虛假的。這是成長的背景給他的困惑,也是他最初想到小說應該要承載的。

 

小說是寫實。但是《複眼人》裡面,環礁不能說成潟湖;寫釣魚人該用幾號的釣魚線……小說寫實?

小說給人們珍寶、知識、與邪惡怪獸作戰的機會(讓讀者滿足自己與邪惡怪獸搏鬥的需要)

小說是去遠方的工具 科幻小說

小說是辛苦的

小說是一種身體運動 有人為了寫小說蓄鬍

小說是找到生命演化的途徑 怎麼找到屬於自己的聲腔

 

吳明益老師喜歡自然,也審視那些在大學時代,為了做作業或自願去參加環保活動的人,也未必是真正的XX主義者,,「如果有一天他看到環保人士與環保人士鬥爭,女性主義與女性主義鬥爭……他還是可以熱衷其間,那我們才比較能說他是想要保護環境的人。」

246

吳明益老師送我們一個關於老鷹和老虎的故事。又讓我們大笑了很多次。那是一個關於一群小朋友想買把小老虎買回家養在中庭的故事,後來另外一隻(同一隻)老虎,在這群小孩長大之後,在華西街當眾被宰殺,從虎血到虎骨無一留存,長大後的買虎夢這時又重新呼喚了同一個人,當年,買一隻老虎要兩萬元,一群小孩湊了半天,因為無法飼養而作罷,而在華西街,即便要二十萬,這個成年人都想買回家,但是他沒有趕上在宰殺之前出手,正如當年還沒有在老虎長大之前就湊齊兩萬塊一樣來不及。

 

畢飛宇老師不能不提出更多的「實話」來回應。所謂的創作的真相,是一個在得獎之前,即便是母親都感到荒誕的工作。語言的殺傷力,準確的反動,更是讓母親覺得兒子有點距離感。有一種文學的創作是不得不冒犯別人的,如果存著不冒犯的想法就可以不必寫了。所以文學成為一種工作,對於工作的人來說,有一種冒險的刺激,站在懸崖邊的危機感,對於小說創作者的家人,似乎是得等到,所有的批評家教會他們這些作品的價值,才足以說服他們,接受它是個工作。

245

張大春說:叔本華曾說長久和一個怪物作戰,你也會變成一個怪物。張大春老師在「虛構」二字上,有非常完整的陳述,最令人感到弔詭的是,他自白自己假造經典引用到自己的發言中,但是假裝引經據典的效果,成功地吸引了夥伴和同學的目光。

 

因此張大春的討論,已經觸及到「東方經典」對小說創作的意義!「現當代用華文寫的小說,都是西方小說。」張大春老師引用「紅葉寄情」的兩個版本(TACO按:有人看過國光劇團的《三個人兒兩盞燈》嗎?編劇趙雪君就把第二個版本放在故事裡)東方經典的故事與西方小說的場景和美學都是不同的,「不可能的際遇」也在故事裡不斷地流傳。這些需要一個解釋?還是不需要?張大春老師說:或是它正在等我們去解釋,但是那個解釋本身可能會是一種「冒犯」。(呼應畢老師發言)

248

也許整場會議之所以優雅又波濤壯闊,是主持人須文蔚老師善於掌控全場的作用。最後討論的幾個問題,玲瑜都覺得很有啟發性,大部份是來自臺下的提問,也有須老師歸納提煉的痕跡。

 

比如小說家都是唸些什麼書?

比如小說創作是靈感重要,還是紀律重要?

比如小說創作可以又幸福又偉大嗎?

比如年輕學生要怎麼做才能成為一個小說家?

 

最後吳明益老師又虧了一個人,是我們都知道的劉德華,我們不是偶像歌手,在讀者向他吶喊:「我們愛你」的時候,大聲地說:「我也愛你們」。吳明益老師說的不自由,不是創作上的而是教學上的,其實創作可以很瀟灑,沒有參考讀者的想法,但是作家應該要有規律的志業,對他而言,就是教學,另一個,就是種地。

 

吳明益老師喜歡看小說、電影,也愛看科普書,因為有些答案在科學裡。

畢飛宇老師說自己是一個自私的小說家,是為了自己寫,而不是為了讀者寫。回應吳明益老師引用閻連科先生的話:面對文學,背對文壇。年輕時大家奉你為大師,歌頌你,漸漸地,文壇仍是阻礙。找到自己要說的話,才是最重要的。

張大春老師不回應紀律的問題,因為他謙說自己好多本小說,也都還在紀律之外……

按:須老師說今天來了三百多人,玲瑜看到這個陣仗,不禁會想起四百二十人學寫作的場面,身為一個中學老師,我們要面對的是四百多人,對我們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學習動機低落,不認識我們的聽者,那樣的課程真難;而面對三百個,學養豐富的學者專家,又是何等的壓力。我們總是會抱怨學生不夠愛我們的學科,從某個方面來說,它讓我們的學科有機會有某種新面貌亮相,和在文學人前談文學,是另一種愜意,我也享受這樣談文學的趣味性。

247

簡靜惠女士開場

國寫共備工作坊 11/9 國寫因應

11/9雙北三十餘位教師齊聚中和高中新北國文課發中心進行國寫共備會議簡筆

會議宗旨

由題目看國寫因應

由學生表現看國寫因應

共備題目

全國模一模「我看寶可夢」,北模一模「我看日罰制與紓困案是否公平」,大考中心樣卷「我看AI人工智慧」

 

共備模式

玲瑜規劃「三組三題,循環發言」的模式,與會教師,針對下列三個方向交換意見

A.該題命題測驗目標與學生困境

B.教師實際操作的教學策略(包含寫作教學或檢討實施方式、寫作指導、與課本教學可能的呼應與聯結、跨領域教學可能的呼應與聯結)

C.教師增能需求

共備內容

第一輪 日罰制與紓困案

 

板中 雅鈴師代表發言

 

1.批改後發現學生的三大困境是:「沒有遵守分題回答的規定」、「不能兼顧雙案的討論對象」、「受到閱讀資料的論點綁架」

 

2.大部分學生傾向支持「必要的時候犧牲個人利益,成就團體利益」的立場

優秀的學生能舉出:徵稅、核能、禁止左轉繞道而行……等諸多具體例證,佐證個人立場

3.歸納來說:知性寫作需要大量有力的例證,是否能舉證是面對知性寫作的關鍵能力

 

錦和 靜儀師代表發言

1.少數站在支持「必要的時候犧牲個人利益,成就團體利益」的立場的同學,進一步提出「補償」及「歸還」的要求(玲瑜案:紓困是貸款,不是贈送,的確要歸還,在金融上,牽涉到是否借貸及利息設定的問題)

2.靜儀師並指出:由今日討論的三題而言,至少公民、歷史兩科的學習與學生的事實掌握有高度關連

3.中上卷同學可以由「齊頭式平等/立足點平等」等思維分析事件,看出學生能夠聯結公民科的相關思考訓練

 

格致 念紋師麗山 亮潔師(分組時發言)

1.面對考題上陌生的知識,從背後的價值切入(例如本題直接論「社會公平」),再加以發揮,有時是退而求其次的安全作法;此外,對於中等程度的同學而言,「結構訓練」是容易在短期看到效果:如何起,如何承,如何在轉的段落呈現一個亮點……透過提醒和練習,的確可以逐漸看到改善優化。

 

第二輪 我看寶可夢

 

錦和 靜儀師代表發言

寶可夢論點最大交集:「遊戲很好,重點是人怎麼去使用」

中上卷至少要把它論證清楚

要成為上作必須更多的素材

但是所謂更多素材,是否應以類似的遊戲為核心討論比較切題,加入其他手遊來討論固好,但也不較不容易駕馭,有些由更廣義地從「遊戲」著眼,容易使得討論流於泛泛。

 

丹鳳 立中師補充發言

學生寫作欠缺知識點、觀點、亮點

與學生書讀得太少有關

其一.對寶可夢認識不深

該活動創立起新的遊戲文化,帶來龐大商機,與實境AR、個人IP、不定期標的關卡引起玩家群起追逐…….等操作模式有關

除了推薦好書《*&#%%︿#$》之外

立中師提出新的殺時間概念

知識網紅啾啾鞋、冏星人……和谷阿莫一樣,幫我們「省時間」,符合學生世代的節奏

玲瑜幫大家追問:

知識網紅在高中生訂閱的情形,以丹鳳實際的狀況為例如何?立中師會建議教師可以如何運用?

答:除了鼓勵學生訂閱之外,班級輕鬆共閱,即可享受一定好處,課堂方案很多,像是結合ORID討論法,可以深入討論,也適合反覆操作

 

 

第三輪 我看AI人工智慧

 

華江 雅綺師 代表發言

 

1.評閱一份知性考題之前,我們要做什麼功課呢?雅綺師提醒,諸如「我看AI人工智慧」,在評閱之前,教師應該思維個人對於專業知識的觀念是否正確、清楚,在進行知性寫作的引導之前,也不妨帶領同學一同挖掘相關的材料。

 

2.層次與架構的訓練很重要,念紋師提供「以辯論課帶國寫」教案,針對博愛座事件,找到自己所不支持的一方申論,激盪換位思考的能力,「懂得對方在想什麼的,才知道如何反對它。」

總結

玲瑜最後以「轉變中的國寫」為題,歸納總結。其一,「AI是你的知識焦慮嗎?」子題,帶領大家一起檢視「產業界眼中」、「醫學界眼中」、「語言學家眼中」、「消費者眼中」、「科幻小說電影眼中」的AI,說明七軟四硬的產業,正由工業4.0(客製化+大數據)結合AI,融入消費者的生活,而大家最關注的機器人,也因為AI融入其製程,加速發展;語言學家提醒,AI所謂的「智慧」=「深度學習」,是大量數據的建構,大量反覆地操作不出錯不疲乏是它的特色,感情與思考能力目前都是在後端。玲瑜說:誠如學生作業提到的:真正要擔心的是,將來會不會有有心人士利用AI遂行他們惡的意志,可能會比擔心AI反撲更迫切……AI帶來的問題是人類生活與產業結構的改變,以及學生也提到的「倫理」和「藝術」的新局面。

 

其二,「你可能不知道的社會公平」

 

玲瑜提出三個數據:高盛集團總裁貝蘭克凡2009,2008年的紅利,以及2009年(金融危機發生那一年)全美銀行的紅利,其中2009年的紅利就高達六千萬美元,我們必須說:紓困案對學生而言,其實沒有什麼反對的空間,真正要論的應該是金融改革,邁克.桑德爾提出的社會公平,是對「在商言商」的反動,在沒有可以反對的商業等規則當中,探討的公平甚至牽涉到代間(跨世代的公平)

 

其三,「知性寫作的文采訓練?」(公告版略)

其四,「我們的知識邊界?」

這是一個雜學時代,但什麼樣的雜,才算夠雜?雜有沒有邊界?玲瑜提出三個文摘,其一是《教室外的公民課》裡提到「何韻詩」募資的案例、對岸名嘴《萬萬沒想到》談寶可夢心理、以及經濟學人對邁克.桑德爾的新書評論,去思考身為一個國文科老師,在社會現象、心理學和道德邊界等方面,的確還有延伸的空間,而這些橋梁可能是我們延伸的邊界,或者說,我們必須要自覺地思考,某個點之外再走出去,應該要尋求(或是交付)更多異領域的老師進行探究,不應該由國文科教師再去承接,我們可以處理的是思考訓練、符號運用與表達練習,但面對包山包海的閱讀素材,有闕而不論予欲無言的底限。

 

最後,玲瑜並且懇求徵集「國寫教學實用小教案」,包括檢討流程、考前教戰守則、結構、提問、論點……

 

我們這樣聊了寫作立意

由閱讀理解到生命的中間是?--我們這樣聊了寫作立意

---從大考中心國寫試題「三年(二十年)後的同學會」談起

最近正如火如荼整理國寫「系統思考」的訓練,在二模前後給第一屆國寫的高三生一些知性寫作的提醒,沒想到校內的段考考了記敘文「三年後的同學會」(根據大卷樣卷「二十年後的同學會」調整而來)後,又得回顧起最初始教寫作的一切,還好,一路走來的閱讀與寫作提醒,一步一腳印,並沒有煙消雲散。

「老師,什麼是立意?」

這些一個一個來掛號的孩子,其實不是完全聽不懂,他們似乎抓到了,又不太確定,再找老師聊聊確認。審題、立意、結構、文采,這些是寫作最早要說的,在重重的峰迴路轉之後,如今回頭又問師父「立意」究竟是什麼,那是「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再次「見山是山」的回歸和沉澱。

「如果我要你們把一篇文章,從頭到尾安排一個東西貫串起來,你可以做到嗎?」

「老師,沒有問題。就以這篇「同學會」為例,我可以安排校園附近的一個角落或一棵樹,第一段先交代我們曾在那裡做了些什麼印象深刻的事,中間兩段寫好同學會這個活動,在熱鬧的同學會後,末段再說有人提議返校去看看那棵樹還在不在。既扣緊題目的『同學會』,又有一些前後呼應。」

「聽起來很不錯啊!」

「可是我覺得這跟你說的『立意』不太一樣。」

「是不太一樣,但是已經搆上邊了。」

同學非得確認老師說的立意,明明很重要,為什麼他就是不能明白。

「這樣好了,我們用白雪公主的故事來說,你就懂了。在這個故事裡,有什麼貫串的東西嗎?」

「出現了兩三次的東西……我知道了,是那一面魔鏡。」

「嗯,王后與魔鏡前後對話了兩次,起了前後呼應的作用,魔鏡是個有貫串作用的東西,但是它是貫串全文的道具,貫串全文的意象,而這篇文章一再重複的『概念』呢?」

「是『美麗』嗎?」

「是啊。王后為什麼對白雪公主起殺機,因為白雪公主的美麗,人物的設計上,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兩個美麗的女人,一個美麗而嫉妒,一個美麗而沒有心機,是故人物設計可說也是圍繞著美麗而構思的。後者以公主的身分到小矮人的屋子裡,為他們打掃、舖床、煮飯,完全沒有一個公主的架子,然而前者到民間只為了內心的仇恨。所謂的魔鏡,恰如其份地把『美麗』這個主題帶出來。」

「哇!這層次很高耶!安徒生不露痕迹地,說了一個如此有意義的故事。」

「同樣的,賣火柴的女孩,核心的概念是『溫暖』二字,在大雪紛飛幾乎要把人凍僵的夜裡,一根根小小的火柴帶給小女孩虛幻的溫暖景象,最後,一個凍死小女孩冰冷的屍體在寒冷的耶誕節早晨,眾人此起彼落的『耶誕節快樂』聲音中被發現,那一根根火柴,是把『溫暖』帶出來最完美的道具。」

「老師,一個好的故事,真的是餘韻無窮。」

「是啊!最殘忍的是『灰姑娘』的故事,我覺得它基本上是一個剝削的故事。」

「我明白,而那雙鞋,恰好是一面照妖鏡,把強佔者的嘴臉刻畫得淋漓盡致。」

「所以你希望別人看完你的文章之後,看到什麼呢?」

「我們寫了一篇六百字的作文,讓別人看到我們開了一場很熱鬧的同學會。」

「你確定這樣就夠了嗎?」

「老師,我懂了!」在四樓的走廊上,我真的覺得秋「高」氣爽,遙望著新北市政府和體育場氣派的屋頂,聆聽這些孩子告訴我他們的領悟。

「我們寫了一篇六百字的作文,只讓別人看到我們開了一場很熱鬧的同學會,遲到王還是遲到,有人剪了頭髮外型煥然一新,那些都很瑣碎。我提到了樹的變化,可以多花一些句子申論,用『變化』作為我的立意──歸納大家都變了什麼,什麼沒有改變,誰沒有變,而有什麼改變值得慶賀,又有什麼改變令我們愀然,正襟危坐。」

「還可以再多一點嗎?」

「高中唸了三年,在大學也過了三年,對照自己高中三年的變化,和上大學的三年,哪個變化大?或是……」

他把我發下的佳作裡的中心思想,一個個重述:有人懷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參加同學會,因為當年跟好朋友鬧僵了。該同學在文中把事件交代清楚後,藉此討論了「時間」微妙的作用,時間把過去覺得過不去的心結變得微不足道;有人引用蘭亭一會,情隨事遷,誰能掙脫不變,擁抱永恆……

「老師,過去我們都是在閱讀的時候談『主旨』,其實我們寫作的時候就是這樣用啊!您剛說的閱讀策略我們高一其實有做過活動,我現在才懂原來在寫作上這麼用。我們的文章有立意,就是要在故事裡有一個主旨。」

「和你這樣的同學談話,感覺真好。」

「老師,每次聽完您的說明,都覺得很想寫作文。我開始珍惜寫作文的時刻,我覺得書寫有一個部份是很紓壓的,因為在寫作時,我們必須想一想表面的行止坐臥之外,我自己究竟是怎樣的人,也想一想為什麼是這樣,那是很成熟的功課……」

微風吹拂他青春的髮稍。他還說:台大命案的當事人也該寫作文,想一想自己在愛情裡得到了什麼……那一些話好成熟懂事,我不知道他畢業之後,是不是還能這樣熱血?還是像其他的孩子一樣,在我們三年用心拉拔,聽、說、讀、寫,好不容易進了社會,似乎還是被一個染缸帶走了清純?教育只能看過程,不能以結果相論,至少此刻的他,看起來是那麼誠懇,讓他的老師,可以為他們,再寫下一個又一個清楚有力的教案。

詩經這樣變身--詩經的跨媒介現象 –受訪記

電視台選在星期三接近放學時間左右致電到海山,透過教務處取得同意,希望能夠入班採訪,對方告知我:此次的採訪預計放在星期五晚間六點的新聞播送,希望那一兩天就能入班。

 

我盤算了時間,那不就是隔天要拍的意思嗎?我絕不能突然告訴學生說:記者今天就要進班,雖然我們週四的課程同樣使我驚心:我們利用閱讀策略來解白話小說《水滸傳》該課,同學由(1)瀏覽全文(2)掌握段落,才進(3)細部字句挖掘,這是我從研習裡領略學習來的實施模組,用在白話教學上十分合適(白話教學不宜從字句開始),兩個班都表現得可圈可點....

 

記者要入班我一定要與學生彼此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最快只能星期五下午三點入班」,沒錯,三點,距離播放時間只有一兩個小時,記者竟然接受:「老師,沒關係,我就等你到星期五下午。」

 

記者接著向我解釋,因為TVBS只能有一分40秒的空間,不像上次華視可以做到將近4分鐘的專題,而且不能只報一所學校,這樣會被盯上是否有宣傳學校之嫌。我說你們的收視高,有30秒就算感謝了,畢竟海山在大部份的觀眾心目中都還停留在請假九年的老師上。(苦笑)

 

記者隔天看到書面教案覺得非常暖心,後來我才知道是因為塔羅牌的緣故。我提醒師大畢業的記者韻涵,謝謝您用心要採訪教育新聞,但是教學真正的思考是在後面整個教材與教學脈絡的設計,如果只是放個心理測驗,學生固然覺得有趣,他們上完後回頭來想覺得沒有學到東西,下次上課只會更渙散,這好比用特殊藥物提神,生理適應之後,只有更強的藥才能維持一樣的元氣,不然他只會更虛弱。真正的活化教學是誘導他入門之後,他真的看到了文學花園裡的好風景,然後,他下次還想再來,甚至不依賴藥物。所謂的活化教學,不一定是加入新的元素,往往是成功提供新的觀看角度,使學生受到觸發。

 

她事先閱讀教材裡的素材,並且還找出《傾城之戀》當中詩經的影視片段,算是有用心在做新聞。(關於張愛玲在小說中引用《詩經.擊鼓》篇時,疑似刻意改動了原文其中兩個字,網路上有專文討論,詳見   蔡振念教授   說說張愛玲在《傾城之戀》的經典更動   http://blog.sina.com.tw/15458/article.php?entryid=2362  )

 

後來他們實地到海山採訪的那前後一個小時,可以看得出來記者有很大的時間壓力。下課前五分鐘(不到四點)就離開。到學生告訴我播出來的時候是七點半,大約兩個小時(應該是六點開播前必須剪好),竟然也剪出了一個完整的新聞影片,我不得不敬佩記者的工作效率。

 

**

 

我們進行的課程是「詩經」。搭配康熹版第五冊詩經選「蓼莪」以及康熹版配套《古今文選》詩經選「關雎」、「蒹葭」。

 

最近的文白爭議迫使我去思考閱讀在國文課堂上應該注意的事,我認為雙方陣營的交集是「海量閱讀」。

 

針對該課我設計了兩個閱讀方案,其一是「詩經的多元性」,我選錄了十五首風雅頌的內容列給學生,包括很生動的〈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耳熟能詳的〈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碩鼠〉、〈摽有梅〉……等等,老早進行完的正課後的這兩週,我在教下一課荀子〈勸學〉還有《水滸傳》的漫長日子裡,每一堂課最後十分鐘,我們都在讀詩──每一堂課讀來自詩經的小詩兩首。文組班是由同學報告,理組班是由我解詩。

 

其二是「詩經現象──詩經這樣變身,浪漫這樣發生」是這一系列詩經閱讀的最後總結,我把詩經在近代融入白話文作品的情形規劃一個課程,藉此搭個橋,讓同學再進一步思考詩經在他們身邊(包括大眾文學)出現的意義與現象,也讓他們接觸相關白話閱讀。課程有感性有思辨,也非常容易操作,課程結束後,學生反映並不比《水滸傳》弱。

01

 

*閱讀素材──

明.湯顯祖《牡丹亭》(閨塾)1/4──內含詩經(關雎)

瓊瑤《在水一方》第一回節錄+主題曲──內含詩經(蒹葭)

金庸《神雕俠侶》(東邪門人)半章──內含詩經(風雨)(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張愛玲《傾城之戀》半章──內含詩經(擊鼓)(執子之手)

0002

 

*單元名稱──「詩經現象──詩經這樣變身,浪漫這樣發生」

 

*舖墊──塔羅牌測你的浪漫指數與類型

感謝網路《奧斯塔羅行動占卜》公開素材,以及海山優秀校友,目前是patty’s pattis 負責人侯蓓媛協助解析牌意。

02

 

四張牌分別是「權杖四」、「賢者」、「金幣一」、「聖杯兄弟」,第一張牌是務實思考者,「浪漫不能當飯吃」;中間兩張牌正好是一組,前者是「承上啟下」的溝通型的人,所謂的「上」指的是老師、家長等長輩,「下」可能是組員或學弟妹,你們是很好的溝通者,如果有人對你做了浪漫的舉動(例如與你談詩),你會敏感地被打動了,雖然你未必是會主動去製造浪漫的人;而第三張牌則是會主動製造浪漫的人,有時候別人可能未必理解你的浪漫,覺得你好積極刻意,多注重彼此內心的感受就會很完美;第四張牌可以說是最懂浪漫的,舉手投足,信手拈來給人抒情浪漫的氣氛。這個心靈塔羅牌協助教師在後面討論時,同學更能連想到個人真實經驗,思考或反思詩意與他們生活的碰撞,對於無法掌握人物形象的學生,教師也能藉用這個分類去引導,有些老師也會用星座達到類似的人物分析的目的。

 

*課程內容

 

壹.閱讀時刻

 

一、《在水一方》(教師導讀)第一章+瓊瑤改寫之「在水一方」主題曲

 

二、第一組/《牡丹亭》(生導讀,我即席提問)

03

圖右為水磨曲集黃裕玲(飾陳最良)宋泮萍(飾春香)

  1. 《牡丹亭》(閨塾)中,陳最良、杜麗娘、春香三個人讀詩的理解情形和態度有什麼不一樣?

生:陳最良只重視詩經的字句解釋,杜麗娘與生命起連結,關注詩經內容的情思,春香不能理解詩的內容,又不用心聽課。

2.你認為哪些條件影響了三個人讀詩的態度?

生:年齡(年紀太老讀情詩沒感覺,可能讀歷史比較厲害)、年紀(年紀太小聽不懂,太老比較沒有想像力)、性情(有人比較敏銳易感)、理解能力(過去的閱讀不足,所以可能讀不懂)……

 

三、第二組/《神雕俠侶》(生導讀,我即席提問)

3.在故事當中,程英營救了受傷的楊過,偷偷在房中寫著「既見君子,云胡不喜」,你們說她偷偷喜歡他,請問她究竟想不想讓楊過知道她在喜歡他?

生A:不想,因為她知道楊過只喜歡小龍女,所以不想讓他知道

師:那她就不應該在隔壁寫書法,才不會被楊過偷看到啊!

生B:不是不想,她應該很矛盾,她很希望楊過知道。

師:所以藉由詩歌的方式,和迂迴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生:嗯

師:剛剛選擇第二張牌卡的同學,你認為這樣的方式如何?

台下生C:用一首詩表達情感,很威。

 

四、第三組/《傾城之戀》(生導讀,我即席提問)

4.你們把傾城之戀介紹得如此精彩,十分不易(掌聲),老師有一個疑問:在詩經裡面的感情都很質樸,但是你描述的都會男女,為什麼感覺好複雜,男人只戀不愛,女人不肯先說愛,你認為他們的愛情怎麼會這樣?

生:我覺得這兩個人都很有個性,所以談起戀愛來特別複雜

師:好答案,那麼這麼「有個性」的男主角,為什麼要引用詩經的句子呢?

生:我覺得范柳原雖然喝過洋墨水,到處留情,其實在他心中有很傳統的那一面,很想要一份單純的戀愛。

師:你的答案很好哦,我沒有別的問題了。(向台下)剛剛選第一張牌卡的同學,請問你有沒有別的意見,這一個只戀不愛的男人,向女人談詩,有可能還有什麼目的?

生數名異口同(大)聲:把妹!

 

貳.討論題綱(小白板,小組討論)

 

  • 請根據陳最良、杜麗娘、春香三人的反應說明讀詩應有的素養。
  • 請說明在這幾部作品中,古典詩發揮了哪些作用?
  • 請就這部個例子,說明古典詩引入現代作品的要點?
  • 請問引用古典詩可能會出現的弊病可能會有哪些?應該要如何避免?

05

學生的導讀做得非常深入,負責《牡丹亭》的四位同學是班上四位國文天神,他們回去把那一折讀熟也讀通了,我真的很感動,其實戲曲課是下學期,可是對於優秀的同學,為什麼不能呢?負責《傾城之戀》的同學,也是使出渾身解數,她回去不只唸那一小段,她本來就是愛讀小說的孩子,她應該回去把書大體翻完了。其他的同學也事先拿到閱讀素材預習,聆聽她的導讀時,得到更清楚的理解。

 

學生良好的導讀,為後面的討論墊下基礎,我走下台去巡邏,同學說:老師,什麼叫做「讀詩的素養」?我提示道:「這三個人誰讀得最好呢?你們覺得她為什麼讀得比較好?其他人讀不好的原因是什麼呢?」學生在小白板上寫下:不能只看字面的意思;要了解創作的背景,並且連結自己的生命,像杜麗娘這樣;而且要有足夠的閱讀量,如果像春香一樣,讀得太少,會看不懂詩意。

 

古典詩放在這幾部作品當中,發揮了哪些作用?學生寫道:使白話文學有一種古典的美感;也使故事裡的主角善於調情……

 

古典詩引入現代作品的要點是什麼呢?同學寫道:適量適切,就畫龍點睛,不然會覺得很八股……

IMG_2928 IMG_2929 IMG_2927

 

 

04

訪談報導連結

06

(塔羅牌搭詩經)

**後記:記者之後

討論到一半記者已經離開,我們的課程仍繼續進行,結束時已經拖到下課好幾分鐘了,當我選出的三組同學報告完,我總結完,有同學忍不住鼓掌,少男少女,對於愛情主題就是容易有感,是嗎?我們怎能錯過愛情的閱讀課呢?

 

**後記:驚魂

到底哪個班受訪?其實我是屬意另一個男生很多的班級,可惜他們的課是4:00,記者實在來不及了。而最後這個受訪的班,其實之前已經被訪問過一次,我通知他們要再次受訪時,學生沒有上次興奮的反應,甚至有些不解。

 

我告訴他們:課程照常,但是面對鏡頭,也是一種訓練,我們要上得了大場面,這也是難得的訓練機會。

 

上課鐘一響,學生就如常開始報告,沒想到,幾秒鐘後,TVBS的攝影記者拿著大大砲從教室後方大喇喇走上講臺,把鏡頭直接對著報告同學大約距離八十公分左右拍攝,我真是捏把冷汗,心想:如果是我都要吃螺絲了。台下的同學目睹這個場面,看到TVBS的大炮前面的同學的臉,怎麼也自在不起來,那一刻,針掉地上都聽得見,後來在選塔羅牌卡時,我感覺他們平常「民調」的輕鬆全嚇飛了。說不出的心疼。

 

轉念一想,面對教授口試,也是這樣第一次就是唯一一次。那個學生看了鏡頭一眼,繼續往下講,沒有吃螺絲。充分的準備,應該是他膽大的真正原因。人生有多少突如其來的八十公分?除了勇敢,還有這個班教會我的:我真的有準備。

106北模非選擇題–日罰制與紓困案(含文白之辨)

高中國文文言文和白話文的選文,到底要五五波,還是三七比,雖然已經定案,各自的擁護者還是喧騰不休。

 

不論是文言文和白話文,更大的一個題目應該是文學本身到底有沒有的價值的問題,如果文學在這個社會上的價值不高,那麼不論是傾向文言文還是傾向白話文的價值的人士,喜歡用「實用性」來攻擊對方的────支持文言文比例提高的,容易以白話文沒有文言文精緻,對學生文詞運用的啟發和幫助有限,而主張文言文很重要;而支持白話文比例提高的,也相信白話閱讀的「實用性」比「死板」的文言文高,來高喊白話文有用────都是在小地方打轉。

 

所以我們必須先回答,「文學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簡單來說,「學會閱讀(聽)」和「學會寫(說)」應該是兩個最實用的目的。「學會閱讀(聽)」這一項,簡單來說,最基本是「讀得懂」,這是理解的層次,進階者,是「分辨哪個比較美好」,美感又有什麼不同,這是藝術鑑賞的層次。至於「學會寫(說)」,應該是能寫出通順的白話文,最好是能寫出有美感和有說服力的白話文。

 

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嗅出一點味道來。如果是要問閱讀價值,文言文的素材特別說得上話,一來,文言文精練意境佳妙,不少篇章背後的文化底蘊又深,作者與評論者累積出來的維度交織,閱讀文言文散文和詩詞韻文的幅射出的內涵實在不容忽視,另一方面,解讀文言文的策略技巧,也比較規整有迹可循,適合在課堂上操作;相反的,白話文的內容相對上是明擺著說的,「背後」的文學知識和文化概念,大多都比較顯而易見,某些白話文則是文青寫給文青看的,絕對不是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那種等級的不拘而已,解讀上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突顯了白話文的閱讀策略與寫作技巧的多樣性,不能反覆印證,相互呼應,甚至我們要說:解讀白話文的策略還沒有明確建構在中學教育中,很多教材其實是用文言文的閱讀策略在剖析白話文。職是之故,用更多的文言文,讓同學多練習那一套閱讀策略,應該會比較有具體成效。

 

但是到說寫作,文言文閱讀絕對還是有其貢獻,從詞彙的挹注昇華,到美學哲學意境的開拓,都能提供很多素材,書到用時方恨少,唸四十篇古文,很多中學生覺得不夠用,自買教材延伸閱讀,考卷上有閱讀測驗,配套教材還有古文篇章,老師講義補充再加上去,如此綜合鍛練,方覺得自己對所謂的文言文有點心得,有把握拿到新的一篇,能夠具有直接解讀的能力。這些閱讀經驗,對寫作也可以提供很多例證或佳言美句。

 

但是(大部份)文言文(選文)論點推進之慢之呆板,對於知性寫作的訓練上的貢獻恐怕遠不如白話。

種瓜可以得豆?

以歷屆課綱都必選的〈師說〉為例,全文主要在說明師道不盛的現況,指出當時士大夫,羞於向位卑者請教,對方若是官大,也怕人說他攀關係,實為一針見血之論,但中間有三大段舉證,都有些牽強,首先是拿籠統的古之聖人(到底是誰?多少人?)為證,古之聖人都好問?想當然耳式的舉證,力量是否足夠?此外,韓愈再以句讀之學與傳道授業之學為相對比,這是可以對比的嗎?(好比我們去質疑:你小學很用功為什麼長大就不用功了呢?小心年輕學生反嗆:啊是多少人長大像小學生那樣用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所要學習的內容大不相同,韓愈也拿來對比。這些,韓愈必須多加不少筆墨才能講清楚,這一些都變成這個世紀國文老師要承擔的工作,挖掘挖掘,幫他解釋,他做的事是提出一個個如牌匾一般擲地有聲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成了一種提醒身為教師的精神宗旨,以及很多經典的文句,諸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如果要說論點推展,不是他的強項,遠不如看一篇龍應台先生的時論,甚至是親子天下的專文。

 

傳統文學家韓非、柳宗元、蘇東坡、王國維的不少論述邏輯都很細膩清楚(本文無法詳析,筆者欣賞韓非的說難,蘇軾的教戰守策等篇章的論點推導),也絕對不只他們,那些人的邏輯統整分析能力是哪裡來的,是從四書五經訓練來的嗎?可以確定的是:文言文沒有害得他們頭腦不清楚。很多當代的文學巨擘也都來自深厚的文言文訓練,因為他們的本質強,能夠反芻消化,所以,能不能消化,是文言文的問題嗎?白話文的支持者要說的應該是:請重視白話文學中,是不是有一些更能帶領同學做白話表達訓練的文本。白話文學中,是不是有一些更能符應現代社會的元素?

請對「紓困案」是否公平,發表你的意見

image

這一次的北模非選擇題,以褚士瑩邁可.桑德爾的作品中各一個事例作為引導閱讀素材,討論了「社會」和「個體」公平性的問題。

 

題目的兩個例子,一個是芬蘭地產大亨超速,被科罰折合臺幣一百九十萬的天價,一個是美國的紓困案。

 

芬蘭採取「日罰制」,當局可以依照違法程度,「決定要罰當事人幾『日』的收入」,地產大亨的收入高,罰款就飆到天價;另外一個例子是美國金融危機的事情,大銀行倒臺後,導致全國金融體系崩潰,美國別無選擇,只能讓大銀行再活過來,拯救全球經濟,不過,用了不少納稅人的錢,而不是叫肥貓們攤負全責。

 

題目問同學:要有錢人拿出一百多萬的罰款,要納稅人幫忙不當經營而垮臺的大銀行,這樣是否公平呢?

 

這則題目概念清楚,很值得帶同學討論。「這是公民還是國文考題?」所有的作文訓練都派不上用場?在考場上,同學應該如何應變呢?

 

【選擇視角】

從社會公平正義的視角

從公共安全的視角

從金融穩定的視角

從整個社會經濟利益的視角

從個人權益的視角

 

三者之間有利害關係,相互衝突

能不能雙贏(全贏)?

如果擇一,要取何者,捨何者?

 

【問題發明法】

 

我最重視的是哪一方的權益,為什麼?

我最反對的是哪一方的權益,為什麼?

我所認定的公平的前提是什麼?

在什麼時候不能談公平,除了題目的例子,我還能舉出哪些例子?

什麼時候一向不談公平,我發現應該更落實公平法則?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有沒有可能的配套?還有哪些人應該負責?

 

【問題解決法(圖表法)】

我最重視的是哪一方的權益,為什麼?

→個人利益→楊朱為我→雖無君無團體概念,但是每個人的權益都受到保障,不然有錢人一定移民,影響總體發展

我最反對的是哪一方的權益,為什麼?

→個人利益→牽一髮動全身→引用大數據概念,國家必須權衡輕重,以多數人利益為重

我所認定的公平的前提是什麼?

→立足點 → →

→齊頭 → →

 

在什麼時候不能談公平,除了題目的例子,我還能舉出哪些例子?

(累進稅制)

(免早讀:通勤的同學可以不用參加早自習,他是否占了便宜?)

什麼時候一向不談公平,我發現應該更落實公平法則

 

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有沒有可能的配套?還有哪些人應該負責?

 

【速解法】

、尋找更多事實(fact),將題意發展清楚

 

山難救災:登山客冒著颱風登山,出動直升機援救,全民買單?

一例一休:犧牲雇主權益,有沒有幫助到員工?

穿制服:學生穿著制服,保護了誰的安全?

 

二、發現(find)背後的癥結,選擇個人的觀點

 

(物)(數字)的觀點:肇事死亡案件中最危險的項目是什麼?酒駕?超速?與收入的關係有多少?真正影響交通安全的是車種還是駕駛人的收入?大車應該收更高的罰金才對。

 

(範圍)(時間)的觀點:速限制定有沒有問題?大銀行在還沒有發生問題之前,有什麼法條在管控?這個部分後來是否做了深入完整的檢討。紓困案給美國政府的學習是什麼?不公平的代價是?這次不公平,美國人的收穫有哪些?

有趣的事來了,若是不在選修課程中加強今年要上路的新式寫作考題所需要的能力,就算課本裡選了再多白話文,若還是在純文學的範疇裡經營,必定能夠加強創意想像的嘗試,但如果你是期待白話文就比較貼近時事,那麼那樣的課本仍然是疏離的。因此,無怪乎越來越多人在呼籲,國文課要真正回應社會的需要(我們權且把諸如上引的時論申述當作一種"實用"的樣態),文白比例實在不是根本問題,更不是解決之道,那是只看到一個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瞎忙。國文科的教學要在文本教學上架構出思辯訓練,不論文言和白話,才有解決的契機。

文言何辜

已經確定在新課綱(研修小組版)要被刪掉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和留下的〈桃花源記〉可以視為一實一虛的生命寓言,在生命中的重大挫折發生之後,我們可以選擇逃避,遠離人群、隱居在人境,也可以設法做一個想法上的轉換,來接納自己眼前的窘迫。前者,需要的是「忘」,後者需要的是「斫榛莾,焚茅茷」清理內在的心理瘴穢;另一篇已經確定刪掉的〈漁父〉,談的是:當你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樣的時候,你敢不敢講,要不要放棄,那些選擇不放棄的人,不是死得比較快,就是活得比較累。只有〈漁父〉可以讓老師大膽地告訴十八歲甫成年的高三學生,當個漁父,在屈原抛出死亡訊息(「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的時候,還能「莞爾而笑,鼓枻而歌」,其實漁父哪裡不關心三閭大夫,他不是一個冷眼冷血的人,他只不過不會成為一個強迫別人的人,跟這樣的朋友在一起是最愉快的,他關心你勸你,但是不會嘮叨。可惜屈原就是不聽勸,為什麼呢?在他的眼裡漁父這樣的人少了一點堅持,漁父那種自保,對團隊的發展而言就是冷漠。在歷史上任何一刻,都會有一兩個屈原,在決定為團隊豁出去而堅持下去的那一刻,會記起歷史上有一個屈原這樣的人。

 

很多文言文的篇章一點都不呆板,一丟在白話文寫作訓練上檢視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恐怕得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學生必須早一點發現閱讀絕不是沒有用的東西,去找到他們對你產生的意義,那個時候再來討論,究竟你需要怎麼讀國文,你需要多少文白比,還有,你還缺了多少閱讀?用這個觀點去思考還要刪什麼,還是還要加什麼,才是真正的文學實用論。

要敲一塊磚回去,只是眼光

有人說文言文在社會上派不上大用場,可是它特殊的美學,一旦結合新鮮的手法,卻仍受到大眾瘋狂迷戀信奉。不只是武俠小說家、歷史劇作家花心思提煉,余光中、楊牧……等當代詩人也重視古典的滋養,余光中〈夢李白〉、洛夫〈唐詩解構〉系列作品、楊牧〈蘆葦地帶〉(運用詩經〈蒹葭〉改寫)……,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流行歌曲裡也不難看到古典元素的融入,流行天王周杰倫的「御用」作詞家方文山便是知名的好手,不少歌曲受到跨年齡層的廣泛喜愛,當我們聽到:「天青色等煙雲,而我在等你」、「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的詞,搭配新潮動人的曲調,再配合唯美的MV播送,不少人都不禁被它特殊的韻味吸引了。

 

這麼多人「仿前朝的飄逸」,仿了什麼,又改了什麼?為什麼要偷天換日,為我所用?怎麼樣仿,怎樣用,才能看到它帶給我們寫作上的效果?

 

集名家之句改寫〈古詩十九首〉

我多想望你打開葉窗的扉子

像睜眼的星子閃出天堂的光

難得,夜這般清靜

我們

似乎聽見

你的驚呼 我的回顧 和片刻的愀然無語

iit-19-728

(周O誼集句〈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改寫的應用可以放在相同或不同載體,不同載體包括圖文轉化、文白改寫、文類改寫,兩種東西存在跨距,改寫便是兩種力量的交會拉扯,熟悉與不熟悉的東西的二重奏(詳後文)。粗魯地解構了原作品的精彩,可以達到破壞的目的,破壞的用意其一是挖掘,挖掘一定要破壞,但是挖出經典中對你產生吸引力的那一部份,例如一首杜甫的詩,我們必須整首都懂,但是最有感覺的部分,可能是當中的一部份,是故,我們便把「阻礙」當作「過濾器」,其二是重組,用自己的節奏偏好、情理探究、審美趣味進行第二次創作。

 

「改寫改編」是文言翻譯的昇華,是思想與感情創造設計的訓練,在高中國文課程中,古文給予了中學生或多或少無法抹滅的壓力和痛苦,也激發同學做了不少令人驚豔的嘗試。很有趣的,有些人和文言文因為考試的制度結了怨,但在創作中找到和解。

 

漂向北方  王力宏.黃明智 改寫/海山高中 李O洋

范進相公  夢所求的名

心中不滅的魂魄  存多少陰德

范諱進中舉 全村都來沾喜

手上沉重的母雞 孕育著生機

 

丈人說他在家鄉倒了一點運 嫁女山窮水盡

丈人說他找尋一個館 養活家人才是正經

丈人失控了情緒  癩蛤蟆想吃天鵝屁

范進為了夢想 為了駁反 為證明自己

 

他來到省城裡  懷著遺珠之璧

擁擠的人群裡  堆滿追夢者都來自外地

他埋頭考著鄉試  懷抱著多少憧憬

往返在省城家鄉道路  內心盼著中舉

忍著悲(不聽也不想  不去回頭望的空想)

掩著傷(扛下了夢想  要毅然決然去飛翔)

回頭看(卸下了重擔  不管過去多恐慌)

著夢想(就算再悲慘  不堪也不能投降)

家人們(再見了過往 眺望最耀眼的方向)

在家鄉(一片聲鑼響 敲鑼打鼓著的分享)

這歡慶(氣氛太狂妄 不散都分不出希望)

太渺茫

得了范相公 夢所求的名

朝思暮想的身分 終名符其實

得了范相公 家人不必掛心

肩上沉重的壓力 卸下了過往

也是最後夢想 夢所求的天堂

丈人太愚太逼人  他說不喜歡

母親太仁太和善  他還不能忘

一路上一雙又一雙 斜視輕藐的眼光

他經常將思想閉關 強迫接受這不體諒

走著路途迷茫 意志力在搖晃

失意的人啊偶爾迷路在那複雜小巷

咀嚼意志消沉手中留著一絲希望

用力地突破著 內心裡的抵抗

就像那丈人辱罵隨著時光 誰又能支持著我一起成長

我站在城牆頂端仔細想 祈求神明允我希望

我站在市集中心 拉嗓門叫賣著雞

看著鄰人起鬨 跟夢想 總會背離

或許我根本不該有夢想 早就該放棄

丈人給了清醒的一擊 最痛心最徹底

這裡是悲劇的中心 連空想都遙不可及

這裡是痛苦的地獄 但卻還是逼不得已

多少人認不清現實的差距 從此銷聲匿跡

多少人迷失了自我 留下一段悲慘回憶

漂向北方1

 

如果跟你說,這是一個國文連續兩個學期不及格的學生寫的,你有什麼想法呢?

 

所謂的經典並非限於文言經典,甚至衡諸歷史發展,古代的文學發展很多次進化,都是向民間取經,我們讀的詩經甚至原本就是民歌,漢魏古詩,是受到民歌樂府的影響而來,宋詞呢,本來是晚唐五代當時的流行歌曲,一開始都是一些情歌小詞,這些創造,又沉澱出新的精品。既然經歷時空淘洗,距離感隨之而來,包括臺灣文學,也不會因為我們是臺灣人比較沒有隔閡,創作時的歷史背景,作者個人的性情,都不一定是每一個讀者容易感受的。

 

傳統有傳統的特殊美感,但是在時空地域的阻隔下,不改不行,同學不要覺得自己在學經典,而是應該想,我既然來經典裡面,我有沒有跟老師學到我要怎麼把這些東西帶一點走,在寫作上,如果你覺得老師沒有教你怎麼用,那你一定要努力地去思考這件事,不然浪費三年國文課。

8-61

 

 

石壕吏之後?請以第一人稱的劫後餘生者的角度,撰寫一篇文章。

當時戰況對我軍不利,我接到命令徵集更多士兵,從年輕稚嫰的臉龐到準備安養天年的老人,通通來者不拒,一個個喚人拖向槍林彈雨的血獄。這些年,那可能善於耕作的黝黑胳膊,已經深埋在某個礫土和殘破的屋瓦堆中,那善於話當年的壯漢,抖動著的鬍鬚,已染成鮮紅,與雜草糾結成一團。身為一個加害人,害得許多家庭分崩離析,讓許多年輕人的前途一片陰影,而我卻仍安然無恙地滴血不染。

一具具僵硬的軀體排列在地,憑著微弱的記憶想辨認每個人的臉,但掀開白布所見的大部分是鮮血和殘敗,被認出的,在名字旁打上叉,沒有人認的,也終將化為塵土,我是閻王的使者,引領他們走向死亡的下一程。過程中,我認出了那個對我痛哭,求我放過他丈夫的老婦人,那年那天,我甩開男人的手,把她拉向戰場。

輕敲那扇熟悉的門,我有些害怕,那個留下來的老翁,是否能承擔後來接二連三的折磨?(游O嵐)

 

 

我只是一個連姓氏都不會被任何人記下的老女人。我的愛太小,只能用短短的餘生去愛的我家人,窮我不怕,日子會比較平靜,柴火還是一樣的柴火,這一天,我歸鄉了。

獨自走在返鄉的道路上,距離石壕村只剩幾里路,我才意識到自己頻頻停下來整理身上泛著異味的破襖,我一定是不希望自己看起來像一個從戰線回來的炊煮婦,而是家裡的一個媽。

到達石壕村時已是深夜,改變無多的小村讓我湧起錯覺,說不定我是今天才要離開家裡,推著我趕路的官吏大人,等一下就會到來,從樹上驚起的夜烏會劃過月光消失在夜的另一端,這叫聲和寒夜裡的犬吠,是在送我還是歡迎我歸鄉?

我來到熟悉的家,站在人煙杳滅的廢屋前,在這沒有戰火的後方,忍不住聲淚俱下。

我國勝利了。(翁O涵)

 

 

已經三天,從長安到這邊,我累壞了三匹馬,再趕過兩個山頭,那令我魂牽夢縈的故地,就將重現在我眼前,我按捺住心下的激動,看著即將西下的夕陽,找了一間客棧住下,剛踏進店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一瞬間,我攏聚了不少視線,大概,我很狼狽。

十年了,離開家已經十年。我數著星星想知道它們是否如十年前一樣明亮可見,或是已被戰爭帶來的塵土蒙蔽光芒。車輪的聲響伴隨那些士兵的交談聲,顯得格外刺耳。他們一一分享自己的故事,思念、雀躍、悲傷,各種表情浮現在他們臉上。「換你了!」我不是沒有故事,但仍舊看著星星,只怕一講,眼淚奪眶而出。

當年,母親親自送走我們兄弟三人,我知道她忍著淚水含笑和我們揮手道別,是怕這一別就是永遠,所以轉身後我不敢再回頭,卻一路想著從前種種,始終壓抑不了。(鄭O筠、許O昕、符O)

 

 

我從東方走來,在夕暮,沿著裂石雜遝的小徑,每一步,巍巍顫顫地像枯葉一般隨時倒下,映在眼前澄黃的敗藤老樹,在下一秒炸開,不屬於它的色彩散落一地,充斥著烽火交天的渾沌,令人窒息的硝煙瀰漫,迅速在我眼前排列組合起來,轟的一聲,大炮再次擦過腳邊,而我在荒蕪殘破中,找不到掩護……

當我清醒過來,拿出行囊中最重最沉的布袋,開始數,一、二、三……二十六,一大排的書信啊,我真的能找到他們的歸宿完成交代嗎?簌簌地熱淚滑過我髒亂的面容,明明是日夜輾轉的歸途,卻如此不真實而遙遠起來。(簡O絢)

 

註:特別要說子涵同學那一篇,把老婦歷盡滄桑從烽煙戰火中返鄉,卻發現自己的犧牲仍換來家破人亡,是很犀利的寫法,初看時不是容易看出,但是看懂之後,實令人萬分心酸。第二、三段,極力描述環境還是舊環境,自己還是一個媽的「不變」,到第四段家人全部離散成為廢墟的「毀滅」,對比強烈,賺走讀者不少同情的淚光,把戰爭中生命的無常,露骨地表現出來。

 

如果我是教餐飲的老師,有機會帶同學到米其林五星餐廳藍帶主廚的廚房重地,或是超越時空,到宮廷御膳房一訪,一定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同學若不好好取經,實在是太不智了,例如流程控管、菜餚設計、食材……,除非我們也要開一個米其林五星餐廳,也要進宮廷御膳房,否則那樣的經驗,再好,絕對無法照搬,我們需要的不是別的,而是獨到的眼光,知道敲下一塊磚都有好用之處。

 

本文僅就詩與歌的改寫為例,蕭蕭老師〈李白在東區〉、〈魏徵在立法院〉等「跨越時空」技巧教學規畫,新奇有趣,其他依據各家選文搭配的相關寫作,不一而足,推薦參考。

082901 082902

霸王別姬主題曲:當愛已成往事 李宗盛

身騎白馬 徐佳瑩

 

 

還有人這樣學寫作—-談古文與寫作

 

 

 

 

我以前認為「狂狷」[1]這個詞彙是用來形容性情極端的文人,都是對理念堅持,但偏激或潔身自好。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裡,卻透過游坦之口說過一句名言:「不要過分放縱你的情人。否則她會非常狂狷,而對你不理不睬。」使用「狂狷」一詞來形容被寵壞後的情人,越來越驕縱,變得太情緒化,任性使氣,可能會對你有太激烈狂暴的反應,有時候突然又對你狷介起來。愛情裡的學問,和孔子待人處事的體會,原來可以相互參看!如果還要看看金大師怎麼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唯有德者居之」、「解其倒懸」、「弔民伐罪」、「殘民以逞」、「白骨為墟」、「血流成河」這些硬梆梆的成語拿來寫成一百字的白話短文,翻翻《神雕俠侶》,郭靖就會告訴我們,在武俠小說裡,這些詞彙曾一口氣出現在他慷慨激昂的對白裡[2]

 

有人說文言文在社會上派不上大用場,可是它特殊的美學,一旦結合新鮮的手法,卻仍受到大眾瘋狂迷戀信奉。不只是武俠小說家、歷史劇作家花心思提煉,余光中、楊牧……等當代詩人也重視古典的滋養,余光中〈夢李白〉、洛夫〈唐詩解構〉系列作品、楊牧〈蘆葦地帶〉(運用詩經〈蒹葭〉改寫)……,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流行歌曲裡也不難看到古典元素的融入,流行天王周杰倫的「御用」作詞家方文山便是知名的好手,不少歌曲受到跨年齡層的廣泛喜愛,當我們聽到:「天青色等煙雲,而我在等你」、「在瓶底書漢隸仿前朝的飄逸,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的詞,搭配新潮動人的曲調,再配合唯美的MV播送,不少人都不禁被它特殊的韻味吸引了。

 

這麼多人「仿前朝的飄逸」,仿了什麼,又改了什麼?為什麼要偷天換日,為我所用?怎麼樣仿,怎樣用,才能看到它帶給我們寫作上的效果?

 

 

文言特質與美學套路

 

有一天,我的學生陳佳均在下課後追出教室:「老師,您可以幫我看一下這個嗎?」她的筆跡稜角分明,寫的是一長篇的文言文,一看之下,還是一篇有模有樣的「賦」(全文引錄如附註[3]),後來在上《儒林外史》的課程時,我進行了一些思辨課程,也問她要不要針對課本裡的素材,創作一些詩詞共襄盛舉又相映成趣,後來不只她寫了,連她在網路社群上認識的好友,都陪她一起寫了。該名同學針對吳敬梓的生平寫詞,來表達吳敬梓一生的淒涼[4]──

 

憶當年官宦繁榮,如今家道難起,莫論痴狂,香墨蘸筆,盡揭儒林歌泣!又誰知,兩袖清風,獨對朝夕?(內湖高中 黃筱娟)

 

文言文是極凝練的形式,醉心於文言文的創作實在是很酷的一件事,相關網路社群裡的出入人口不論有多少,各年齡層都有。文言文特別能夠展現漢語的形式美,包括用字的精巧性、意象使用的習慣性、尤其是對襯的美學,即便只是廟宇裡或長或短的對聯,都能夠讓人鑑賞它特殊的風味。

 

在戲曲的傳統舞台後方的大幕(出將入相中間的一大塊布幔),戲班稱呼它「守舊」,劇團現在還是流傳這樣的說法,當代的新式布景上大部分都經過專家設計,每個劇團都不同,也常因重要的戲碼特別量身定做。之所以稱傳統的大幕「守舊」,一般認為可能是對照新式的布景下產生的。已經有新的,為什麼要守著舊?在白話文的時代,而且越來越重視內容的思潮下,鑽研文言的路,創作閱讀,守的又是什麼舊?

 

這些耽溺於古典美學的心靈,令我想到在夕陽下糊著油紙傘的臉孔、鑽研刺繡工夫的師傅、高唱老戲的好嗓子、和寫了一手好字的書法名家……他們讓我們看到古老的技藝,還活生生的在我們面前重現。過去的老藝人們,想要堅持傳統,大部分是因為捨不得一個時代式微而執著,可是年輕人呢?他們恐怕不是為了什麼繼絕學的使命感來寫古典詩詞的,而是一份單純的心思,單純地因為那當中的古典美而狂熱、著迷。

 

文言美 特點 舉例 思考訓練
用字的精巧 用字講究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春風又綠江南岸
意象的習慣

每個季節有固定植物代表

古典意境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對襯的美學 句中對偶;鄰句對偶;段落對襯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崇山峻嶺,茂林脩竹

名豈名章著,官應老病休

岳陽樓記:雨悲/晴喜

相似聯想[5](山→林)

接近聯想(林→竹)

對比聯想(著→休)

 

古典的美學沒有對與錯,它可以被改革、忽視,但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否定它的美。傳統音樂被「改良」,原來的韻味就不純粹;古代戲曲劇團大幕很簡樸、道具也很簡單(一桌二椅)、舞臺動作也不如話劇那麼寫實,異曲同工指出中國傳統戲劇的疏離特質。大幕到了近代被「改良」,設計得風格強烈、華麗精巧,量身訂作,但是原來的疏離想像空間就隨之消失,同樣的,文言文可以「改良」成更流暢而動人的白話,比較能說明我們的心境,但是文言的美就會淡化。

 

文言巧對與思考訓練

 

亞里斯多德將聯想分為對比聯想、接近聯想、相似聯想三種──

 

  1. 相似聯想(聯想到與主題相似的事物):例如由犬聯想到頑固父親
  2. 接近聯想(聯想到與主題時間空間相近的事物):例如由山聯想到河、森林、湖泊
  3. 對比聯想(聯想到與主題相對的事物):例如由黑聯想到白,善聯想到惡。

 

亞里斯多德舉出的聯想理論,在西方甚至發展出一套聯想心理學。聯想怎麼練習?其實讀寫對語巧聯,未必不是一種有趣的聯想練習。因為對聯的基本特性之一,就是利用相似、相近、對比等等技巧造成特殊的對稱的思考訓練。

 

 

落木蕭蕭

長江滾滾

 

由「山」字,聯想到「海」字,「山」、「海」相對,顏色字「白」、「黃」又設計在句子的開頭,形成「白日依山而盡」,「黃河入海而流」對襯的美感。由於漢語的特性,對聯的要求還有聲音上的對比(平仄相反)的要求,形成一種嚴密的規則,在歷來文學高手筆下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巧聯。

 

越是嚴謹的規則,越會形成一種束縛,但是如果把它做為一種思考訓練,卻變成了有趣的活動──

 

相似聯想:滄海月明有淚,藍田日暖生煙。(玉)

接近聯想:失樓臺,迷津渡,銀河迢迢暗度。(霧)

對比聯想:螘新焙酒,泥小火爐。(紅)

 

巧聯妙對這一種文字遊戲,它之所以令人驚豔,乃是因為書寫者聯想能力的準確又快速地展現,如果有人想要提升自己良好的聯想能力,傳統的聯語設計,除了美感的價值之外,它也是聯想能力的基礎訓練。

 

不論你認為這是不是文化的傳承的一部分,為何不把它轉化為一種聯想能力的開發,以新時代的觀點視之。填寫一則小詩,造幾則排比,刺激一下我們僵化的腦袋如何?

 

 

▲「為導師寫一副對聯」活動,圖為海山高中(曾)祥麟老師與(林)福亮老師班級的對聯。

 

用反叛混雜拼貼來讀古文

 

多重文化元素,只會使我們的感知更加豐富敏銳,不會讓我們退步。如果文言文讓我們僵化退步,恐怕是因為我們只重視吸收,不重視活用。為了增加同學閱讀古文的可能性,國文老師或多或少會運用一些解構的方案,把古文拆解、改寫,讓文本教學與寫作課程起一點相輔相成的作用。

 

如果想善用文言文中的一些詞彙,記誦絕對是有效的手段。沒有人能夠阻止你背詩背古文。但是想玩一玩發揮創造,還有更積極的方案。

 

創意古文教學的目的大致有以下三點:

 

  1. 檢視同學對原典的理解:藉由改寫,瞭解同學對原文的理解是否正確而深刻,是最傳統最基本的創意文言教學目的。
  2. 激盪更多對原典的理解層次:藉由改寫,找到不同視角,重新品讀原典的意涵。
  3. 學習或借用原典的素材與手法:學習運用原典的詞彙、意境,去結合不同文學類型,增加書寫的內涵與趣味,也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

 

用文言幫助他們進化寫作能力?有同學一開始抱持著保留的態度,他們說:他們印象中的文言文就是──

 

  • 看不懂,看了沒感覺:從〈師說〉開始就沒有好印象
  • 要背很多東西:每一課都是
  • 覺得考試的題目沒有什麼意義:例如考誰跟誰是不是師生關係,還有考一些書的創作年代先後,考這些到底要做什麼?

 

既然有人不喜歡陳舊語言的爬梳,我換個方式問他們──

 

有人認為:新手的加入是商品創新的關鍵,你是否認同?為什麼?

 

如果你是認同的,我想請教:如果是食物的口味或是插花的技巧,新手可以創新,是嗎?如果是汽車的設計改良,新手也可以創新嗎?對於一個不願意因循舊體,有想法,欲創造的人而言,對於固有知識應該採取什麼態度?

 

如果你是反對的,我想請教:有人說:學完固有知識,耗去的心力就不知多少了,這樣的效率太差了。你的想法呢?

 

我們從專家的理論,再切入這個話題──

 

美國的托馬斯.阿諾德博士(Thomas Arnold)將「既定的觀念」稱為「人類思考的障礙」[6],既定的觀念是我們已經知道的情感或事物,它們會形成創造時的妨害,其中一類是「感覺障礙」,我們會容易注意到自己原本就喜歡的東西。

 

日本創造學專家高橋誠以電車為例,說明此一概念:在嘈雜的電車裡,如果去錄音,會聽到一堆零亂的聲音,但坐在電車上,人們仍然可以忽略其他噪音與友人進行交談(筆者按:同樣的道理,上課的時候,有同學在台下竊竊私語,音量很小,卻聽得很清楚,完全聽不到台上的老師用麥克風大聲在叫他),這是「感覺阻礙」作用,幫我們過濾掉一部份訊息的結果。

 

另一類是「知識障礙」,高氏又以創造電腦文字處理器一事為例,當初創造文字處理器的,並不是打字機業者,正因為打字機業者太熟悉打字機械的知識,他習得的知識反而形成了「知識障礙」,使他無法創造思考,如果要創造新的東西,因此,高橋誠說:「生手直率的特質是重要的」。

 

感覺障礙 知識障礙
反面意義 原本就喜愛的干擾我們創發的思路 習得的知識形成創發的障礙
正面意義 喜愛的東西引導我們的感受 生手直率的特質是重要的

 

這個理論可以說明為什麼學生的改寫常常讓老師驚豔,甚至大嘆「實在超出預期」「我也恐怕寫不出來」。除了學生個別的創作天份製造了好的成果之外,因為老師們對於文本實在太熟悉了,對於「人物」、「思想感情」、「關鍵意象」都瞭若指掌,相反的,生手的直觀遮蔽了部份訊息,讓其中一些訊息先跳出來,產生了不同的輕重明暗的配置。如果是考白話翻譯,絕對是老師比較強,但是昇華過的改寫訓練,卻不盡然。

 

改寫的應用可以放在相同或不同載體,不同載體包括圖文轉化、文白改寫、文類改寫,兩種東西存在跨距,改寫便是兩種力量的交會拉扯,熟悉與不熟悉的東西的二重奏(詳後文),粗魯地解構了原作品的精彩,可以達到破壞的目的,破壞的用意其一是挖掘,挖掘一定要破壞,但是挖出經典中對你產生吸引力的那一部份,例如一首杜甫的詩,我們必須整首都懂,但是最有感覺的部分,可能是當中的一部份,是故,我們便把「阻礙」當作「過濾器」,其二是重組,用自己的節奏偏好、情理探究、審美趣味進行第二次創作。

 

我在研究所期間研究的是古典戲劇在當代的處境,也觸碰到跨時代改編的主題,我歸納出的特點有以下幾項,雖是以傳統戲劇的改編為觀察對象,也可以提供同學改編時的參考──

 

情節結構

加強情節轉折的力度

爬梳原作的情與理

人物塑造

添加筆墨

宛轉抒情

探索人物性格的發展層次

審美意趣

通俗趣味的融入[7]

華美、批判兩種意識的強調

 

「改寫改編」是文言翻譯的昇華,是思想與感情創造設計的訓練,在高中國文課程中,古文給予了中學生或多或少無法抹滅的壓力和痛苦,也激發同學做了不少令人驚豔的嘗試。很有趣的,有些人和文言文因為考試的制度結了怨,但在創作中找到和解。

 

以下舉「雙軌」、「變型」和「延伸」三個詩或歌的教學活動作為例子,經典的價值,在同學左右逢源,觸類旁通,運用自己微妙的「新手優勢」,鑽研東西方古往今來的各種文字礦源,為自己發電的結果,這些成果,也讓我們重新審視文本的美學元素。

 

雙軌式

 

新舊詩對譯,是兩種不同美感的詩語言,聚焦同一主題的華麗嘗試。

 

寫作引導:洛夫〈唐詩解構〉閱讀

 

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王維

 

解構新作:

 

剛拿起筆想寫點什麼

窗外的桂花香

把靈感全熏跑了

他閒閒地負手階前

 

這般月色

還有一些些,一點點……

 

月亮從空山竄出

嚇得眾鳥撲翅驚飛

呱呱大叫

把春澗中的靜

全都吵醒

而他仍在等待

靜靜地

等待,及至

月,悄悄降落在稿紙上

把光填滿每個空格

 

以下用表格的方式重新排列洛夫的作品,更容易讓我們對照閱讀──

 

鳥鳴澗
王維 洛夫

 

 

人閒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剛拿起筆想寫點什麼

窗外的桂花香

把靈感全熏跑了

他閒閒地負手階前

 

這般月色

還有一些些,一點點……

 

月亮從空山竄出

嚇得眾鳥撲翅驚飛

呱呱大叫

把春澗中的靜

全都吵醒

而他仍在等待

靜靜地

等待,及至

月,悄悄降落在稿紙上

把光填滿每個空格

 

閱讀討論:

  1. 閱讀討論:
    1. 原詩在視覺聽覺上有何表現?
    2. 新作的意象汲引有哪些?有哪些?(參考答案:桂花、月、鳥、春澗/負手(閒)、稿紙、月光)
    3. 情感上的改動有多少?事實交代的增添筆墨有哪些?(參考答案:借用發揮了原詩的閒靜與高雅/在稿紙前寫作)
    4. 試比較兩詩在結構安排、寫作手法上有何異同?(參考答案:王維的原作,在嗅覺和聽覺上都細膩地點到。洛夫的作品以「月」和「寫作」貫串全文)

 

寫作要求:

結合〈古詩十九首〉,教師在上課時還是用白話「文」翻譯,但是請同學回家後,仿效古人的做法──「集句」──從海量的新詩詩集中,以摘錄隻字片語的方式,用名家的句子拼貼重現古詩的意境。

 

寫作情形:

同學根據關鍵意象,找到了許多類似主題的作品,大玩拼貼。以周同學為例,他選擇〈迢迢牽牛星〉為主題,像是:「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一句,說了牛郎織女無法見面的孤單,同學則以「不得語」為關鍵詞,找到余光中〈星之葬〉來對譯。余光中先生原詩是以「賞螢」為主題,描寫賞螢者突然看到螢火蟲的感受:「你的驚呼/我的回顧/和片刻的愀然無語」[8],同學以這幾句重新詮釋了牛郎織女七夕重逢的夜晚,內心的感受。

 

古詩十九首 現代詩對讀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我多想望你打開葉窗的扉子[9]

像睜眼的星子閃出天堂的光

難得,夜這般清靜[10]

我們

似乎聽見

你的驚呼 我的回顧 和片刻的愀然無語(周祐誼)

 

除了余光中的〈星之葬〉,同學也借了鄭愁予的〈琴心〉、徐志摩的〈難得〉和來對譯,形成了特殊的效果。原詩為一首靜態、憂傷的詩,在同學的移植之後,句句都是動態:「你」打開窗扉、睜眼、發出驚呼,而我驀然回顧,「我多想望」和「似乎」兩詞中強調這一些都是相思成疾的人極度的想念,但都不能成真。

 

我們不妨抛開原詩再讀一次同學的成品──

 

我多想望你打開葉窗的扉子

像睜眼的星子閃出天堂的光

難得,夜這般清靜

我們

似乎聽見

你的驚呼 我的回顧 和片刻的愀然無語

(周祐誼集句〈迢迢牽牛星〉)

 

你是否得到不同的感動?

 

寫作要點:讀古詩+找到核心意象(如:星/夜/無語)+讀現代詩+聯結相關可能。

 

學習重點:提取意象、文白詩作主題閱讀

 

變型式

 

針對經典教材改編成詩歌、散文、白話極短篇。

 

寫作引導:

 

閱讀《儒林外史》〈范進中舉〉一課後,運用閱讀策略整理角色/對話/態度/心境,再讓同學聽歌,改寫歌詞。熟悉的節奏和旋律,再帶領同學重新感受文中人物。

 

一、回答問題

  • 范進中舉前,總共有幾個人物上場?
  • 他們對范進中舉這件事,各自的反映是什麼?
  • 胡屠戶在范進考中童試時,對他說了什麼話?這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 范進又對胡屠戶說了什麼,他的態度是如何?這表現出范進是個怎樣的人?

 

二、寫作要求

請改寫王力宏和黃明智唱的〈漂向遠方〉的歌詞,表現〈范進中舉〉首段中范進的心境,包括他中舉前的處境,與赴鄉試的決心,對功名割捨不下的想法。

 

習作舉隅:

 

〈漂向北方〉范進中舉版  原作詞/改寫/李秉洋

 

范進相公  夢所求的名

心中不滅的魂魄  存多少陰德

范諱進中舉 全村都來沾喜

手上沉重的母雞 孕育著生機

 

丈人說他在家鄉倒了一點運 嫁女山窮水盡

丈人說他找尋一個館 養活家人才是正經

丈人失控了情緒  癩蛤蟆想吃天鵝屁

范進為了夢想為了駁反為證明自己

 

他來到省城裡  懷著遺珠之璧

擁擠的人群裡  堆滿追夢者都來自外地

他埋頭考著鄉試  懷抱著多少憧憬

往返在省城家鄉道路  內心盼著中舉

忍著悲(不聽也不想  不去回頭望的空想)

掩著傷(扛下了夢想  要毅然決然去飛翔)

回頭看(卸下了重擔  不管過去多恐慌)

著夢想(就算再悲慘  不堪也不能投降)

家人們(再見了過往 眺望最耀眼的方向)

在家鄉(一片聲鑼響 敲鑼打鼓著的分享)

這歡慶(氣氛太狂妄 不散都分不出希望)

太渺茫

得了范相公 夢所求的名

朝思暮想的身分 終名符其實

得了范相公 家人不必掛心

肩上沉重的壓力 卸下了過往

也是最後夢想 夢所求的天堂

丈人太愚太逼人  他說不喜歡

母親太仁太和善  他還不能忘

一路上一雙又一雙 斜視輕藐的眼光

他經常將思想閉關 強迫接受這不體諒

走著路途迷茫 意志力在搖晃

失意的人啊偶爾迷路在那複雜小巷

咀嚼意志消沉手中留著一絲希望

用力地突破著 內心裡的抵抗

就像那丈人辱罵隨著時光 誰又能支持著我一起成長

我站在城牆頂端仔細想 祈求神明允我希望

我站在市集中心 拉嗓門叫賣著雞

看著鄰人起鬨 跟夢想 總會背離

或許我根本不該有夢想 早就該放棄

丈人給了清醒的一擊 最痛心最徹底

這裡是悲劇的中心 連空想都遙不可及

這裡是痛苦的地獄 但卻還是逼不得已

多少人認不清現實的差距 從此銷聲匿跡

多少人迷失了自我 留下一段悲慘回憶

 

成果檢視:用一個在大城市中求生存的小人物的坎坷悲辛,來重寫范進的心情,特別看到范進身為考生的壓力與甘苦。

 

寫作模式:選事理情豐沛的歌詞+選事理情豐沛的文本+押韻的堅持+關鍵語詞的活用

 

學習要點:化用故事融入自己耳熟能詳的音樂及文字美學,體驗經典改編的不同風情。

 

延伸式

 

大考的樣卷裡,有一題叫做「20年後的同學會」,希望考生揣想還沒有經歷的成熟或滄桑,生動地去思維、撰寫。這樣的題型,學生除了要運用到情、景寫作的技巧,還必須創發一個情境,一如撰寫劇本般,設計一個小故事。104年的學測,以Dacan的創意漫畫為題,也要求同學從一個低頭的古人,去「設想一個情境,並提出你的感受……」。

 

以圖象或短文出發,引導沒有相關經驗的人,能夠寫出生動的作品,對同學來說,是汲取與延伸提練的總體檢。

 

閱讀引導:

運用晟景出版社《遇見他們的故事》裡的最後一回,歐陽宜璋老師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的作品(白話)與杜甫〈石壕吏〉(文言)雙重引導,所進行的書寫命題──

 

請試著以"石壕吏"的劫後餘生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出某人回鄉的情境[11]

 

心境引導:

 

請同學想像戰場,還有關於憂傷的字眼。有人類的地方,就永遠無法避免無知、愚昩、爭奪與不幸,生命正在大量消失,我們與劊子手,常常看著同一個月亮。

 

如果把閱讀也視為一種訪談,這樣的題型問的是:你能幫他說出他的故事嗎?

 

這個閱讀可以是文言也可以是白話,當代的國文教學究竟要多少文白比例,已經歷經幾次論辨,但是提筆寫作的時候,只要好的作品,我們就能呼吸到氧氣,不論是西方的作品,或是古代的文本,穿越時空阻隔,找到對話與養分。(文言白話根本不是問題)

 

寫作要點:理解文本之人情事+情境構築

 

寫作提醒:情境構築四大要素

 

  1. 什麼關鍵事件,發生在什麼關鍵時間:就像當年杜甫集中火力描寫了"有吏夜捉人"這一個關鍵事件,你應該抓住一個關鍵去談,所有延伸的情節,要圍繞著它設計。(春天返鄉?冬天返鄉?白天?夜晚?什麼時候?)
  2. 運用時間的對照形成段落層次
  3. 大悲大喜,一定要善用意象:用過多形容詞,我們沒有身歷其境,只會覺得看得很尷尬,相反地,用象用景,能把我們帶到你的世界
  4. 挖掘聽覺摹寫,觸覺摹寫,巧為帶領。

 

佳作舉隅:

 

當時戰況對我軍不利,我接到命令徵集更多士兵,從年輕稚嫰的臉龐到準備安養天年的老人,通通來者不拒,一個個喚人拖向槍林彈雨的血獄。這些年,那可能善於耕作的黝黑胳膊,已經深埋在某個礫土和殘破的屋瓦堆中,那善於話當年的壯漢,抖動著的鬍鬚,已染成鮮紅,與雜草糾結成一團。身為一個加害人,害得許多家庭分崩離析,讓許多年輕人的前途一片陰影,而我卻仍安然無恙地滴血不染。

一具具僵硬的軀體排列在地,憑著微弱的記憶想辨認每個人的臉,但掀開白布所見的大部分是鮮血和殘敗,被認出的,在名字旁打上叉,沒有人認的,也終將化為塵土,我是閻王的使者,引領他們走向死亡的下一程。過程中,我認出了那個對我痛哭,求我放過他丈夫的老婦人,那年那天,我甩開男人的手,把她拉向戰場。

輕敲那扇熟悉的門,我有些害怕,那個留下來的老翁,是否能承擔後來接二連三的折磨?(游晴嵐)

 

 

我只是一個連姓氏都不會被任何人記下的老女人。我的愛太小,只能用短短的餘生去愛的我家人,窮我不怕,日子會比較平靜,柴火還是一樣的柴火,這一天,我歸鄉了。

獨自走在返鄉的道路上,距離石壕村只剩幾里路,我才意識到自己頻頻停下來整理身上泛著異味的破襖,我一定是不希望自己看起來像一個從戰線回來的炊煮婦,而是家裡的一個媽。

到達石壕村時已是深夜,改變無多的小村讓我湧起錯覺,說不定我是今天才要離開家裡,推著我趕路的官吏大人,等一下就會到來,從樹上驚起的夜烏會劃過月光消失在夜的另一端,這叫聲和寒夜裡的犬吠,是在送我還是歡迎我歸鄉?

我來到熟悉的家,站在人煙杳滅的廢屋前,在這沒有戰火的後方,忍不住聲淚俱下。

我國勝利了。(翁子涵)

 

 

已經三天,從長安到這邊,我累壞了三匹馬,再趕過兩個山頭,那令我魂牽夢縈的故地,就將重現在我眼前,我按捺住心下的激動,看著即將西下的夕陽,找了一間客棧住下,剛踏進店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一瞬間,我攏聚了不少視線,大概,我很狼狽。

十年了,離開家已經十年。我數著星星想知道它們是否如十年前一樣明亮可見,或是已被戰爭帶來的塵土蒙蔽光芒。車輪的聲響伴隨那些士兵的交談聲,顯得格外刺耳。他們一一分享自己的故事,思念、雀躍、悲傷,各種表情浮現在他們臉上。「換你了!」我不是沒有故事,但仍舊看著星星,只怕一講,眼淚奪眶而出。

當年,母親親自送走我們兄弟三人,我知道她忍著淚水含笑和我們揮手道別,是怕這一別就是永遠,所以轉身後我不敢再回頭,卻一路想著從前種種,始終壓抑不了。(鄭曉筠、許渝昕、符琳)

 

 

我從東方走來,在夕暮,沿著裂石雜遝的小徑,每一步,巍巍顫顫地像枯葉一般隨時倒下,映在眼前澄黃的敗藤老樹,在下一秒炸開,不屬於它的色彩散落一地,充斥著烽火交天的渾沌,令人窒息的硝煙瀰漫,迅速在我眼前排列組合起來,轟的一聲,大炮再次擦過腳邊,而我在荒蕪殘破中,找不到掩護……

當我清醒過來,拿出行囊中最重最沉的布袋,開始數,一、二、三……二十六,一大排的書信啊,我真的能找到他們的歸宿完成交代嗎?簌簌地熱淚滑過我髒亂的面容,明明是日夜輾轉的歸途,卻如此不真實而遙遠起來。(簡珮絢)

 

成果檢視:這一次同學表現良好,設計合乎邏輯,又自然動人,提練原作的張力方面,也有突出表現。特別要說子涵同學這一篇,把老婦歷盡滄桑從烽煙戰火中返鄉,卻發現自己的犧牲仍換來家破人亡,是很犀利的寫法。初看時不是容易看出,但是看懂之後,實令人萬分心酸。第二、三段,極力描述環境還是舊環境,自己還是一個媽的「不變」,到第四段家人全部離散成為廢墟的「毀滅」,對比強烈,賺走讀者不少同情的淚光,把戰爭中生命的無常,露骨地表現出來。

 

 

結語

 

很多專家都憂心這個世代的青年學子語言程度下滑得很厲害,也有不少人歸因於大環境的改變,因為傳播方式日新月異,使同學對文學無感,對文言文,更是加速地離心離德,近來新課綱的修定方向之一,便是要以更多白話文取代文言文,讓這個糾結得到某一方面的解套,卻也令不少國文老師憂心,這種情況只會雪上加霜。

 

如果我是教餐飲的老師,有機會帶同學到米其林五星餐廳藍帶主廚的廚房重地,或是超越時空,到宮廷御膳房一訪,一定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同學若不好好取經,實在是太不智了,例如流程控管、菜餚設計、食材……,除非我們也要開一個米其林五星餐廳,也要進宮廷御膳房,否則那樣的經驗,再好,絕對無法照搬,問題在於借用者的眼光夠好。

 

所以,在時空地域的阻隔下,套一句我在碩士論文中的話,傳統有傳統的特殊美感,但是不改又不行,同學不要覺得自己在學經典,而是應該想,我既然來經典裡面,我有沒有跟老師學到我要怎麼把這些東西帶一點走,在寫作上,如果你覺得老師沒有教你怎麼用,那你一定要努力地去思考這件事,不然浪費三年國文課,你辛苦學了好東西。

 

所謂的經典並非限於文言經典,甚至衡諸歷史發展,古代的文學發展很多次進化,都是向民間取經,我們讀的詩經甚至原本就是民歌,漢魏古詩,是受到民歌樂府的影響而來,宋詞呢,本來是五代當時的流行歌曲,一開始都是一些情歌小詞,這些創造,又沉澱出新的精品。既然經歷時空淘洗,距離感隨之而來,即便是臺灣文學,也不會因為我們是臺灣人比較沒有隔閡,創作時的歷史背景,作者個人的性情,都不一定是每一個讀者容易感受的。

 

不要太快認定我們學的東西太遙遠,而辜負了寶藏,抄個傢伙,至少要敲一塊磚回去!

 

其他做法:

本文僅就詩與歌的改寫為例,蕭蕭老師〈李白在東區〉、〈魏徵在立法院〉等「跨越時空」技巧教學規畫,新奇有趣,其他依據各家選文搭配的相關寫作,不一而足,推薦參考。

 

推薦其他古文溶解好歌:

 

李宗盛、林憶蓮:霸王別姬主題曲〈往事不用再提〉

徐佳瑩〈身騎白馬〉

周杰倫〈蘭亭序〉

5600ec48ee8b1

 

 

[1] 狷,音「倦」。論語:「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指態度太過度激烈或是過於冰冷。

[2] 《天龍八部》第21回 〈襄陽鏖兵〉:法王等舉碗放到口邊,郭靖大袖一揮,勁風過去,嗆啷啷一陣響處,眾人的酒碗盡數摔在地下,跌得粉碎。郭靖大聲說道:「王爺,你說『民為貴』,真正半點不錯。你蒙古兵侵宋以來,殘民以逞,白骨為墟,血流成河。我大宋百姓家破人亡,不知有多少性命送在你蒙古兵刀箭之下,說什麼弔民伐罪,解民倒懸?」

[3] 全文引錄如下──

司徒氏老伯,重遊故地,嘆一夕變故,人道:「墨胥之禍,君王之咎。」又曰:「有耆老許氏,可問之。」遂引見,曰:「願聞其詳。」

許氏曰:「十載前,戎敗,遣使求盟。君聞之,招戎使怒斥之於廷。使不慍,似有言相告,王異之,令其言。」

使禮之,曰:「臣聞古有二國。富饒者,方千里。其境廣兮無窮極,眺望之而無垠,秋收穀兮無倉盛,萬民食而滿飧。地饒富兮如涓蜜,森鬱鬱而深邃,百花鬱兮遠清芳,孽燦燦而青翠。蒙陰陽之渥惠兮,百草繁而葳蕤,風湧動之輕拂兮,舉目形浪如帷。其東有山焉,崎嶇鬱律,百迴如腸,徐風律律,通泰體暢。日月昇落,交錯盈虧。其光離合,照影千仞,乍陽乍陰,煒偉昏昏。上達青雲,擎天之柱,下懷江湖,薈澤綠茵。其水面南,灌諸沃土。流水長兮萬裡遙,間外患而衛國,夾岸渚兮生兼葭,風行迅而婆娑。青冥遼兮浩漫漫,雲飛揚而鬱泱,天涵蓋兮俱佑安,民恬然而安康。於是神祇臨,百獸祥,倏邇之,倏遐之,性溫馴,不懼人。神靈之庇,藏金流銀,百姓闐然,社稷昌順。於是佐虎符,執旌旗,闢疆域以干城,立威信而流芳。奈王之傲妄,不復年即葬。」

王曰:「然。請益之。」

使曰:「唯唯。貧瘠者,遠富者甚矣。其境狹兮幾步盡,目望之而知涯。秋收窮兮時無餐,黎民餒而殍衙。地荒瘠兮戚黃沙,土荒荒而蒼茫,萬物燥兮絕生機,舉目見而絕望。集天地之災厄兮,草木焦渴而枯,無河渠之行經兮,花旱凋而肅穆。山嶽缺兮無以屏,腹背侵而受敵,既洞開兮斷末路,自強韌莫敵欺。江河繞之背棄兮,仰雪水而賴生,上蒼灼之寥雨兮,面饑黃而崢嶸。神裔之捐,無以為傷,君王之明,酒醴麴孼。於是召孫吳,禮伊皐,共榮枯,國漸盛。上下一心,百姓皆然。碁年,亡富。今王之傲,自比夜郎,夫我之盛,江山將殤。」王盛怒,殺,期年,戎滅之。(陳佳均.〈墨胥賦〉)

筆者曾詢問她這篇賦裡所謂的「墨胥」的意義──她由「一夢華胥」的「華胥」(語出《列子.黃帝》。華胥相傳為黃帝的一個夢境,後來稱幻夢為『一夢華胥』。),設計了「墨胥」這個不存在的世界,在文中,「墨胥」裡還有兩個小國家,一富一貧,富裕的國君很狂傲,貧窮的國君很有禮,結果有錢的國家的皇帝只享受了一年就死了,貧窮的國家上下一心,攻滅了有錢的國家。全文藉由一個耆老之口,把這個富有寓意的故事說出來,後來現實生活中的「王」聽了這個故事後大感不悅,把這個老人殺掉,一年之後,這個王被外族亡國。

[4] 在進行這一課教學中,我設計了一個「科舉面面觀」的單元活動,帶領同學了解科舉歷史、狀元棄糟糠的真實性、科舉作弊的亂象、士子應考的辛酸、科舉題目的荒謬,也帶他們看看歷代的科舉進士,其實還不乏文天祥、紀曉嵐……等等氣象不凡、學識淵博者,請他們思考制度之害,害在何處。筆者以該活動參加聯合報第一屆翻轉U教師比賽,僥倖獲得首獎。《儒林外史》不正是在諷刺科舉之害,為什麼我反而在這一個課程裡,邀請這些孩子用老祖宗的文體來寫作,來緬懷文言文?我個人深覺文言白話只是形式的不同,抒情的能力各有擅場,剛好班上有人喜歡寫,我就讓其他同學也感受一下跨越不同的文體書寫後展現的不同面向。

[5]

[6] 日人高橋誠將它歸納為三大類,分別是「感覺障礙」、「知識障礙」和「情感障礙」,大家都覺得對的東西,自己也容易跟著判斷錯誤,這是「情感障礙」。

[7] 改編時各種的小搞笑,加英文,加台語,kuso屈原、kuso范進……等

[8] 原作全詩如下:「淺藍色的夜溢進窗來;夏斟的太滿/螢火蟲的小宮燈做着夢/夢見唐宮,夢見追逐的輕羅小扇/夢見另一個夏夜——一顆星的葬禮/夢見一閃光延伸與消滅/以及你的驚呼,我的回顧,和片刻的愀然無語。」

[9] 鄭愁予〈琴心〉:「我多想望妳打開百葉窗的扉子/像睜眼的星星閃出天堂的光/我多想望妳張起那一天音符的網/安我腳步,慰我憂傷/第一次我卸下鞍劍繫住馬/為妳:不是眼波,不是笑/只是叮噹的聲響/像酒,浸我相思/使蒼白了的又染綠/像風,蝕我記憶/使過往的春天都覆遍落葉

離別已裝滿行囊/我已不能流浪/我寧願依著影子像草垛/夜夜,夜夜/任妳把我生命,零星地/不經意地/織進網/我多想望啊/當暮色又吸進一天的雲彩……

[10] 徐志摩〈難得〉,難得夜這般的清凈,/難得,爐火這般的溫,/更是難得,無言的相對,/一雙寂寞的靈魂!/也不必籌營,也不必詳論,/更沒有虛矯,猜忌與嫌憎/只靜靜的坐對著一爐火,/只靜靜的默數遠巷的更。/喝一口白水,朋友,/滋潤你的乾裂的口唇;/你添上幾塊煤,朋友,/一爐的紅焰感念你的殷勤。/在冰冷的冬夜,朋友,/人們方始珍重難得的爐薪;/在這冰冷的世界,/方始凝結了少數同情的心!

[1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大意:杜甫投宿石壕村,遇見夜裡有差役來強徵兵,目標是家中的老翁,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向官吏表示,她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其中一個兒子剛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家裏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爲有小孫子在,媳婦也還在,她本人雖然年老力衰,但願意到河陽去應徵,爲部隊當個炊煮婦。(亞歷塞維奇引文甚長,不徵引於此)

其實我們有能力構築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情境—由閱讀戰爭到撰寫餘生

「雖然你們沒有戰爭的經驗,但是我們必須想像戰場,還有關於憂傷的字眼。」我臉上有一點點的歉意,但是繼續往下說:大考的樣卷裡,有一題叫做「20年後的同學會」,就希望你們能夠揣想還沒有經歷的成熟或滄桑,生動地去思維;而且,情與景的寫作,你們已經該到了進階、收割的階段。

最重要的是,有人類的地方,就永遠無法避免無知、愚昩、爭奪與不幸,生命正在大量消失,我們與劊子手,常常看著同一個月亮。

閱讀也是一種訪談,你能幫他說出他的故事嗎?

就在全台灣的國文教學界都在為了文白比例激情不已的時候,我們正在古文字裡,呼吸到氧氣,沒有一點時空阻隔。(文言白話根本不是問題,杜甫寫得好呀!)

我運用晟景出版社《遇見他們的故事》裡的最後一回,歐陽宜璋老師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的作品(白話)與杜甫〈石壕吏〉(文言)雙重引導,所進行的書寫命題──

請試著以"石壕吏"的劫後餘生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出某人回鄉的情境。

8-61

image image

 

情境構築三大要素

1.什麼關鍵事件,發生在什麼關鍵時間:就像當年杜甫集中火力描寫了"有吏夜捉人"這一個關鍵事件,你應該抓住一個關鍵去談。(有人交卷後,問我:老師您覺得春天返鄉比較好,還是設計在冬景?要設計在白天還是夜晚歸鄉?你們真的聽懂了)

2.大悲大喜,一定要善用意象:用過多形容詞,我們沒有身歷其境,只會覺得看得很尷尬,相反地,用象用景,能把我們帶到你的世界

3.挖掘聽覺摹寫,觸覺摹寫,巧為帶領。

 

 

 

當時戰況對我軍不利,我接到命令徵集更多士兵,從年輕稚嫰的臉龐到準備安養天年的老人,通通來者不拒,一個個喚人拖向槍林彈雨的血獄。這些年,那可能善於耕作的黝黑胳膊,已經深埋在某個礫土和殘破的屋瓦堆中,那善於話當年的壯漢,抖動著的鬍鬚,已染成鮮紅,與雜草糾結成一團。身為一個加害人,害得許多家庭分崩離析,讓許多年輕人的前途一片陰影,而我卻仍安然無恙地滴血不染。

一具具僵硬的軀體排列在地,憑著微弱的記憶想辨認每個人的臉,但掀開白布所見的大部分是鮮血和殘敗,被認出的,在名字旁打上叉,沒有人認的,也終將化為塵土,我是閻王那裡也有差事的,引領他們走向死亡的下一程。過程中,我認出了那個對我痛哭,求我放過他丈夫的老婦人,那年那天,我甩開男人的手,把她拉向戰場。

輕敲那扇熟悉的門,我有些害怕,那個留下來的老人,是否能承擔後來接二連三的折磨?(游晴嵐)

 

我只是一個連姓氏都不會被任何人記下的老女人。我的愛太小,只能用短短的餘生去愛的我家人,窮我不怕,日子會比較平靜,柴火還是一樣的柴火,這一天,我歸鄉了。

獨自走在返鄉的道路上,距離石壕村只剩幾里路,我才意識到自己頻頻停下來整理身上泛著異味的破襖,我一定是不希望自己看起來像一個從戰線回來的炊煮婦,而是家裡的一個媽。

到達石壕村時已是深夜,改變無多的小村讓我湧起錯覺,說不定我是今天才要離開家裡,推著我趕路的官吏大人,等一下就會到來,從樹上驚起的夜烏會劃過月光消失在夜的另一端,這叫聲和寒夜裡的犬吠,是在送我還是歡迎我歸鄉?

我來到熟悉的家,站在人煙杳滅的廢屋前,在這沒有戰火的後方,忍不住聲淚俱下。

我國勝利了。(翁子涵)

 

已經三天了,從長安到這邊,我累壞了三匹馬,再趕過兩個山頭,那令我魂牽夢縈的故地,就將重現在我眼前,我按捺住心下的激動,看著即將西下的夕陽,找了一間客棧住下,剛踏進店門,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一瞬間,我攏聚了不少視線,大概,我很狼狽。

十年了,離開家已經十年。我數著星星想知道它們是否如十年前一樣明亮可見,或是已被戰爭帶來的塵土蒙蔽光芒。車輪的聲響伴隨那些士兵的交談聲,顯得格外刺耳。他們一一分享自己的故事,思念、雀躍、悲傷,各種表情浮現在他們臉上。「換你了!」我不是沒有故事,但仍舊看著星星,只怕一講,眼淚奪眶而出。

當年,母親親自送走我們兄弟三人,我知道她忍著淚水含笑和我們揮手道別,是怕這一別就是永遠,所以轉身後我不敢再回頭,卻一路想著從前種種,再也壓抑不了。(鄭曉筠)(許渝昕)(符琳)

 

我從東方走來,在夕暮,沿著裂石雜遝的小徑,每一步,巍巍顫顫地像枯葉一般隨時倒下,映在眼前澄黃的敗藤老樹,在下一秒炸開,不屬於它的色彩散落一地,充斥著烽火交天的渾沌,令人窒息的硝煙瀰漫,迅速在我眼前排列組合起來,轟的一聲,大炮再次擦過腳邊,而我在荒蕪殘破中,找不到掩護……

當我清醒過來,拿出行囊中最重最沉的布袋,開始數,一、二、三……二十六,一大排的書信啊,我真的能找到他們的歸宿完成交代嗎?簌簌地熱淚滑過我髒亂的面容,明明是日夜輾轉的歸途,卻如此不真實而遙遠起來。(簡珮絢)

[1] 日暮時投宿石壕村,夜裏有差役來強徵兵。老翁越牆逃走,老婦出門應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樣兇狠,老婦人啼哭得是那樣悲傷。我聽到老婦上前說:“我的三個兒子去參加鄴城之戰。其中一個兒子捎信回來,說另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復生了!老婦我家裏再也沒有其他的人了,只有個正在吃奶的小孫子。因爲有小孫子在,他母親還沒有離去,但進進出出連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沒有。老婦雖然年老力衰,但請允許我跟從你連夜趕回營去。趕快到河陽去應徵,還能夠爲部隊準備早餐。”夜深了,說話的聲音逐漸消失,隱隱約約聽到低微斷續的哭。